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上海11月展览资讯

2020-11-04 18:30 作者:艺术志  | 我要投稿

11月展览资讯(上海)

1.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

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

时间:2020-09-15- 2021-01-10

地点:上海博物馆

简介:

“黑石号”是一艘9世纪时往来于中国与阿拉伯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满载着中国唐代各地风物,包括大量丰富的外销陶瓷器、金银器及青铜镜等,触礁沉没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沉寂千年之久后,它出落水面,仿佛一颗凝固的时间胶囊,将9世纪的东西方海上贸易盛景封存其间,见证了亚洲先民扬帆远航、劈波斩浪、创造海洋文明的辉煌历史。

白釉绿彩“进奉”铭盘
白釉绿彩塑鱼纹吸杯
伎乐纹八棱金杯

这次展览是“黑石号”沉船文物首次亮相中国,也是海外发现最大体量、最精美唐代文物的第一次重归故里。唐青花、江心镜、白釉绿彩器、精美金银器,这些独一无二的珍贵品类,对喜爱中国文物的观众来说意义非凡。同时,展览还荟萃了何家村窖藏、巩义窑唐青花、长沙窑外销瓷、扬州和青龙镇等地各类考古出土品,以丰富我们对9世纪唐代社会生活以及海上贸易的全景认识。

邢窑白釉把杯
长沙窑碗


2.共同的家园——“一带一路”国家美术作品展 

共同的家园——“一带一路”国家美术作品展

时间:2020-11-03- 2021-03-31

地点:中华艺术宫

简介:

中华艺术宫策划“共同的家园——‘一带一路’国家美术作品展”汇集了与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69个国家141位艺术家的精彩作品,以及71位中国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分为“美丽丝路”“美好家园”“美美与共”三个篇章,旨在以艺术作品生动体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高原情》靳尚谊
《跨文明的时空旅行者》奥克诺米杜·弗洛郎蒂亚
《生命之舞》康斯坦丁·米廖里尼

展出的208件作品主要来自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的历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优秀作品、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版画交流项目”入驻艺术家的作品、中国国家画院藏“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作品、各国驻上海领事馆推荐作品、中华艺术宫藏品和艺术家自藏作品等。

《与大师同行》张培成
《原谅》奥格尼安·泽科夫


3.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

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

时间:2020-11-07- 2021-03-07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简介:

此次展览将占据PSA的三楼、五楼及户外延伸空间,通过非线性的策展逻辑全面回溯张恩利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盘互交错、始终不渝的绘画之路。张恩利的平面绘画大致可被分为三个部分:90年代聚焦人物及生存问题的具象绘画、千禧年后以蕴含时间痕迹的“容器”为主的静物画、近年来透析记忆与挖掘潜意识的意象画。2007年开始,他在画布与画笔之外,创作了一系列“空间绘画”,在时间与空间的交响之中调动观者的身体经验,从而激发绘画这一最为古旧的传统媒介的潜在能动性,将其牵引至全新的方向。

张恩利,《二斤牛肉》
张恩利,《屠夫 (四)》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案板上的肉。”

1965年,张恩利出生于吉林,儿时学习的书法与国画的经历形成了他之后在画布上“书写”的线条,而东北草原地区成长的记忆也时而涌现于其画作之上。90年代末,张恩利大学毕业后来到了上海,他热衷于观察周遭的平凡人物及日常生活,并于画布上记录下沸腾发展的时代浪潮裹挟下血肉流动的社会图景。在《二斤牛肉》与《屠夫》系列中,张恩利以阴郁的底色和激越的笔触刻画了粗糙外表和麻木内心得以生存的人物肖像。在《小酒馆》、《吃》、《亲密》系列中,张恩利捕捉了经济生活陡然富足后人们的社交状态与心理转变。戏剧化的餐桌、充满张力的叙事,以及情绪饱满的众生相之下涌现的是那个时代复杂丰富的人性。

张恩利,《手艺人1》
张恩利,《水槽》

“观看它就像照镜子,可以折射出自己。”

自2000年开始,张恩利将画笔投向了物件。这一转变对于他而言,其实是将过往肖像画进行更为自由的扩展,力图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人、社会与时代的变异。他惯用薄涂手法,赋予静物细微的质感与沉着的力量感。而他对“物”的选择时而源自日常生活,时而则是调取自生长轨迹里的记忆。皮管子如同城市密码,皮球是儿时记忆,而纸盒为主的容器物件则源于潜意识与记忆。“容器”是这一阶段创作的核心。纸箱、水桶、器皿是人们生活中唾手可得且频繁使用的物件,它们包容了一切消耗、生存与记忆痕迹。它们如同一面镜子,是人们对自身身份的折射。人们在这种物我观照中产生衍生出难以名状的空虚感和无从离去的依赖性。由此,绘画成为了现实。

张恩利,《水桶 1》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直接画在墙上?”

如何把日常事物的物质性转换成绘画物质性是张恩利绘画实践的初始追求。面对 “宏大题材”和“科技奇观”主题占据主流思潮的当下,张恩利决意抛弃绘画技术过度成熟所带来的精致与乏味,专注凝视日常生活并将这种凝视用直接快捷的笔法转译成既单纯又真切的画面。这种对直接性的需求甚至驱使他直接把画画在墙上,多少回应着古代壁画的原始感。由此,他的绘画发展成了“空间绘画”。在印度科钦-穆齐里斯双年展、伦敦当代艺术中心、热那亚克罗齐别墅、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等“空间绘画”项目中,他摆脱画框的限制,直接在现场墙面和各种建筑部件上绘画,让绘画顺应又超越墙体,变成一种对空间压倒性的干预行为。有时,他又使用成百上千个纸箱构建出私域空间,在其中随心所欲地现场发挥。在本次“会动的房间”展览中,张恩利的“空间绘画”将尝试使用更巨大的尺度与更新颖的材质, 构筑视觉上不断位移的的画面,以指涉潜在的“会动的房间”。面对这个场景,在“进”与“出”之间,观者的凝视转变为身体经验,牵连起莫名的感动,真切地体会身处 “会动的房间”的奥妙。

 


上海11月展览资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