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的历史高开低走,从霸主走向棋子再到灭亡
春秋时期的郑国作为第一个崛起的诸侯,一路是如何走过来的呢?郑国是是春秋前70年最强大的诸侯国,是春秋霸主政治的拓荒者,为后世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奠定了世道基础。
郑国于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弟弟姬友建立郑国到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历经432年24位国君,前三代国君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开疆拓土、强兵振业在郑庄公时期达到鼎盛的局面,僭越礼制、藐视周王室,打败王室联军,灭了南边的许国,帮助齐国驱逐了北方戎族的侵扰。在其他诸侯未崛起之时,郑庄公俨然就是中原的霸主,为后来的齐桓公称霸提供了可操作的范本。
郑庄公死后受外国势力以及国内专权的影响,他的四个儿子相继反复上位,以郑昭公开始、郑厉公结束,郑国折腾了近30年,国力大不如前,此时齐国在齐桓公的带领下悄悄走上了霸主的道路。此后晋国、秦国、楚国纷纷崛起,郑国虽然之前是个大国但此一时彼一时也,由于郑国夹在北边的晋国和南边的楚国中间,而晋国与楚国长时期争霸,从郑文公开始一直到郑简公的100多年间,郑国在夹缝中求生存,一会儿与晋国结盟,一会儿与楚国和好,反复无常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墙头草。此时郑国国力衰微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而在这期间郑国七穆的兴起,为支撑郑国政局的相对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郑简公时期任用子产为相,他对内进行一系列改革,维护了公室的利益一定程度限制了贵族的特权。对外方面特别是与晋、楚两个强国交往过程中,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即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也挽回了颜面。子产历经简公、定公、献公、声公四位国君,可谓四朝元老,在他执政时期郑国出现了中兴局面。子产死后孔子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称之为“古之遗爱”。而子产死后郑国迅速走向衰亡的道路,此时很多诸侯卿士相继夺权,晋国公室权力被六卿取代,齐国被田氏取代,鲁国有三桓执政,当然郑国有七穆掌权,由于卿士掌权,各诸侯国原来的霸主政治逐渐转向强国兼并的道路,在子产死后120多年后,郑国被韩国兼并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