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诗经·国风·齐风》

2023-02-17 16:25 作者:这青苔碧瓦堆  | 我要投稿

《诗经·国风·齐风》






译文:

公鸡已经啼鸣,朝堂已经盈满官员。不是公鸡鸣叫,而是苍蝇的声音。

东方明亮起来,朝堂已有众多官员。不是东方明亮,而是月出的光芒。

飞虫嗡嗡作响,甘愿与你同梦。朝会结束就要回去,但愿莫憎你我二人。

拓展:

  1. 《鸡鸣》是齐风的第一首诗。关于此诗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2. 一种是“思怀赞美贤妃说”,以《毛诗序》及朱熹《诗集传》为代表,《毛诗序》更是指明思贤妃是为警戒齐哀公的“荒淫怠慢”。
  3. 另一种是“讽刺荒淫”说,以宋代严粲《诗缉》为代表。
  4. 此外旧说还有“称美勤政”说、“贤妇警夫早朝”说等;
  5. 现代学者则多认为此诗描写的是一对贵族夫妇间的生活情趣。
  • 朝:朝廷,朝堂。一说早集。
  • 匪:假借为“非”。
  • 薨薨:象声词,众虫齐飞声。






译文:

你的动作矫健轻捷,在峱山的山间与我相遇。我们一同追逐两头大兽,你作揖夸我身手敏捷。

你的技艺高超卓越,在峱山的道路与我相遇。我们一同追逐两头公兽,你作揖夸我本领高强。

你的体格孔武雄健,在峱山的南坡与我相遇。我们一同追逐两头大狼,你作揖夸我才艺善好。

拓展:

  1. 诗经《还》旧说中《毛诗序》以为诗旨是刺齐哀公(周夷王时代人)迷恋打猎,致使齐国好猎成风,荒废政治;
  2. 朱熹《诗集传》虽谓此诗“以便捷轻利相称誉”,但又有刺“其俗之不美”的看法;
  3. 今人一般不取这些旧说,认为旧说系比附,从此诗中看不出有“刺”的意味。近现代学者则多认为此诗旨在赞美猎人的矫健身手和高超技艺。
  • 还:动作轻捷貌。
  • 峱:齐国山名,在今山东临淄一带。
  • 肩:假借为“豜”兽三岁曰肩,泛指大兽。
  • 儇:敏捷,迅疾。
  • 牡:公兽。





译文:

在屏风之前等候我,冠冕垂线以白丝制成,再用琼华美石作为垂饰。

在庭院之中等候我,冠冕垂线以青丝制成,再用琼莹美石作为垂饰。

在厅堂之上等候我,冠冕垂线以黄丝制成,再用琼英美石作为垂饰。

拓展:

  1. 《著》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新娘眼中夫婿迎亲的情景。
  2. 《毛诗序》及郑玄《笺注》认为此诗通过陈述古时的“亲迎之礼”,以讽刺现今婚姻“不亲迎”的时弊。
  3. 清代姚际恒对此提出质疑,他说:“此本言亲迎,必欲反之为刺,何居?”又认为“此女子于归见婿亲迎之诗”,“观充耳以琼玉,则亦贵人矣”。
  4. 现当代学者大多倾向于姚际恒的观点。
  • 著:通“宁”,古时富贵之家正门内有屏风,正门与屏风之间的空间称为“宁”,古代婚娶即在此处亲迎。
  • 乎而: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 充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古代男子冠帽两侧各系一条丝带,在耳边打个圆结,圆结中穿上一块玉饰,丝带称紞,饰玉称瑱,因紞上圆结与瑱正好塞着两耳,故称“充耳”。
  • 素、青、黄:各色丝线,代指紞。
  • 琼:赤玉,指系在紞上的瑱。
  • 华、莹、英:均形容玉瑱的光彩,因协韵而换字。






译文:

东方的太阳啊!那位美好的人,就在我的室内。他在我的室内,以礼相迎我才相从。

东方的月亮啊!那位美好的人,就在我的门内。他在我的门内,以礼相迎我才出发。

拓展:

  1. 《东方之日》这首诗,毫无疑问也涉及到了男女婚恋的话题。关于此诗的主旨,古人多持“讽刺”说,但对讽刺对象存在异议。
  2. 《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齐国“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化”的衰颓之象;
  3. 明代朱谋玮《诗故》认为是对“大夫妻出朝,而其君以无礼加之”的讽刺;
  4. 清代牟庭《诗切》则认为是对婚姻不以“亲迎之礼”的讽刺;
  5. 现当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描写一对男女幽会情事的诗歌。
  • 履:通“礼”,以礼而行。一说通“蹑”,放轻脚步。
  • 即:通“膝”,古人席地而坐,安坐则膝在身前。
  • 闼〔tà〕:门内。
  • 发〔fā〕:出发,上路。一说足迹。






译文:

