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二)期末复习题目
1. 隋朝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运河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通余杭,北通涿郡,大运河分段开凿,前后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里,是世界上著名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 东都洛阳:
①.政治上:适应政治中心东移,控制东方,尤其北齐和陈朝旧地。
②.经济上:位置适中,水路发达,便于转运物资。
③.舆论上:扩大政治正统性。
3. 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各种行政事务。723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并下设五房,三省六部制转化为中书门下体制。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但由于事权分立,致使行政效率低下。
4. 大索貌阅:
即大规模地检括户口,开皇五年(585年),文帝下令据户籍簿年龄核对本人体貌,防止百姓逃避租役,鼓励百姓互相检举。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5. 输籍定样:
开皇五年(585年)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中央划定各类户等标准称“定样”,县令每年依照定样确定各等户籍,是各个户等应纳税额的依据。
6. 隋朝科举:
(1)形成经过: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成为门阀士族控制人才选拔的工具
②南北朝后期,开始注意才能。
③开皇十八年(598年)开“两科”取士:志行修谨(德)、清平干济(才);
④大业年间开“进士科”,进士科的创制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
(2)历史影响:
①制度化公开竞选,有助于人才的吸纳进升,淡化官民对立;
②有助于文官体制的长远建设和民间学术文化的普及发展。
7. 贞观之治: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不久即位,于次年改元贞观。贞观共二十三年,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由恢复而迅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较安宁。史家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8. 武则天:
(624-705年)武则天建立了周朝统治。690年9月,武则天改唐为周,改元天授,以洛阳为神都,加尊号“圣神皇帝”,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从身为皇后开始参与朝政,到因政变退位,共当政五十余年。在她统治时期,基本延续了唐太宗时的各项政策,使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开元之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9. 安史之乱:
(755—763年)由唐地方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军事叛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人口急剧减少,北方社会经济遭到破坏,战乱造成人烟断绝,土地大量荒废,物价飞涨;南方免受战祸,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边防空虚,周边少数民族乘机攻占;藩镇割据更为严重,王朝一统局面破坏。
10. 藩镇割据:
唐末五代出现的藩镇割据一方的局面。藩镇是唐中后期设置的军镇,长官节度使总揽军政财大权。他们拥兵自重,自任官吏,不服政令。节度使或父子相继,或由部下拥立。各地藩镇竞相效法,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朝廷企图削弱无果,割据局面延续到五代,至宋解除藩镇兵权方告结束。藩镇割据导致战乱频繁,对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11. (重要)《唐修八史》:
唐修八史是唐初编修的八部正史。分别是《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六部以及李延寿私人编修但获得政府批准而列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
12. 《通志》:
南宋郑樵编纂的纪传体通史,成书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全书共200卷,分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等目。该书记载了上古至隋3000余年的史事。《通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二十略”52卷是该书的精华所在,专门记述自上古至宋历代的典章制度、学术文化等。其中“氏族略”记载各个氏族的由来,“校雠略”记载辨章学术的方法,“六书略”“七音略”记载文字学的进展和音韵变化,这些内容均为以前的史书没有的。
13. 朋党之争:
朋党之争,指朝官为争夺官僚集团内部错综复杂的利益而拉帮结派,互相斗争。其中历时最久,斗争最激烈的是“牛李党争”。
唐中央的官员主要由两种人组成,一种是门荫出身者,以李德裕为首的世代公卿出身的士族官僚,是为李党;另一种是科举进士及第者,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科举出身的新权贵,是为牛党。牛李党争的核心问题是入仕途径之争和用兵藩镇的问题。李党主张门第经术,实务取人和打击藩镇,牛党主张进士科,词章取人,主张对藩镇姑息。产生的影响是牛李党争互有进退,排斥异己,使政局不得安宁;并且与宦官专权交织,加剧了唐政治的混乱。
14. 两税法:
780年,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所创,由征收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夏秋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
