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嘿!你爱的“图表信息类”小论文解题大招登场啦

2019-12-20 21:08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你爱的小论文干货,又双叒叕来了!这次是“图表信息提取类”小论文专题,不知道大家的信息提取能力怎么样呢?反正小编当时对这类题可真是头疼呀……话不多说,文章走起!

                          图标信息提取类

一、解题步骤及方法 

图表是形象化的语言,直观简明,信息量密集,能综合考查考生捕捉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并作出评价等诸多能力。图表类型众多,表格、图片、折线图、曲线图、柱形图和饼状图是最常见的类型。 

对图表信息类试题的解答,一是要注意判断表格由哪些历史事物构成;二是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三是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数量的变化,进而通过其相互关系,判断表格所反映历史事物的变化原因、表现特征及其影响等,获取历史信息。 

二、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 

1.(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 2 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析】根据表格,可以分为宏观上、微观上(具体到每个要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如下: 

一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 

二读表格(标题、项目、数字等),分析变化趋势。1995 年后增加星期六为法定假日(形成双休日);2000 年劳动节、国庆节法定假期增多;2008 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的; 

三联系所学,多角度分析。与 1950 年比较,1995 年—2008 年,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等,这与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等有关。 

【答案】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 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 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2017·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以钟表的时代变化为切入点,考查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要注意严格按照题目能力要求回答。首先,提取信息;第二,拟定论题;第三,进行阐述。拟定论题:字数一般不超过 15 个字,以 10 个字左右为佳;建议采用陈述句;言简意赅,主题突出者为上。 

【答案】 

示例 1  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 

阐述: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科技落后,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只有时和刻,但不精确。 近代科技的产生,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度提高。

         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人们时间观念增强,特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高。21 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总之,科技的进步推动钟表精度不继提高,钟表精度提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 

示例 2  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 

阐述:古代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但日晷计时一般由政府控制。近代科技的产生,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但当时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钟表还不能普及使用。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1850 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钟表得到了普及。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经济的进步,20 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随时都可佩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总之,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而钟表的普及使用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 

示例 3  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阐述:①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 

②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 

③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 

综上所述:钟表的演变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的结果,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三、基本类型及强化训练 

(一)图片表格类 

1.(2017·广东湛江二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表反映了晚清时期我国名人分布的多个规律。请概括出其中一个规律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论述严谨。) 

2.(2017·四川成都三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 10 到图 12 反映了我国计时器的使用历程。

 图 10 所示为日晷。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采用干支计时,从上古沿用至明清。  

图 11 所示为铜镀金珐琅人物画自鸣钟,18 世纪英国造,现藏故宫博物院。据记载, 17 世纪上半叶的自鸣钟“中样者每架价银五十两,大者及小而精工者价值甚多”,这个价格在后来或许有所下降,但中国最便宜的计时器香漏“一盘香可用二十四小时,所费不过三文”。  图 12 所示为 1939 年亨达利洋行在报纸上刊登的修理钟表广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计时器的变迁”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折线图 

3.(2016•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 2016 年高考模拟考试二•41)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图示:     Ⅰ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Ⅱ国家:日本     Ⅲ国家:法国、德国、荷兰和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国家     Ⅳ国家:拉美、苏联、东欧和其它的西欧国家     Ⅴ国家:日本以外的亚洲和非洲国家   ——摘自《经济增长的源泉》     概括指出从 18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末图 9 中五条曲线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总体特点,并简析每一阶段五条曲线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曲线图 

4. (2016·江西省上饶市 2016 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41) (12 分)下图是关于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指出曲线 A、B 分别代表的经济理论并描述曲线 A、B 影响力的演变历程。 

(四)柱型图 

5.(2016·广东惠州二模·41)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 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数据来源:Maddison 世界经济历史统计数据库(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2010)。西欧包括 30 个国家,其中有希腊、古罗马/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纵坐标单位是 1990 Int.GK$(International Geary—Khamis dollars),横坐标单位是年(year) 。      从上图中提取两项有关历史人均 GDP 走势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 分)

 (五)饼状图 

6. (2016•四川省德阳市 2016 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41) (12 分)统计数据的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图 1、图 2 为《人民日报》“三八节”新闻报道中女性职业的统计。 

   比较图 1、图 2,提取两项新闻报道中女性职业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 分)

 (六) 时空轴类 

7.(2018·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图为 19 世纪晚期到 20 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图。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