东方还未明亮,上衣下衣颠倒穿上。颠倒上衣和下衣,从公门传来召谕。

东方还未破晓,下衣上衣颠倒穿上。颠倒下衣和上衣,从公门传来命令。

折下柳条围成园篱,狂愚之人心志不安。不计早晨以及夜晚,不是清旦就是日暮。

拓展:

  1. 于《东方未明》这首诗的主旨,古代学者大多赞同《毛诗序》的观点,认为是讽刺齐国朝廷节令失当之作,即所谓“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掌其职焉”。
  2. “挈壶氏”是执掌计时的小官,古说认为本诗正是通过描写“挈壶氏”难以胜任其职之事,来实现其讽刺的目的。
  3. 近现代学者多根据“折柳樊圃”一句,判定此诗为反映劳动者怨愤劳役繁重之诗,然而此说将“不能辰夜”一句解释为“不分昼夜”,似有待商榷。此处暂取古说。
  • 衣裳:古时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 公:公门,官署。
  • 晞:通“昕”,破晓。
  • 樊:即“藩”,篱笆。
  • 圃:菜园。
  • 狂夫:狂妄无知之人,一说监工。
  • 不能辰夜:指不能掌握时间。辰,借为“晨”,指白天。
  • 莫:古同“暮”,日暮,夜晚。






译文:

南山山势高峻,雄狐踽踽独行。鲁国道路平坦,齐君女儿出嫁。既然说已出嫁,为何还要思念?

葛鞋并列成对,帽穗垂緌成双。鲁国道路平坦,齐君女儿嫁人。既然说已嫁人,为何还要追从?

种麻应该如何?田垅纵横耕耘。娶妻应该如何?一定禀告父母。既然说已禀告,为何还要放任?

劈柴应该如何?不是斧头不行。娶妻应该如何?没有媒人不成。既然说已成婚,为何还要至齐?

拓展:

  1. 对于《南山》一诗的主题解读,自《毛诗序》提出“刺襄公也”的说法以来,几乎没有异议。
  2. 公元前年,鲁桓公娶齐襄公同父异母妹文姜为妻。文姜素与齐襄公有私情,甚至于前年,趁鲁桓公访齐的时机违礼归宁,与齐襄公会面。后来鲁桓公得知实情后斥责文姜,文姜以此告知齐襄公,襄公便设宴款待桓公,趁机将桓公灌醉,然后让公子彭生在驾车送桓公回国的路上扼死了桓公。此事传出后,各国震惊,齐、鲁两国人民皆以为大耻,齐国大夫对此尤为切齿,于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此诗,以讽刺齐襄公荒淫无道的丑行。
  • 南山:齐国山名,又名牛山。
  • 崔崔:山势高峻状。
  • 绥绥:舒缓行走貌,一说独行求偶貌。
  • 鲁道:鲁国境内的道路。
  • 有荡:即荡荡,平坦状。
  • 齐子:齐国的女儿(古代不论对男女美称均可称子),此指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文姜。
  • 由归:出嫁。
  • 止:句末语气词,无实义,后同。
  • 葛屦: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 五两:谓两只配成一双。五,通“伍”,并列。两,通“緉”,一双。
  • 冠緌:古代公侯礼帽的帽穗緌,帽带的下垂部分。
  • 庸:用,此指出嫁。
  • 蓺:古同“艺”,种植。





译文:

不要耕种宽广大田,野草高高长势旺盛。不要思念远方之人,忧心忡忡惆怅不断。

不要耕种宽广大田,野草长长生得茂密。不要思念远方之人,忧心忡忡哀愁难绝。

风姿婉然而又美好,两只总角向上翘起。没过多久再见面时,突然加冠已经成年。

拓展:

  1. 因为《甫田》这首诗中没有出现明确的史实意象,所以古今学者对其主旨的解说分歧极多。
  2. 比较流行的旧说有:刺齐襄公,《毛诗序》:“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
  3. 刺齐景公,丰坊《诗说》:“齐景公急于图霸,大夫讽之。”
  4. 刺鲁庄公,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庄公生而蒙非种之讥,及已即位,而有不能防闲其母之诮,且与其母更道入于齐国,”
  5. 刺奇童长而无成,牟庭《诗切》:“诗人有所识童子美质者,已而离远不相见,常思念之,……及长而复见之,则庸人矣,故悔思之也。”
  6. 戒厌小务大,朱熹《诗集传》:“田甫田而力不给,则草盛矣;思远人而人不至,则心劳矣。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
  7. 戒学者及时进修,刘沅《诗经恒解》:“盖当时有少年,志大躐等求功,不知循序渐进者,故诗人戒之。”
  8. 近现代学者亦有多种观点,如“耕作祈祷”说、“劝慰离人”说、“少女思念恋人”说、“妻子思念征夫”说等等。
  • 无田:不要耕种,后同。田,同“佃”,耕作。
  • 甫田:大田。
  • 维:举手语气词,无实义。
  • 莠:俗称“狗尾草”,一年生草本植物,样子似谷。后多作为杂草、恶草的代称。
  • 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常指代少年儿童时代。
  • 丱:形容总角上翘之状。
  • 弁:成人的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古时男子年满二十加冠称弁,以示成年。