主要内容为:确定税额、纳税对象;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按财产纳税。这使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改变了贫富负担相同的状况,贫富负担明确、国家纳税面扩大,抑制了土地兼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15. 五代:
指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前后相继的五个朝代。五代政权更迭频繁,武夫拥兵称帝,人文教化衰落,是不讲道理的时代,缺乏刑章和承唐启宋的正统王朝。
16. 耶律阿保机:
(872年-926年),姓耶律,名亿,辽朝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善射骑,明世务,统一契丹各部。四处征伐,攻灭渤海国、室韦和奚。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尊号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建元神册。在位二十年,即帝位十一年,庙号太祖,葬祖陵。
17. 头(投)下军州:
是辽地方建置中独具特色的制度。契丹贵族把皇帝恩赐的渤海、汉族人口,按规模建置州、军、县、城等,使其聚居从事生产,称“头下户”。 头下军州节度使以下官吏由军州主人委派,头下军州中的商税收归主人,酒税则上缴朝廷。从事农耕的头下户,既要向主人缴纳实物地租,也要向官府纳税。
“头下主”就是领主,“头下户”就是领民(战俘、农奴)
18. 南北面官:
南北面官,辽代的中央官制。辽建国后,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治理汉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称南面官,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制,官吏亦多用汉人。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称北面官,官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地位比南面官高,管理宫帐、部族、属国之事。南北面官制有利于皇帝集权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19. 周世宗改革:
周世宗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它的实施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1)政治方面:
①求贤
②开三科取士
③纳谏
④修明法制
⑤整顿吏治。
(2)经济方面:
①清量土地,颁行《均田图》
②招民拓荒,抛荒地代耕政策和入辽人户南归政策
③兴修水利
④裁并寺院(955年)。
(3)军事方面:整顿军纪,整编禁军
20. 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公元960年恭帝年幼政局不稳,赵匡胤假借抗敌为名率大军出城。行军至陈桥驿赵匡胤煽动士兵发起兵变。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这场兵变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21. 更戍法:
北宋军事政策,又称出戍法。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将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通常以三年为期轮换,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故称更戍法,但将领不随之调动,此举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力。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22. 封弥:
又称“糊名”,贡举考试考校试卷的一项规定。唐命试者在试卷上自糊姓名。宋淳化三年(992年)殿试,初行糊名考校法。此后,各级考试普遍实行封弥法,利于维持科举考试的公平,对后世影响深远。
23. 澶渊之盟:
宋辽之间订立的和约,对于宋而言是一次不败而败的和谈。宋辽约为兄弟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澶渊之盟对于北宋来说虽为消极议和,但从此宋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促进了两国经济、政治上的和平交往。
24. 支移:
官府借口军事急需,强迫税户自费把赋税运到官府指定之地,如民户不能送去,则缴纳“道里脚钱”。
25. 顺昌大捷:
顺昌大捷是南宋初抗金重要战役之一,是由著名抗金将领刘锜指挥的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城邑防御战争。整个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击溃金军的前锋部队,第二阶段刘锜率全城军民与金将完颜宗弼(完颜兀术)亲自率领的金军主力决战,取得了顺昌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26. 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
(1)原因:北宋出现严重财政危机,出现“三冗二积”局面,内忧外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为富国强兵,改变困境,变法势在必行。
(2)主要内容:
①富国方面:颁布均输法、青苗法
②强军方面:充实军备、扩大兵源、加强国防,实行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
③选拔人才方面:兴办学校、重视科举、颁布《三经新义》
(3)影响:王安石变法是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较为深远的一次变法,对北宋的国力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变法措施对后世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27. 完颜阿骨打:
(1068-1123年)汉名旻,女真族,虎水人。是完颜劾里钵和拿懒氏之子,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女真文字,是金朝开国皇帝,对灭辽具有奠基意义。
28. 南宋的建立:
1127年春,金兵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同年,康王赵构建南宋,定都南京应天府(今商丘)。 赵构当政36年,在位时期:畏金乞和,示弱召侮,节制兵帅,秦桧独相。
29. 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相对稳定的环境;
