大学物理(原子物理学)知识梳理与例题选讲:§02 原子的玻尔模型

热辐射的背景知识

# 热辐射
## 热传递的形式
- 热传导:两物体接触传热
- 热对流:温度改变而引起的密度变化,进而产生蠕动
- 热辐射:电磁波作用【经典理论】(光子的碰撞)

## 热辐射的量化
电磁波的能量【具体查看:[电磁学:麦克斯韦理论-电磁波的动力学性质](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x411q74g/?p=3)】

- 能量密度:单位体积的能量,体现能量的多少(量纲:焦耳J)
- 能流密度:单位面积所流入的功率
### 能量密度
- 总能量密度U(r, t)
- 能量谱密度u(r, v, t):某一频率/波长在单位时间的能量

能量谱密度u(r, v, t)的波长表达式u(r, λ,t)

### 能流密度
总功率ψ

### 辐射照度
描述外界的作用,而能流密度描述体系向外界的作用

- 能流密度体现辐射本领

- 总辐射照度E:单位面积接收外界的能量
- 辐射谱密度e
- 吸收本领:(衡量?)体系对外辐射的响应
不同频率的光有不一样的吸收本领

## 热辐射的公式
### 基尔霍夫辐射定律
其中 r(v,T)为能流的谱密度、α(v,T)为吸收本领、e(v,T)为辐射照度的谱密度【注意 T 为温度,而非时间 t 】

注意:公式的条件,即上图中标注五角星的公式(体现物理意义:吸收=释放),而以下为普适公式

### 公式2(up 省略推导)
其中 e(v,T) 为辐射照度的谱密度、u(v,T)为能量密度的谱密度【注意 T 为温度,而非时间 t 】

注意:此公式需为平衡态才能使用
推导可参看:赵凯华《量子物理》-第一章
### 黑体辐射
- 黑体:【热学】对外完全吸收辐射,而不发生反射
黑体模型:开小孔的箱子(内有褶皱)

使用基尔霍夫辐射定律与公式2

可得

黑体辐射能量密度公式的版本:
- Wien 公式

当加入无理由假定——分子的动能与辐射频率成正比,可得

拟合曲线:处于上方曲线为实验,处于下方曲线为 Wien公式

- Rayleigh-Jeans公式

其中 k 为玻尔兹曼常数
拟合曲线:其为二次函数

明显问题:当频率无限增大则能量将趋于无穷,与事实相矛盾,因此引发“紫外灾难”
### 普朗克提出量子化
- Planck公式【推导需使用热统】


能量的谱密度u公式理解

### 拓展的热辐射公式
- Stefan-Boltmann 公式
其中R 为总辐射流密度

推导过程(由 Wien 公式)



- Wien 位移定律

推导过程(使用 Wien 公式)

求导可得


光电效应


# 光电效应

- 定性判断:光的能量传递给阴极的电子使之能从金属中逸出
- 定量【流出金属的电子数量(流量?)、电子的逸出速度】:无法使用电磁波理论解释
## 测量方法

### 电子速度
原理:通过电子克服电场力的功求出电子速度
操作流程:调节上图中的变阻器 => 调节下图中的电容器的电压

调节变量:
- 入射的光强
- 金属材料
- 入射波的波长
图像:
- i-u 图像:光电流 i 与外加电压 u 的关系
- u0-v图像:截止电压 u0 与光的频率 v 的关系

#### i-u 图像的特点
- 光电流增长存在极限值 i_m,即饱和电流
- 外加电压存在截止电压 u0

- 饱和电流 i_m:正比于光强,但也有饱和值
原理:光强为能流密度,则其越大则越能使电子的流量越大;饱和值则为金属可逸出电子有限
- 截止电压u0
原理:逸出电子速度与 `到阳极的最短距离` 的 `最大投影速度` 亦不能克服电场力到达阳极时的电压
#### u0-v 图像的特点

- 截止频率v0:发生电子逸出的最小频率(即电子逸出与频率有关,而与光强无关。【ps: 但事实是一个电子未必只吸收一个光子。当光强较弱时,越是如此;当光强较大时也会发生电子逸出----中科院物理所.《1分钟物理》学习篇第40问】)
## 经典电磁学的问题
注:下图中标出星号的为经典电磁学的出现问题的地方

- 弛豫:达到稳定所需时间
经典电磁学的所计算出的电子达到稳定逸出的时间(即弛豫时间)为分钟数量级,但实际为10^-9 s的数量级
## 光电效应的解释
光的本质探讨:粒子性与波动性

