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发疯文学里的共性痛点(欢迎补充

◼️ “在评论区看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 那些关于“一直哭一直哭一直哭”“好想家”“积攒的情绪和压在心里的焦虑”“人哪有不发疯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考研真的花了好多钱”“真的好想考上但怎么才能考上”“实在是不会写题”“我一点都不热爱需要考试的新传”的声音在一个普通的周五晚上穿透了赛博空间天然的屏障,敲碎了所有的故作镇定和压抑的情绪,包括我。
◼️ 在看完了评论区共计一百三十二条留言,又因为一句“仿佛在评论区看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而试图假设这一百三十二位姐妹身后可能还有一万两千三百二十人的我,在电脑前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 我得做点什么,我这样想。
◽️
10/22/SAT.
“
因为我真的,
非常非常想帮助你们。
”
@TuTouSuo™️
我讨厌情绪失控——但糟糕的、负面的情绪往往比最亲密的人还要了解你,以至于它会在任何一个有机可乘的间隙侵染到你的生活中:
可能是赖床半小时后看到闹钟的一瞬间,也可能是在结束一天的复习边往宿舍走边盘算今天学了什么的那十分钟:那些平时尽量不去想的“我学不会“或者是“我如果考不上怎么办”会密密麻麻的一点点爬上心头,最初只是微微心颤,接着会变成咬着下唇的沉默,如果还没有被及时打断的话,就可能会演变成一场侵袭大脑的海啸,说不出具体的悲伤,但四面八方都被倒灌的压力逼的只能一次又一次无力用力的呼吸:掉眼泪,或者掉不出眼泪的大口喘气。
我真的压力好大。
有人可以抱抱我吗?
心里有个声音一直一直在喊。
我想我很能理解现阶段的这种没由来的情绪和我们笑称的发疯究竟源于何处:必须的努力和不确定的未来之间的鸿沟——考研所付出的巨大成本让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承担其可能的失败,但失败在今年500万人的考研人数和仅仅200多万的招生人数面前几乎是一个常态的命题。
可如果把这个「常态」放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就是掏出了自己的绝大多数生活费和不向父母伸手要钱考试时的愧疚和窘迫,是放弃了娱乐和大学最后一年的生活而在每一个清晨和深夜都始终如一学习背书,是承认自己的平庸和意识到自己根本不合格时的冲击——桌子、成堆的资料、台灯照亮的阴影之处,是无数个一言不发的灵魂在咬牙成长。
打住。
今晚不想说这些丧气话。
在昨晚答题班课后,我用了十分钟时间与大家聊了聊「努力」和「进步」这件事,并欣喜的发现至少在面对最终考研那个未知的结果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能看到回报和进步的——而这些肉眼可见的微小进步,恰恰便是努力的意义和最终促成你上岸的点点星光。
努力是有意义的,看得到进步的努力更是有意义的。
所以我想,如果能切实的解决点问题,如果能具体的给出点建议,如果能让努力不再只是起早贪黑和按部就班的写题背书,而变成一些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方案,或许这种进步会来的更有实在感一些。
可视化进步,没错!
我们要追求可视化进步。