②大量移民所带来的劳动力资源和技术;
③优越的自然条件;
④南宋政权采取一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30. 金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奴隶制时期的“勃极烈”制度(贵族议会制);
②猛安谋克制度;
③太祖时制定颁布“刑赎并行”的法律;
④太祖时,完颜希尹创制女真大字;
⑤确定中央集权制:设三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置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以替代原来的“勃极烈”辅政制;御史台、枢密院(熙宗时都元帅府)分别掌管全国监察、军事权。
⑥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统治中心内移;
⑦制定礼仪制度,严肃君臣之别。
⑧建立路、府、州、县四级地方管理体制。
31. 铁木真:
蒙古帝国建立者,尊号“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建立了军政生产合一的组织——千户制,创制了蒙古文字和法律(扎撒),组建了蒙古常备军(怯薛),从而为蒙古的文明化打下了基础;统治期间,灭西辽、花拉子模,并进军俄罗斯地区,打败基辅罗斯,1227年又灭西夏,攻金国,同年病死军中。
铁木真的历史贡献:
①统一战争有利于蒙古社会的发展;
②蒙古共同体和蒙古汗国的兴起,是蒙古族在历史上产生作用的开端;
③为黄金家族的利益而掠夺和破坏。
32. 四大汗国:
蒙古统治者用铁蹄踏出了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帝国以哈剌和林为首都,蒙古本土、中原汉地和畏兀儿等地由大汗直辖,故有四大汗国一说:钦察汗国(也称金帐汗国,拨都建),窝阔台汗国(窝阔台及其后代所建),察合台汗国(察合台建),伊利汗国(旭烈兀建)。
33. 蒙古汗国三次西征:
蒙古建国后,于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余年时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第一次成吉思汗亲征,第二次拨都西征,第三次旭烈兀西征),建立起史无前例的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深远。
34. “汉法”与“旧俗”之争:
忽必烈即位前后,“汉法”与“旧俗”之争十分激烈。 “汉法”是指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即先进的封建文化; “旧俗”主要指蒙古地区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隶制文化。两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
35.“汉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不彻底性:
(1)主要内容:
①建立年号、国号及有关礼仪制度
②建立汉式官僚机构
③定都汉地
④实行重农政策
⑤尊孔崇儒
(2)不彻底性:
①保留大量草原旧制,“汉法”推行不彻底
②严重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③统治集团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取向水平仍较低下
36. 行省:
元朝地方实行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全国有10个行省,此外还有高丽行省,左右丞相,多亲王担任;
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
①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得到保证;
②我国省制的开端,为后世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37.宣政院:
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初名总制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
38.四等人制度: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人制度体现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都不平等。实质上是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特权利益,对被征服民族实施分而治之的民族统治和民族防范政策。
39.辽,宋,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
这一时期,虽然各民族之间征战不断,对文化经济和民族统一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最终还是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这也正符合了我国的历史"分久必合"的轨迹,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以及近代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现代我国还拥有56个民族。
40. 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创新的智慧成果和科学技术,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的说法,源自英国李约瑟。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41.《梦溪笔谈》:
北宋沈括所著笔记体著作,因写于润州梦溪园而得名。全书共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梦溪笔谈》现存609条,涉及经济政治等50个学科。总结了北宋以前的科技成就,记载了物理学的磁偏角、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河工高超发明的合龙堵口的水工技术、建筑工匠喻浩的《木经》等。《梦溪笔谈》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42. 北宋四大类书:
宋代四部类书的合称。即《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除《册府元龟》编写于宋真宗时期,其他三部书都编写于宋太宗时期。它们保存了大量宋代之前的文献资料,史料价值很高,对后世影响深远。
