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极简史 Part 3
Ⅲ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英格兰——从分裂到统一
今天我们将继续讲解盎撒人在英格兰的文明发展,并且以此时伦敦城的变化为切入点剖析中世纪早期欧洲城市的退化历程。
上一章中,我们讲到盎撒人打败了不列颠人,成为了英格兰地区的霸主。
与同时期的其它日耳曼蛮族一样,盎撒人也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因此,在征服不列颠后,盎撒人并未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英格兰王国。由于史料记载过少,我们只能靠猜测还原此时盎撒人的生活。

首先,原始的社会形态使得他们“住不惯”大城市,因此大多数盎撒人居住在乡村。这点在后文关于城市退化的文字中我们再详细论述。
其次,原始的耕作技术导致生产力的低下,同时也限制了贫富阶级的差距拉大,因此最初的盎撒人虽有原始的阶级分化,但并不天差地别。
粮食作物的低产强迫盎撒人不得不以野果、野菜、野鱼、野虾佐餐,却歪打正着使他们营养均衡,这从根本上导致了盎撒人对比500年后的英国人身体更加健壮高大。(个人观点)
第三,人们生活简单。他们穿着简朴、麻布袋似的束腰外衣,扎着惹人发笑的绑腿。
但颜色没有那么灰暗,尽管在公元千年左右缺乏鲜艳的化学染料,但天然的植物色素能够以鲜亮的红色、绿色和黄色染出一系列强烈欢快的色彩。
那时还没有发明扣子,人们用挂钩和腰带扎起衣服。

第四,人们生命短暂。他们认为十二岁的男孩已经可以向国王宣誓效忠,女孩十几岁结婚,经常是嫁给明显比她们年长的男子。
多数成年人在四十多岁去世,到了五十多岁就已经被认为弱不禁风(所以梅林才被视为极年长者)。没有人“离乡打工”,但对盎格鲁 - 撒克逊坟墓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骨关节问题说明大部分人终生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
此时的盎撒人明显是农村经济(庄园经济),貌似跟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经济比还倒退了不少。
其实,这种现象在中世纪普遍存在,蛮族的原始社会肯定比不上罗马的奴隶社会啊。(个人观点)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来讲盎撒人的英格兰的发展。
历史上,我们一般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当作中世纪的开始。
在此之前,许多日耳曼蛮族早已建立了大大小小的王国:
东、西两支哥特人建立了东、西哥特王国;
勃艮第人建立了勃艮第王国;
法兰克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汪达尔人远渡重洋来到北非建立汪达尔王国等。

貌似所有打罗马发迹的日耳曼人,就剩盎撒人没有建国了。

不过别急,从公元5世纪到6世纪初,随着愈来愈多的盎撒人从日德兰半岛(丹麦半岛)迁来英格兰,一个个小国建立,不过大部分都没能在史书上留名。这个时期,一座小城加上几片庄园就能建一座小国。
到了公元6世纪中期,这种小国林立的状态达到顶峰。13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可能有上百个小国。
这段时期的英格兰,我们可以类比成中国的春秋时期(但没有天下共主)
到了公元6世纪末,在所有的国家中,有七个比较强大的国家脱颖而出,它们渐渐兼并了其它的国家,最终英格兰上只剩下这七个国家,它们是:
韩赵魏齐楚燕秦
由撒克逊人建立的三个撒克逊国家——
萨塞克斯 Sussex,词根south+Saxon(撒克逊),因此也叫南撒克逊,又译苏塞克斯;
埃塞克斯 Essex,词根east+Saxon,因此也叫东撒克逊;
威塞克斯 Wessex,词根west+Saxon,因此也叫西撒克逊,又译韦塞克斯;
由盎格鲁人建立的三个盎格鲁国家——
东盎格利亚 East Anglia(盎格鲁人),也叫东盎格鲁;
麦西亚 Mercia,又译默西亚;
诺森布里亚 Northumbria;
由与盎撒人同时入侵不列颠的朱特人建立的一个朱特国家——
肯特 kent。

由这七个王国共同统治英格兰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七国时代”,可以类比为中国的战国时期(刚刚好是七个国家,我愿称之为战国七雄)。
6世纪末,肯特王国最先称霸于英格兰,是诸王国中第一个接受基督教的王国,后随着国力衰退,于八世纪后半叶沦为麦西亚王国的一个省份。
同样地,6世纪末,东盎格利亚王国成为了诸王国中的一个强国,成为了南英格兰的霸主,后随着麦西亚王国的崛起而被削弱,7世纪中期沦为麦西亚王国的附属国。
8世纪起,麦西亚王国成为了英格兰霸主,整个南英格兰都成为了麦西亚的势力范围。
麦西亚王国的霸权在奥发(757年-796年在位)执政时进入了鼎盛时期,不仅控制了东盎格利亚王国、肯特王国、萨塞克斯王国,还迫使威塞克斯王国和诺森布里亚王国臣服于他。

强大的麦西亚王国似乎是最有可能统一英格兰的国家。然而,奥发死后,麦西亚王国的霸权地位逐渐衰落,统一大势不再有。
真正实现统一的国家是威塞克斯王国。
从建国起,直到公元8世纪末叶,威塞克斯王国还一直笼罩在强国的阴影下。先是肯特王国,随后是诺森布里亚王国,最后是麦西亚王国。
到了爱格伯特 (802年-829年在位) 执政时,威塞克斯的国势才振兴起来,成为了整个英格兰的宗主。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其他王国。从此,这一国家称为英格兰。

剩下的篇幅不多了,我准备简单说说进入中世纪后城市的退化现象。
中世纪开始的标志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因此中世纪的西欧本质上就是一群野蛮人,在自己毁灭的罗马文明的残垣断壁里,拾起瓦砾重建起属于自己的文明的过程。
中世纪的前期的主题便是退化与继承。这里我们举法国城市里昂的例子。
罗马巅峰时期的里昂(古名卢格杜努姆)人口一度达到20万,市区面积约1000公顷;到了公元7世纪,里昂萎缩为一个人口不到1万,有效面积不到100公顷的城市。

与里昂相似,中世纪欧洲的城市人口很少上万。
这是什么概念呢?同时期的中国正处于隋唐盛世,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十多个,一些大城市,如长安,人口更是多达百万。
接下来我们简要分析一下原因。
1. 罗马晚期的经济的凋敝
罗马在遭遇三世纪危机和四世纪的蛮族入侵后,社会混乱,经济萎缩。君士坦丁大帝为了扭转这种景象,采用政府干预的手段强制干预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固然在短时间内稳定了社会,长远来看却扼杀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君士坦丁大帝可能是不得已为之)。

2. 庄园制度的出现
罗马制度的经济随着罗马的灭亡而逐渐衰落,但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庄园经济的兴起。
经济中心开始从城市转移到庄园里去,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兴起,使得大量精英阶级从城市转到封地去,导致刺激经济发展的奢侈品(香料、丝绸等)交易追随精英阶级转入乡下,进而导致必需品(食盐、油)交易随主要购买力的转移迁入乡下。(个人观点)

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转入乡下,城市便不可避免地凋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