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系统趋向平面性的原因
天体系统趋向平面性的原因
我们知道太阳系总体上处于一个平面附近,这称为太阳系的共面性。在八大行星区域,共面性是比较明显的。在柯依伯带区域,共面性就不太好了。在奥尔特云区域,几乎没有了共面性。因此,天体系统的共面性是天体系统发育程度的重要标志。共面性越好,天体系统发育就越成熟。
太阳系内部的木星、土星、等巨行星,都有自己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共面性都较好。比太阳系高一级的银河系,呈圆饼状,这也是一种共面性的体现或趋势。由于银河系的共面性就不太好了,比银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几乎就很难表现出共面性了。因此,天体系统的共面性主要表现在行星系统、恒星系统和星系系统,其中行星系统和恒星系统表现尤为明显。
天体系统的共面性是怎样形成的?之前,我以为主要应该是为了天体之间的相互隔离,各行其道,避免碰撞而进化出来的。平面性确实是天体系统形成过程中,天体长期的相互碰撞干扰后逐渐形成的。不过,对于立体的空间来说,各行其道并不需要在同一个平面上。立体空间实际上比平面上拥有更多的互不干扰的轨道。因此,如果仅仅是为了避免碰撞,完全可以在立体空间内各行其道,这样的轨道数量更多。天体各行其道,轨道之间可以相距更为遥远,天体之间接近的机会可以更少,相互的引力干扰可以更小。但实际上,天体系统没有向这个方向进化。这又为何呢?
原因是,天体之间趋向平面性,可以实现天体之间最小的引力势能,是一种天体系统引力势能最小化的体现。因此,天体系统平面性是天体系统质量趋向集中性的另一种体现。天体系统物质趋向集中性的核心体现是物质向中心汇集,或物质分布趋向中心性。因此,我们说天体系统物质趋向中心性,既包括向中心汇集,还包括向公转平面汇集。
现在我们清楚,天体系统趋向平面性,是天体物质趋向集中性的一种体现。是非中心天体之间的相互引力作用所致。非中心区域的天体相互引力,犹如同一个篮子中的螃蟹,相互拉扯,只能都处在篮子底部。如果没有天体系统趋向平面性这个趋势,那么,天体可以分布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这样的天体系统可以容纳更多天体,被迫集中于中心的质量就会少许多。可见,在奥尔特云区域,共面性非常弱,这里保存了无数的天体,巨大的质量。
我们的八大行星,相互之间引力作用,大行星每次相互接近的时候,都是一次进一步的趋向平面性的拉扯。轨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夹角会略微下降。因此,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轨道倾角是逐渐缩小的。初期太阳系的轨道夹角是比现在大的。而海王星轨道之外的太阳系天体,由于轨道进化水平不如八大行星轨道进化水平,因此,轨道倾角会较大。比如,著名的冥王星轨道倾角就明显比八大行星轨道倾角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