《册府元龟》为百科全书式的史学类书,记载历代君臣事迹,规模宏大,为四大书之首。
《太平御览》为包罗古今万象的类书,引用大量古书,又名《太平总类》。
《太平广记》是一部文言记事小说总集。
《文苑英华》为文学总集,收录了南朝梁末至五代的大量诗文。
43.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风俗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繁荣的见证,对后世影响深远。
44. 胡蓝之狱:
明初胡惟庸案与蓝玉案的合称。明初开国功臣多恃功自傲,僭越礼法,引起明太祖不满。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丞相胡惟庸,不久宣布废丞相,后世永不立相。洪武二十六年(1393),凉国公蓝玉因谋反罪被诛杀。胡蓝之狱是明初杀戮开国功臣的要案,朱元璋通过两案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推向了高峰。
45.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所规定的一种应试文体,源于宋之经义文,明清成为定制。明代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程、朱的解释为依据,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标准答案,不许超出这个范围发挥。八股文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个段落组成。在后四股中,又各分两股两相对偶排比的文字,共八股,故称八股文。清末废科举,八股文始废。八股文形式死板,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标志着科举制走上没落阶段。
46. 靖难之役: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以诛齐、黄为名,起“靖难军”,夺取了河北大部地区。建文帝先后派兵北伐,被燕王打败。经三年战争,建文四年(1402年) 六月,燕王夺取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成祖。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
47. 明初恢复与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
①鼓励垦荒:规定农民按实际生产能力所占土地的数量,禁止出现土地抛荒现象。
②鼓励播种经济作物;
③释放奴婢,增加劳动人口;
④大力屯田:鼓励军屯、民屯、商屯
48. 开中法:
明前期鼓励商人以粮换取盐引的办法。盐引,即国家控制的食盐准销证(大引400斤,小引200斤)。
商人募民边屯,以粮换引,形成商屯,到明中叶,以银换引,开中法遭破坏。
49.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及其表现:
(1)原因:
①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和农业集体化经营的出现,农村的雇用劳动逐渐普遍,导致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②班匠制度的变革,班匠对官府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③商业资本的发展,商人的作用加强,控制了家庭手工业和工厂手工业的产生;
(2)表现:
①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棉纺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官营和民营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50.郑和下西洋:
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郑和共7次下西洋,历时28年。郑和船队游历南洋群岛诸国,到达30多个国家。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丝绸等国内产品,以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因此他们的船只被称为“宝船”。郑和船队7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51.张居正改革:
(1)原因:
①明中叶,土地兼并严重,减少了国家收入。
②封建剥削的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③为自救,当权人物选择改革政治,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2)内容: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实行“考成法”,选贤举能。
②军事上整顿边防,肃军纪、军风、练兵防边、实行安抚睦邻政策。③民生上整治水利,通南北漕运,恢复荒地。
④经济上整顿财政,清丈土地、实行“一条鞭法”。
52.倭寇:
倭寇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明朝东南沿海倭患大起,朝廷多次灭倭但因腐败难有成效。嘉靖后期将领戚继光先后平定倭寇海盗,倭患始平。
53.建州三卫:
①永乐元年(1403),设置建州卫;
②永乐十年,设建州左卫;
③正统七年(1442),设建州右卫;
是为“建州三卫”,职责是看边效劳、按时进贡、服从征调。
54.八旗制度:
清代旗人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形式。始创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统治时期。1601年努尔哈赤设黄、白、红、蓝四旗,后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为满洲八旗。皇太极又设蒙古八旗和汉八旗,旗色同满洲,实际是二十四旗,但习惯上仍称为八旗。旗的基本单位为牛录,一牛录为300人。其成员平时生产,战时出征,不能随意离开牛录。入关后,驻防京师及各地重镇,后旗人渐成为寄食阶层。清亡后,此制度完全瓦解。八旗制度对清朝入主中原、巩固国防具有重要意义。
55.萨尔浒之战:
明朝与后金为争夺辽东统治权而发动的一次战争。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8年,努尔哈赤大举攻明。1619年,明朝派军进攻后金。努尔哈赤采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在萨尔浒山附近与明军决战,后金大获全胜。萨尔浒之战是明与后金之间的一次关键性决战,此战后,明朝无力再对后金发动攻势,后金迅速占领辽东,辽东局势发生根本变化,明朝在军事上处于防守地位。
