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art教授:心里的东西 ≠ 心理的东西
古希腊柏拉图学园外面有个牌子: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可惜后人阳奉阴违,混进了很多文史哲,而文史哲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搞心理,甚至在心灵哲学中还专门有个讨论民间心理学的部分。 喜欢搞心理的一般都是又菜又爱玩,魂斗罗打不过第一关,却依然是乐此不疲,因为他们有丰富的心理体验。若是有人对他说,我早就一命通关啦!他会说:你不要太技术化,不要急功近利!知道第一关背景里有多少座山吗?反之,你告诉他第二关有电网是竖过来的,他却完全无动于衷,因为版面形式都变了,完全没有心理体验。他会说你是逻格斯中心主义,已经变成存在者了,而我才更有存在的意义:烦!畏!死! 这样的心理主义,对于头脑简单的人是一种诱惑,好像可以往里面多想一层。有些人连中学数学都忘记了,只记得小学数学有口算心算,口算本质上不还是心算吗?当他们听到有人说数学和逻辑都是心理的一部分,自然就会产生极大的认同,原来我搞不懂的都只是心理而已,其实就是一种巨婴心态!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也曾经出现过所谓的陆王心学,大致也就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吗,甚至还把贝克莱之类的唯心主义思想,也硬拖回到这个层次,你觉得大主教会认为上帝只是心理的一部分吗? 请同学们记住:心里的东西不一定是心理的东西。比如我们的语言,主要是一定文化群体的约定俗成,个人只是一个使用端,其符号的任意性足以说明它不是心理的。有的同学可能会说:索绪尔就是把能指和所指作为心理印记来看待的。Strongart教授认为这只是一种教学法,主要是避免把能指和所指当成物理对象,因此就找了个心理解释,它们只是对于个体而言像是心理,也就是勉强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吧。试想,一般没怎么用过电脑的人,就会认为显示器上显示的东西都在电脑里,但实际上很可能是浏览网页,被显示的东西都在云端,电脑里只是一个给你看的操作终端。 数学与逻辑显然还要更高一层,语言只是它们的下限,自然更不可能会被归为心理。据说在发给外星人图像中,就有关于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的弦图,算是连语言的层次都直接跳过去了。有个神奇的东西叫做程序,不但能在电脑中运行,还能在任何满足智能要求的AI设备里运行。由此可见,不管是最确定的还是最不确定的,它们都不会是心理的,不能把工作的状态和工作的内容混为一谈。 如果有同学对心理感兴趣,那就应该多读一些心理学的正规教材,它会告诉怎么从心里的东西中分析心理的东西,然后再进行严格的经验检验,而不是把所有心里的东西都当成了心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