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
今天看了一个视频,是一个当代艺术家在公众场合说的话。 他说:“我老师16岁前就读完了能看到的古今中外所有的书;古今中外所有的书都看完了;16岁以后就是温习”。这段话第一句虽然夸张,但勉强能自圆其说,战争年代家里藏书不多,图书馆少,16岁前看完也正常。但是后面又补了一句:“古今中外所有的书都看完了”,这句话就让人疑惑了。我们且不说《四库全书》(约8亿字)和《永乐大典》(约3.7亿字),就说《资治通鉴》(300余万字),四大名著也超过了300万字,《史记》也50多万字,佛经光《华严经》就360余万字,还不包含其他的书,中国的都这些了,国外的呢?全部加起来比中国的还要多很多吧! 为了验证一下,我查了其他视频,有一次他接受采访时说,他老师告诉他的:“我十三四岁读遍了里头所有的藏书,我在16岁以前几乎读遍了当时能读到的古今中外的书,16岁以后,我读书大部份是在温习。”这段话逻辑上基本没有漏洞。我们要承认这个世界上有神人的存在。 但后来却在公开场合轻易的用上了“所有的”这样的词,还有一些其他观点也偏颇,这不太可取。因为是公众人物,有很多拥趸,影响力也很大,一言一行还是要注意的,不能给粉丝和大众造成误导。 现在网上出现了很多“专家”“学者”,个个领域都有,每个人也都有一些粉丝”,都对当下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深度”解读,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有些专家确实厉害,他们经过大量的调研,分析大量的数据,样本量足够大,时间跨度足够长,以此做了一些判断和预测,这对国家社会还是有益的。还有一些人就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摸了十天半个月的大象,就匆忙得出结论,然后迫不及待的出来说法,博眼球,赚收益。“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这种人其实还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漏洞在哪里,伤害性也不大。 还有一类人也比较厉害,他们的逻辑,数据基本没问题,论点、论据、论证也没啥漏洞,但是发心不对,看起来是为了大众着想,实际是为了一己私利,且谋局深远,三两年是看不出来真实目的。他们有些策略很像朝鲜战争时期美国一个将军的做法:就是“范弗里特弹药量”,即不计成本的对志愿军阵地狂轰烂炸,炸到自以为志愿军没有生存的可能为止,然后派人上去打扫战场。收割胜利果实。结果呢?志愿军还活着,这在精神意志上击垮了美联军。最后无奈在板门店签字。 商场如战场,斗智斗勇。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好在我们也有高人,一眼看穿,整体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