56.郑成功:
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世称“国姓爷”,后被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在台湾大员的驻军,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国的统一。
57.平定“三藩”:
是指在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由于康熙帝禁止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之子继承其爵位,引起吴三桂、耿精忠的警惕,是年十一月吴三桂率先发难于云南昆明,联结其它二藩,依托云贵、两广、福建以及陕西等地,发动叛乱。康熙帝坚持以攻打首犯吴三桂为主,辅以诱导劝降和敕免罪行的方法,对其它各叛军进行瓦解。并力图打击三藩,避免三方主力互助。于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攻占昆明城。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被平定。
58.清朝统一台湾及其统治:
(1)郑成功死后的台湾情况:内部矛盾尖锐、政治腐败。
(2)统一台湾的条件:
①歼灭鳌拜,消除内部保守派阻力;
②平定“三藩”,创造了稳定的内部环境;
③台湾内部的矛盾及与之联系密切的耿精忠的消亡。
(3)统一后对台湾的管理:
①对台意见分歧;
②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凤山、诸罗县);
③在台湾、澎湖设置总兵、副将,派兵万人驻防。
④派首任巡抚刘铭传治台(1885-1891)。
(4)统一的意义:
①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与发展;
③巩固了东南沿海海防。
59.改土归流:
是清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政策,即将“土司”制度改设州县,由中央派遣非世袭的“流官”管治。有利于扩大土司的统治范围,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可以逐步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社会制度,加强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及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团结。
60.理藩院:
理藩院是清朝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始创于清朝皇太极时期,顺治年间改为独立部门,兼管对俄罗斯事务。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清末新政中因改革官制,理藩院改为理藩部。在清亡后,因帝国被共和国所取代,再无藩属的概念,理藩部被撤消。
61.《中俄尼布楚条约》:
中俄间签订的第一个边境条约。雅克萨之战后,中俄议和。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朝代表索额图与俄国代表戈洛文在尼布楚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了中俄的边界,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维持了一百多年中俄边境的稳定。
62.清朝的民族政策:
①怀柔、笼络政策;
②因地制宜,设置不同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③实行民族歧视和隔离政策,使其相互牵制,达到分而治之;
④加强统治与镇压。
63.清初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
(1)停止圈地
(2)实行“更名田”:
①让百姓佃种明代藩王田地;
②佃户改称“民户”,庄田更名为“民田”,永为世业,向政府纳税;
③使更名田的拥有者成为自耕农,有助于垦荒和发展农业。
(3)招民垦荒:
①放宽垦荒起科年限。
②给予垦荒农民种子、耕牛。
③诱使富绅招佃垦荒(授受官职)。
④以垦荒多寡作为考核州县以上官吏的标准。
(4)废除匠籍制
(5)整顿赋役制度,不断减免赋税
(6)整治河患,兴修水利。
64.清朝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①设“伊犁将军”总统南北疆
②因俗而治,多民族制度并行
③实行军队定期换防
④在边疆鼓励屯田
⑤大力兴办手工业
65.摊丁入亩:
明代张居正改革已开启,清康熙,雍正时期得以发展推行的赋役制度。具体是把康熙五十年固定下来的丁银平均分摊到各地田赋银中一起征收,这叫“摊丁入亩”。这一措施废除了人头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也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造成乾嘉时期人口急剧膨胀和人口压力问题。
66.《四库全书》:
清乾隆年间编撰,历经十余年成书。该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许多子目,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其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所收之书的来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清廷的内府藏书,一是从各省收集的民间藏本。
67.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明朝:
①宋应星《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善的记载了关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的综合性著作,被称作“百科全书”;
②徐光启《农政全书》,集合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农作的经验,在农学上有着极高的评价;
③戚继光为了抗击倭寇,发明了水军使用的火器;
④李时珍《本草纲目》;
⑤发明了第一个触发式地雷;
⑥建立了第一个炮兵方队;
清朝:
①《四库全书》,我国古代文学成就的集合;
②京张铁路,这条铁路是完全由中国人自主修建完成的;
③明清时期农业灌溉技术发达
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科技成就发展达到顶峰的时期,所有的发明和科技成就涵盖了农业、手工业、军事工业、纺织业等各方面,并且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