⚪️
|盘点了十月份的
|复习痛点问题与对策
@TuTouSuo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收起哭唧唧和哼哼歪歪,无论今天你的头脑里如何山崩地裂小行星撞大脑,明天你还是得照常起床按时学习,甚至得在周末进行一次超高难度的真题模拟——想到这里,哭泣不如写题,真的。
写题,但不是盲目的写题。
我读了大家昨晚的留言后发现了一些非常明显的共性问题——当然最可视化的共性问题应该是我们的精神病一触即发,不过这个我暂时解决不了,就先忽略了哈,我来讲点我有能力,并且应该可以解决的蛮好的一些问题。
#1.学习和吸收很慢很慢,包括了背书慢、写题慢、理解知识点慢等等,以至于复习进度较之其他人而言差了很大一截。
其实并没有所谓「标准进度」这种说法,每个人学习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有的人是即时记忆性选手,学的很快看的很快,但快意味着不够精,这类同学可能需要后期通过更多的次数来提升记忆或者巩固学习;有的人就是慢热型选手,但在比较慢的打磨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认知时间就越长,绝大多数情况下记忆也就会更深刻——所以不要对比进度,而是要看「效果」,慢一点,但或许背的更完整、或许题目写的印象更深,或许知识点理解的更好。
#2.复习很受「状态」的影响,不知道状态是个什么玄学的玩意但它真的会影响到英语阅读的错误率和论述题的顺畅度。
虽然「状态」这玩意是个玄学,但的确真实存在,很多人和我提过所谓「状态不好」,就我个人而言,状态更像是一种复习时的心情,对自己有信心或者心情好,那么状态自然就好;如果人本本身就在发疯,那心里的焦虑和负面情绪也自然会影响到判断力和知识联想力——因此这第二个问题其实就是个很典型的心态问题。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受状态影响的非常非常严重,那么最好是在状态较好的时候疯狂多学一些内容,状态较差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改成听课、做政治等简单的内容;但如果你会受状态影响但整体不算严重,那么尽量让情绪在晚上学习完之后再表达和发泄出来。
#3.写题背书实务专业课公共课这个时间是真的平衡不好,自己像个无头苍蝇一样每天乱撞乱窜却什么都没吃到。
十月份,在政治没有开始背诵前,公共课和专业课的优先级都是专业课大于公共课,因此每天专业课至少要花费将近7-8个小时时间,剩下的时间交给公共课,进行一些常规的、保持手感、听课式的复习。而专业课的复习大家不需要在一天时间内塞下太多的内容,可以将内容分散到一周里的每一天,诸如三天一个专题,一天写论述一天练评论一天看论文,这样会更有利于你完成每天的计划,以一周为单位去观察和总结自己的复习进度,而不是每天啥都想学,想背书想写题想做专题最后一个都没做好。
#4.十月份还在焦虑实务是不是真的玩完了。
实务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训练的结果,我看到很多人在昨天的留言中提到了「实务」。首先大家要确定实务的确是文章写作,需要有一定的观点表达和灵韵,但在是文章之前,应试实务本身也是一种模版写作,是完完全全可模仿可借鉴的,因此如果现阶段实务写的依然不好的,可以去找一些对应的「消息」「评论」等优秀作业或者是相关媒体优秀评论,去仿照他们的观点、文章结构和逻辑——因为本身是模仿的,所以这样至少可以保证自己能写出一个还不错的东西。
接下来不断重复以上过程,大量的模仿练习,最终至少可以保障你的结构和语言是专业且流畅的。至于灵韵,一堆评论员的文章和优秀作业模仿过来了,还能一点点灵韵都没有吗?
#5.明知道自己其实时间不够,但潜在的完美主义或者说精益求精总是不合时宜的提醒我必须得把这个专题做好,必须得把这道题写的再好一点,必须得把这个词默写的和书上一摸一样才能进行下一个。
这个行为真的不可取,首先人的记忆里是有限的,就算这次做到了完美,但这样的完美在未来二个多月的复习中也依然会遗忘,所以考研才是一轮又一轮反复复习的过程——一定要学会叠加式学习法,不断的去巩固和深化知识点,而不是追求一次性结果。
这里可以给大家提个小建议,以背诵为例,你可以适当的规划一下你每一轮的背诵重点,比如九月到十月的第一轮的目标就是大概写出每一个名词的重要关键词;十月到十一月的第二轮目标就是非常完整的写出全部的关键词并适当串联;十一到十二月的第三轮目标就是把每一个名词写成考试那种完整的名词解释——只有这样几轮巩固,才是一个合理分布、符合记忆规律的复习模式。
#6.我是真的觉得自己没有太多的想法,时常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学习新传。
虽然我们总是在强调灵韵和浪漫主义,强调思考与洞察,但不可否认作为一场考试的新传,归根结底这些思想和灵韵都是最后的加分项,90%的分数还是可以通过努力和练习来实现的——因此在考虑自己是否有想法之前,其实更应该考虑的是自己的基础理论有没有背熟悉,一个常规的简答题能不能完整清晰的表达出来。
#7.总是不断不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问题就像一个无底洞怎么也解决不完。
一句我时常说到的话是“现在发现问题,永远比在考场上发现问题要好”,所以千万不要担心发现问题,你唯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解决问题——发现逻辑问题,就强迫自己按照一定的逻辑框架写;发现背书问题,就找到背的不好的原因适当的修改背书计划等等。
毕竟还有64天的时间,足够你发现64个问题并解决它们——相信我,没有那么多问题的,等到你发现自己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无论是背书还是写题都不会有任何所谓「逻辑问题」「走题问题」的时候,你就该上岸了。
#8.为什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还是觉得自己脑袋空空,看到题目什么也想起不来就是一潭死水激不起一丝波澜。
因为知识还没有成体系,这里我的建议是给自己找一个相对比较通用的答题框架,就算是5w或者是pest或者是宏中微框架都没关系,然后把你一句学的相关理论整理到这个框架里,现阶段写题就尽量去套用或者强迫自己用这个框架进行思考——那么相对而言,所有的题目就会至少有一种框架清晰、内容完整的思维,所有的知识也可以适当的被调动起来。
#9.实在是太着急的想赶紧学很多很多知识,赶紧学会答题,但反而是越学越不会,越着急越心慌。
比如我写推送,写到最后越着急越会打错别字,一个传统的道理就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慌的感觉往往是对自己后面的复习进度和安排不够明确,我的建议是先规划出接下来63天全部的学习任务,再在这个基础上去按部就班的进行——相对来说你就会知道,还剩多少没有复习,只要我完成当下的任务,我的进度就是ok的,不用着急。
#10.第十个交给你吧,你来说,我在后台等你。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常驻广子-No.01」
ଲ
超级创意策划班
送你一大堆可爱小星星

「常驻广子-No.02」
ฅ՞•ﻌ•՞ฅ
成为新传考研卷王之王
培养理想与应试的答题人才

「常驻广子-No.03」
˗ˋˏ♡ˎˊ˗
一本既浪漫又实用的书
2023版名词解释小册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