光的粒子性体现出量子性
由光具有粒子性,可得【爱因斯坦】

由此可以解释:u0-v图像(截止电压 u0 与光的频率 v 的关系)

- 瞬间性问题:光子与电子碰撞过程较短,因此弛豫时间十分短暂

### 实验:应用爱因斯坦光电方程
- 拟合

- 计算

谱线经验公式

问题:分立光谱的出现
# 氢光谱经验公式
## 巴尔末经验公式

其中n为正整数
## 里德伯经验公式
适用于范围:可见光谱线

注意:波数 υ^~$ 区别于频率υ
### 里德伯经验公式拓展——谱线系

玻尔模型的内容

# 玻尔模型
## 三条假设
- 定态假设:电子在围绕原子核定轨运动
- 能量量子化假设:原子内部为分立的能量态
- 角动量量子化假设

- 跃迁:基于能量量子化假设,电子在不同能级间跳跃

注意:区别普朗克常量ℎ与ℏ的不同
## 电子轨道性质
### 力学性质
电子受力F的通用表示与两体问题的约化质量

### 轨道性质求解
- 轨道半径r_n和速度v_n


- 轨道能量E_n:动能 + 势能

## 里德伯经验公式证明

证明过程如下


注意:在历史的早期使用电子质量m表示,而不是约化质量μ,之后的探索中(同位素),改为约化质量
### 里德伯常量R
#### 特殊的里德伯常量R
- R_∞:当氢核质量M无限大时的里德伯常量

#### 一般的里德伯常量R
已知如下,求里德伯常量R

结果为

- 单电子时,在不同元素可以表示为

则里德伯常量R,可得

- 类氢原子: He^+、Li^2+

## 氢原子轨道的性质
已知

### 轨道半径 r_n
- 氢原子H



- 类氢原子(He^+、Li^2+)轨道半径 r_n


### 轨道能量E_n
- 氢原子H

基态:能量最低的能级
第一激发态:第二低的能级
第二激发态:第三低的能级
……
- 类氢原子:He^+、Li^2+

轨道性质总结

### 跃迁的波数ν^~

注意:基态能量E_1为负数,而里德伯常量R_H为正数
里德伯常量的简化可由


# 玻尔模型的缺陷

- 实际角动量 L_n 量子化应该为

- 半经典半量子的观点,使其只能适用对称性较好的体系,而不适用多电子体系
- 定态假设,电子不发生辐射
卢瑟福的质疑:电子如何定态?
薛定谔的质疑:电子跃迁的中间过程的能量状况?
玻尔模型的例题
# 回顾
- 在反平方比的F适用α
- 两体问题适用约化质量μ

# 例1:同位素

## 例1-1


## 例1-2

求解:(其中m_p为质子质量,m_e为电子质量)


注意:约化质量μ可以取 1H与2H的平均,也可取1H

## 例1-3

即为求解Δμ / μ,以下仅表示出Δμ

# 例2:轨道状态

由万有引力F,可得(其中m_p为质子质量,m_e为电子质量)

- 半径r_n

注意:需要考虑题目是否为——质子质量m_p 远大于电子质量m_e
- 能量E_n

注意:当可以不用修正约化质量μ时,才可以使用约等于
- 基态半径r_1与基态能量E_1

一些常数

基态半径r_1的数量级估计

基态能量E_1的数量级估计

对比库仑力的基态能量E_1

# 例3:电子偶素


- 系数α和约化质量μ

## 例3-1
在正电子为参考系,可得基态半径r_1

当使用地面系,即质心参考的提示

## 例3-2 求解电离能,即求解基态能量E_1

## 例3-3: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的跃迁能

弗兰克-赫兹实验

# 物理过程
初始:电子(少量)激发后以微弱速度往G,同时与汞蒸气碰撞,汞跃迁(极少) -> 基态 -> 发光(微弱)。可认为不发生汞原子的碰撞,电子加速到G,然后G-P段减速
# 图像

## 发光区域
随着K-G电压的增大,发功区域:最远处从G -> K

## 电流
K-P电压增大所以虽然呈现波动电流,但电流整体为波动上升的

## 电压峰值间隔
电压为峰值间隔电压4.9v,其为汞原子的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的能量4.9eV

# 留下的问题:汞原子跃迁到其他激发态
两种情况:汞原子跃迁到其他激发态
- 在电压较高的时候,电子开始未与汞原子碰撞,当电子能量较高时,直接将汞原子激发到更高的激发态
- 电子开始与多个汞原子碰撞,汞原子均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后面的电子将使得处于第一激发态的汞原子跃迁到更高的激发态)
## 实验装置的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