译文:

黑色猎犬缨环作响,那人美好又有仁德。黑色猎犬双环相套,那人美好又有善德。黑色猎犬连环相扣,那人美好又有才能。

拓展:

  1. 《卢令》一诗的诗旨,历来也存在较多争议。
  2. 《毛诗序》认为是对百姓对齐襄公“好田猎毕弋,而不修民事”的讽刺;
  3. 朱东润、袁梅等近代学者认为是女子对所恋慕男子的赞美之辞;
  4. 而王质、朱熹等人从诗的本义出发,认为此诗是对猎人的赞美之歌。今人多从最后一种说法。
  • 卢:古代一种黑色猎犬。
  • 令令:象声词,缨环响声。一说“令”通“獜”,健壮之意。
  • 重环:又称子母环,两环相扣,大环套犬颈,小环拴牵绳。
  • 鬈:头发好,引申为美好。一说勇壮。
  • 重鋂:一大环上套二小环。鋂,大连环。
  • 偲:富有才能,一说须多而美。






译文:

破旧渔器设在鱼堰,水中的鱼有鳊和鱤。齐君女儿正要出嫁,随行之人众多如云。

破旧渔器设在鱼堰,水中的鱼有鳊和鲢。齐君女儿正要出嫁,随行之人众多如雨。

破旧渔器设在鱼堰,水中的鱼相随而游。齐君女儿正要出嫁,随行之人众多如水。

拓展:

  1. 《敝笱》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判定为“刺文姜也”,认为此诗的创作是“齐人恶鲁桓公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淫乱,为二国患焉”,古今学者对这种解说基本上没有异议。
  2. 详细背景见《南山》一文的拓展。
  • 笱:安放在堰口的竹制捕鱼器。
  • 梁:堤堰,鱼堰。
  • 鲂鳏:鲂鱼和鳏鱼。鲂鱼又名鳊鱼,鳏鱼又名鱤鱼。
  • 从:随嫁之人。
  • 鱮:鲢鱼。
  • 唯唯:相随而行貌。






译文:

驱赶马车疾驰而过,竹帘遮窗红皮蒙车。鲁国大道宽广平坦,齐君女儿傍晚出发。

四匹黑马整齐矫健,垂下缰绳柔软细腻。鲁国大道宽广平坦,齐君女儿和乐平易。

汶河之水浩瀚盛大,路上行人数量众多。鲁国大道宽广平坦,齐君女儿遨游徜徉。

汶河之水滔滔不绝,路上行人十分繁多。鲁国大道宽广平坦,齐君女儿漫步优游。

拓展:

  1. 《载驱》这首诗紧承《南山》《敝笱》二诗,抒发对齐襄公和文姜悖礼私合的讽刺。
  2. 《毛诗序》认为此诗是齐国人对齐襄公“无礼义故盛其车服,疾驱于通道大都,与文姜淫”的嘲讽;
  3. 而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诗专门讽刺文姜,兼及襄公。
  • 薄薄:车疾驰声。
  • 簟茀:遮蔽车厢后窗的竹席。
  • 鞟:去毛的兽皮,用以蒙在诸侯车厢前面。
  • 骊:纯黑色的马。
  • 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一说天刚亮。
  • 汶水:鲁国水名,发源于今山东莱芜。





译文:

哎呀那人真健壮,身材高大而颀长。眉目之间显俊美,漂亮眼眸展清秀。步履轻巧有节度,射箭技艺很高强。

哎呀那人真英俊,漂亮眼眸露清明。一切礼仪已完成,终其一日射箭靶。箭箭不出于靶心,确实是我好外甥。

哎呀那人真美好,眉目清秀而婉然。跳舞整齐合节拍,射箭贯穿那靶心。四箭屡屡归原处,凭此可以御动乱。

拓展:

  1. 《猗嗟》一诗从字面来看,似乎是赞美一位射箭能手的作品,然而古说仍多以齐襄公和文姜之事进行解读。
  2. 《毛诗序》认为此诗是齐国人作以讽刺鲁庄公的,因他“有威仪技艺,然而不能以礼防闲其母(文姜),失子之道”。
  3. 方玉润《诗经原始》则剥离开文姜之事,单以此诗为赞美鲁庄公之作。
  • 猗嗟:叹词,表示赞叹,后同。
  • 抑:面貌俊美。
  • 扬:本指眉毛及其上下部分,此指眉目清秀。
  • 趋跄:形容步趋中节。古时朝拜晋谒须依一定的节奏和规则行步。
  • 名:目上为名,目下为清,此处形容眉、额等美好。一说假借为“明”,面色明净。
  • 射侯:用箭射靶。侯,用兽皮或布做成的靶子。
  • 选:整齐合拍,一说才华出众。
  • 反:同“返”,返回原处。

《诗经·国风·齐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