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没有两个比喻是相同的,你还背什么答题套路?

2021-05-11 15:19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以前我们讲了分析比喻句的事儿,好多读者很感兴趣:没想到比喻还有这么多妙处,我们平时都以为就是个“生动形象”呢!
低级的比喻只是找个相似的喻体而已,高明的比喻找到的喻体却能与情景融为一体,如同烧菜调料入味,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关于修辞的妙处,建议大家再回头读读下面的帖子。

  • 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修辞手法?

  • 有些比喻,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

  • 聪明人的比喻,就像一颗子弹,总能轻松命中目标


是的,“坏的比喻都是相似的,好的比喻各有各的妙处。”为了让大家更充分地理解修辞的妙处,我们再来看两道关于比喻的试题:
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把月光比作“积水”,说“庭下积水空明”,请欣赏这个比喻句的妙处。


2.李白在《静夜思》中,把月光比作“霜”,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请欣赏这个比喻句的妙处。



在课堂上,同学们对这两道题写出的答案几乎完全一样,两个比喻在他们的眼中并没有什么区别,多数答案如下:
把月光比作“积水”(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表达出诗人对月光的喜爱之情(或“体现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可是,如果都是为了写“月光的皎洁”,苏轼为什么选用“积水”做喻体,李白为什么选用“霜”做喻体呢?这两个比喻有什么区别呢?可以调换吗?
苏轼把月光比作“积水”,“积水”的特点是“空明”,这个喻体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空明”,这是被贬谪后的苏轼竭力保持的精神空间,后者才是这个比喻的重点。无论遭际如何,无论被贬到何处,苏轼始终能保持内心的空明,实现生命的突围,这就是苏轼的精神力量。
李白则把月光比作“霜”,“霜”的特点是“洁白”,选用这个喻体,当然不只是为了“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它同时赋予了诗歌孤寂凄凉的情境,与此时漂泊离乡的诗人心情吻合。
比喻如此,拟人也是这样。比如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小山像摇篮,冬天很慈祥,薄雪忽害羞,水藻忒大方,垂柳特爱美。这些拟人的对象,都与女性有关,换成别的拟人对象,都反映不出济南冬天特有的柔情。

看来,对于修辞手法的欣赏,仅仅站在修辞格辨识的角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在具体语境中感知和体验修辞的美,体验它们“在这个句子中”独特的美


没有两个比喻是相同的,你还背什么答题套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