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必出懒汉?来自高一学生的系统反驳

先叠甲:本人是准高一学生,平常比较喜欢政治,比较关注社会公平,所以写文章来表达我自己的观点,文章可能有很多问题,希望各位能在评论区指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谢谢!
本文的参考书目有:《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马列经典著作精选导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关于共产主义必出懒汉的说法由来已久,身处当今的社会,人们更加容易有这样的疑惑,我小时候也被灌过类似的理论。而我在B站上并没有找到特别系统反驳这种错误观点的内容,《共产党宣言》中的解释我感觉也不是很具体,所以,今天我根据自己的观点写这篇文章,供大家批判,参考。
很多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经常拿共产主义必出懒汉论说事,他们认为如果私有制被消灭,在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的分配模式下,人们没有了不劳动就无法生存的威胁,懒惰之风就会在社会上兴起。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片面的,其本质是在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共产主义。
人的观念是由所生存在的环境决定的,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说就是物质决定精神。这些批评者从出生起就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小时候接受的教育就是不好好学习、长大不好好工作就会饿死,旁边的人咒骂那些体力劳动者就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的懒惰者,生活不思进取的家伙。从学校出来后,他们在生存的威胁下只能找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上班想着下班,996工作后就期盼着那可怜的休息时间能刷会短视频,度过余生(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自己也逐渐变得麻木,自然认为如果没有生存压力,没工资就活不下去的威胁的push,根本不想去工作,所谓懒惰情绪就此产生。正是因为这些批评者自身也有所谓的懒惰情绪,如果没有生存的威胁就肯定不去工作了,所以才会简单的类比,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下,没了生存压力就会出现普遍的懒惰现象。
事实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这样说来,资产阶级社会早就应该因懒惰而灭亡了,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劳者不获,获者不劳。”我在此展开做一些讨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们掌握着生产资料,比如机器,工厂,原材料等,这些东西是无产阶级根本无法获得的,在工业革命后,机器被引入工厂后更是如此,大型机器的生产效率显著高于个体手工艺者,而这些个体手工艺者根本负担不起购买大型机器的费用,因此他们在市场中无法和工厂竞争,被迫放弃自己的生产资料,参与到雇佣劳动之中,靠着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由此彻底成为无产阶级,可以随意被资本家摆弄。资本家凭借着这些生产资料,可以世世代代地剥削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永无出头之日,甚至在日复一日地参与这种异化劳动地过程中,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就越大,他反而就越贫穷。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们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垄断,世世代代剥削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他们凭借着比无产阶级少得多的劳动,甚至是不劳动,就能获得远超无产阶级努力劳动得到的财富。这就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现象。
实际上就算在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也是可以被激励的,但这种激励不可能存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而是在另外一些领域。打电子游戏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打电子游戏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无脑的,反而还很烧脑,比如玩的射击游戏需要熟悉地图,了解枪械的各种性能,了解地图中的各种点位,实际上这都是学习,记忆的过程,打好某款游戏,未见得就比学习学科知识简单,很多家长感叹:你要是把打游戏的劲头放在学习上就好了。那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会沉迷在游戏中呢?我认为是因为游戏的激励机制,在游戏里,就不会出现劳者不获的现象,只要你肯玩,就算不是氪金玩家,并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获得非常明显的激励,比如游戏中的段位升级,亦或者是获得比其他人更强力的装备,这些激励机制是很明确的,摆在面前的,你打多少把游戏,人家就会给你相应的奖励,你付出,就有回报,而且这个回报可以是很大的,很快就能获得的,所以人们愿意玩游戏。而关于学习学科知识呢,确实也可以获得激励,但这种激励相比与游戏要花的时间多多了,你准备好在期末考试力挽狂澜,考个班级第一,得准备好长时间,而且在这期间,未必能有多少具体的激励,就算是想在下次月考中得个好成绩作为激励,那也和游戏这种快速激励比不了。况且现在学生们所身处的异化教育体制的现实情况远没有这么理想,地域差异,阶级差异等客观因素对学生的成果有很大影响,举个例子,有钱人可以报更高级的补习班甚至私教,那里的老师能总结学习资料,教授更简单的方法,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高级补习班的效果是显著优于差点的补习班或者自己硬学的,这种现象是我在上一个视频的评论区中了解到的,在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案例,即使学习很不好,有权势的父母也能采用特殊手段把他们弄进好学校,享受更好的资源,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现象,而且十分普遍,但需要指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类似现象要比这严重的多,找关系上好学校的人相对没那么多,而就算是报好的课外班补习,自己也是要付出一些努力的,而资本家尤其是资本家的那些纨绔子弟,根本不用从事任何劳动就能通过剥削获得大量利益。学习激励相比与游戏激励更难以获得,因此很多人选择用打游戏逃避学习,他们打的也大都不是无脑游戏,也是需要大量记忆的,但他们就很愿意玩。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只要有合适的激励机制,人是很愿意学习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分配方式才产生了所谓懒惰一说。
分析完所谓懒惰的成因,就可以来看看共产主义社会中为什么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首先要明确的是,按需分配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才能达到的,并不是上来就这样,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度阶段,或者说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采取所谓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明确写道:“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这就阐述了按劳分配的内涵,即劳动过程中不产生剩余价值,在扣除如一般管理费用,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学校、保健设施),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公共基金后,劳动所得完全归工人所有,因为没有了资本主义剥削剩余价值的那部分,工人将会得到合理的劳动所得。在社会上,大家也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因此劳者获,获者劳,这相当于是建立了合理的激励机制,而且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得参与劳动,不存在羡慕那些不劳而获者的现象。但这样的按劳分配制度实际上也有弊端,这种以劳动为同一尺度的平等,只是体现了形式上的平等,因为它默认了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因此劳动者富裕程度上的差别,这种不平等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无法避免的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生产力有了高度发展,产品也随之极大丰富起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在这种条件下,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社会消费品的分配,可以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人们的动机不仅来自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对社会认可、成就感、责任感等方面的需求,这时候的激励机制就可以不再是第一阶段的物质激励,而可以是精神层面的,这样的激励机制也就使劳动成为了人的第一需求。因此,就算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也不用担心人会变得懒惰。
综上所述,共产主义必出懒汉的论调毫无根据,不过是那些被资本主义思维束缚的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空想。这种观点只是将资本主义的“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现象简单地套用到共产主义上,却完全忽略了社会制度的根本差异。共产主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阶段性发展的过程。在过渡阶段,按劳分配确保了劳动者得到公平的回报,合理的激励机制使每个人都有积极参与的动力,杜绝了懒惰的空间。而在高级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升,物质激励逐渐被精神层面的满足所取代,人们的动力将来自于对社会的责任、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劳动将成为人生的意义之一。无论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还是高级阶段,人们将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中展现勤劳、创造和进取的精神,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共产主义,定能击退懒惰,引领人类踏上进步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