三、基本类型及强化训练 
(一)图片表格类 

1.(2017·广东湛江二模·41)(12 分) 规律:从区域看,东南沿海地区最为密集,长江流域次之,东北、西南地区较少。(3 分) 原因:晚清不同地区遭到西方侵略的先后性;晚清西学东渐的地域差异;晚清近代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晚清社会开放的区域差异;晚清近代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晚清各地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等。(答任三点得 9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2017·四川成都三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示例 1:计时器变迁反映了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3 分)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民众重视季节更替而忽视精确时间,日晷计时的模糊性并不影响 日常生产与生活。明清时期,西方传入的钟表主要供政府、贵族使用,具有等级色彩。近代以来,伴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近代时间观念日益增强,使得钟表的计时日益精确,外形日益简化,同时使用对象也日益大众化。(8 分)  由此可见,计时器的变迁实际上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反映。(1 分) 

 示例 2:计时器的变迁反映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3 分)  古代世界基本处于孤立发展状态,中国形成了包括计时工具在内的独具特色的天文历法体系。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传教士东来,将自鸣钟等奇巧之物奉呈朝廷,促进了中西 方文明的交流。19 世纪中期以来,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市场不断开放,西方机械钟表在中国畅销,进一步推动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8 分)  综上所述,计时器的历史演变,是中外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状况的历史见证,反映了中 西方文明交流日益频繁的趋势。(1 分)  【提示】考生至少需要结合两幅图片就 “计时器的变迁”提出自己的观点。  除示例以外,还可以从计时器的使用对象 (从上层贵族到平民)、外形 (从笨重到精巧、表盘上的刻度从干支计时到数字计时、指针从单一时针到时针、分针、秒针并存)等的变化来说明相应的时代变迁;也可以从计时器的功能变化来说明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 (如农耕文明时代日出而作的观念到工业文明时代时间就是效率的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变化。 )

(二)折线图

 3.(2016•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 2016 年高考模拟考试二•41)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特点:由重合到离散(2 分) 原因:第一阶段,原因:各地均处于农耕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相近(2 分) 第二阶段,原因:欧美各国发生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迅速;西方国家的侵略使亚非国家绝大多数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工业化进展缓慢,农耕经济依然是主导。(每点 2 分,满分 4 分) 第三阶段,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维护和平力量增长;各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福利政策的不断发展完善,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五型国家都有增长,但由于以上的历史原因,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拉大。(每点 2 分,满分 4 分) 

(三)曲线图 

4.(2016·江西省上饶市 2016 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41)(12 分) 曲线 A 经济理论:自由主义(2 分)     历程:从 1776—1929 年,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用;1929—1981 年,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逐渐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抛弃。(4 分) 曲线 B 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2 分) 历程:20 世纪 30 年代由凯恩斯所创立;二战后特别是 50—60 年代,凯恩斯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并得到社会上的普遍承认和广泛支持;70 年代凯恩斯主义在理论相实践上无法应对滞胀,因而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4 分) 

(四)柱型图 

5.(2016·广东惠州二模·41)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示例一:信息:1500~1820 年间西欧的人均 GDP 呈上升趋势,并超越中国。 说明:西欧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民主思想的发展。中国自然经济为主;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 

示例二:信息:2000 年西欧、中国、世界 GDP 都出现迅速上升的趋势。 说明:欧盟的建立;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示例三:信息:1~1000 年西欧的人均 GDP 有所下降,中国的人均 GDP 有所上升。 说明:西欧进入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战乱不断,经济衰退;中国经历了汉唐宋大一统的局面,政局相对平稳;中国古代农业技术进步,小农经济发达;江南大开发,海外贸易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五)饼状图 

6.(2016•四川省德阳市 2016 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41) (12 分) 

信息 1:工人与农民所占比重大幅度降低。(2 分) 说明:图 1 工农所占比重高。工农民主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展开,树立劳动者形象的需要;阶级斗争思想的长期存在。(2 分)图 2 工农比重大幅降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阶级斗争思想逐渐淡化,女性身上的革命色彩退去;(2 分) 

信息 2: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大幅度提高。(2 分) 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女性教育的稳步发展;男女平等观念被普遍接受;社会主义建设客观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4 分) 

信息 3:女性领导比重大幅度提高。(2 分) 说明:妇女政治地位提高;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4 分)

信息 4:除工农外,其他职业均有提升,女性的职业更加多样。(2 分) 说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为妇女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条件;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妇女更加独立,全面参与社会建设,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4 分) (示例不作唯一标准,如从其他角度概括,亦可同等给分)。

 (六) 时空轴 

7.(2018·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26)(12 分)  论题: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斗争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洋务运动宣告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开启政治民主化的尝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想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加剧,清廷自救的新政加快了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一战中日本加紧对中国侵略及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兴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十月革命为中国近代化指出了新方向。  总结: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中国人民反帝反封斗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要是小编当时考试前看到这篇文章就好了!蹲墙角去哭(⌯˃̶̥̆д˂̶̥̥̥̆ ू)所以啊,你们要好好学起来这些解题技巧,以备不时之需,下次碰到,也不会措手不及啦!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就有更多好物在等着你呦!


嘿!你爱的“图表信息类”小论文解题大招登场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