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放弃加州理工,放弃CMU,我去欧洲啦~

2023-07-04 11:41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申请结果 :

Caltech EE MS CMU ECE MS

UCSD ECE 全奖PhD

多伦多大学 ECE 全奖 Master of Applied Science (研究型硕士,可直接转博) 港科大 CS 全奖PhD EPFL ComSys MS



世毕盟对我的帮助

我很早就知道自己想出去看看,所以从大一开始就在准备出国事宜,但是从未想过能得到Caltech的垂青。毕业季开始越来越多的了解不一样的路,庆幸自己早早确定了出国这条路并作出了努力,也庆幸遇到了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因为有这些指导下的努力,才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实现了自己曾梦想的可能性。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在申请季乃至于申请季前的远程暑研经历过几次心态爆炸,在睡不着的深夜,培训师小姐姐从情绪和实际做法上开解了我,对我而言是有效的定心丸。Mentor是Caltech的PhD candidate,学术非常非常厉害,作为一名高年级高水平PhD candidate,他对admission非常了解,也提供了很负责任的建议,无论是暑研中和教授的沟通指导,还是申请季文书的修改。


在这里建议也参加了世毕盟的计划的学弟学妹们,在匹配mentor的时候要详细阐述自己的需求,比如专业、方向、申请博士还是硕士、科研导向还是工作导向,这样才能匹配到合适的mentor。



大一到大三的旅途:一直努力,一直探索

在背景方面,我在大一大二所做的主要是稳住GPA,除此之外大一时在英语上做了集中的积累和提高,大二下进入了本校的实验室参与了科研项目之外,也申请了出国交流的项目,于是在大三前往San Diego开始了交换学习。


大三在UCSD的三个学期(fall quarter & winter quarter & spring quarter),自由的选课让我得以发现自己对数学和编程的兴趣;和教授交流的机会也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自信。在UCSD,我通过上课认识了一位院士教授,并进入他的实验室做项目,后来因疫情CSST未能成行后,继续和他做了暑期科研,并一起发表了一篇workshop paper,他待人接物的方式和科研热情对我也有深远的影响。谢谢他如此精彩耀眼,做我平淡岁月里星辰。虽然他是我不可能企及、能仰望已经是有幸的高度,但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像他一样又成熟又天真对生活和事业抱有纯真的热情,又充满善意的人。


这里也要特别感谢在UCSD组里带我做项目的师兄,他是个非常厉害也非常酷的人,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对科研、对人生的激情,自信和专注,和想做什么就尽全力去做的勇气。得以被这种激情感染,我也真的开始思考我想要做什么而且有了觉得自己可以做到的自信。也要感谢组里另外两位师兄,除了科研的问题,他们还在繁忙的科研生活中帮我解答过很多课业上的问题,对于这种出于纯粹的善意的帮助,十分感激。


出国交流交换的很多认识的朋友也在这段时间里在专业知识(和科研)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找到了自己有激情的事情。我的经验也是,如果能有出去看看的机会,很可能会打开自己的思路,对自己的申请结果乃至人生路有很大积极的影响。


大三也在加州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抽出时间报名并面试了UCLA的暑研项目CSST,得以幸运的被选中,算是大学前三年的成长得到的一个认可,但前三年最重要的收获,对我来说还是发现了自己有激情的学科、对学术的热情,还有⼈格上的成长。



大四申请季:早做打算不要卡DDL,做好planB的打算

申请季我认为自己做的最一般的方面是选校,有好几所后来才觉得值得试试的学校(比如佐治亚理工)并没有申请,所以这里的经验是不要只看排名选校。所幸Caltech和CMU捞了我,虽然最后还是follow my heart决定了去瑞士。


申请季我认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恰恰也是在于学校。在8U美签受限的2021,我申请了差不多是全球各地的项目,给了自己很广的选择面。这一点也想提醒后面的学弟学妹们:一粒历史的尘埃落在一个普通人身上时,就会是一座大山。因此在申请季时,一定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即使这条后路不是当下的自己看来最好的 选择,也能够确保当PlanA由于不可控因素(自身无法影响或改变的“重力问题”)失效时,自己有一个PlanB可以诉诸。


我自己在大三的暑假曾经难以接受自己从大一开始去美国留学的计划很有可能会受签证影响,采取了比较鸵鸟的面对方式(也就是拒绝面对)(笑),虽然因为我主要申请硕士,所 以从最终结果来看对我的申请没有造成很大影响,但我认识的其他几个新加坡的博士申请者 在这段时间套到了教授。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在国际形势有风吹草动的时候早做打算,给自己的未来增加⼀些宝贵的确定性。



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话,想提供的一点建议

//GPA(对申请有决定性的影响)

据我了解,如果GPA有短板,在申请中是可以通过科研方面的强势(比如有主流刊物一作文章)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在比较高水平的硕士/博士项目的统计数据中,大部分人的GPA    会集中在一个比较高的值,但也会有极少部分被录取者GPA很低,这些人就是科研方面有很大优势的人。但科研想要做的非常非常好,也并不是容易,而且有运气成分的事情。而且如果能有一个比较好的GPA,对于申请参加交流项目等机会也会有很大帮助。说到GPA,有两本书想分享给大家:<Howto be a straight-A student>和<Howto win atcollege>,后一本的中文译本名叫《如何在大学中脱颖而出》,虽然前一本目前我没看到中文译本,但全书遣词造句真的非常非常简单易懂,对于英语水平的要求并不高。


//项目经历(申请中重要的优势)

这一点的重要性似乎见仁见智,但我认识的申请到比较好的项目的同学都有一定的项目经历。建议大家在大二下或者大三开始多了解了解本校的实验室,并不一定一开始就要投入很多时间,多去听听组会之类,了解一下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实验室都在做什么,然后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中,根据自己的能力做一些事情。


//语言成绩(需要过线)

我的认知是语言成绩很高不会成为长板,但很低会成为短板,即使是对于申请博士的同学, 语言成绩太低甚至可能会导致自己的简历被初筛过滤掉,不会被教授看到。的确如果申请教授能够决定是否录取的研究型项目时陶瓷成功,找到了愿意接收的教授,那么语言成绩的影响就不大;只要能跟教授正常交流,教授一般是不会care语言成绩的。但根 据我自己的申请经历,好几位教授都是在系统里正式看到我的简历、PS和推荐信后,才回复了我的陶瓷邮件并约了面试(从跟教授的交流中得知也并非是强committee学校,是否录取完全取决于教授)


因此我想说的是即使强教授录取的学校,也并不是所有教授都会一封一封看陶瓷信,也有一部分是喜欢走学校流程在学校系统中挑选要招的学生,况且在千万封套瓷信中以一封自己的⼀封陶瓷信在几秒内impress到教授也可谓是小概率事件,因此还是建议把语言成绩考过线。



最后的但并不是不重要的:探索自己的人生可能性和兴趣

在高中时,大部分⼈似乎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努力,但人生并不是这样的,人生是一次充 满了多样性和可能性的旅途,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可以评判“成功”或者“失败”。大学是心理和人格成长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所以在大学这个阶段,建议大家多去探索各种不一样的可能性。多认识各种不一样的人,接触各种不一样的环境,或许你遇到的某个课程,别人的某个选择,听到的某句话,就改变了你一直认为是从来如此理所应当的事情,改变了你对自己的人轨迹的预设。


对我而言,在决定要出去交换前我曾非常患得患失,但现在很庆幸有过可以出去看看的机会,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并不是说只有出去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而是说对我自己而言,在UCSD那段时间比较自由的选课、认识的很多很棒的人,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激情)。



放弃加州理工,放弃CMU,我去欧洲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