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职场发展 | 是遵从所谓的标准人生时间轴,还是按自己的时间轴发展自己?

2023-03-28 11:43 作者:冷芸时尚圈  | 我要投稿


▼ 以下的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并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



一、社会时钟:社会眼中的个体人生节律是一种良性建议吗?


1.焦虑:春节“催婚”背后的婚恋时钟

不知道大家在此之前有没有听说过社会时钟概念?社会时钟(social clock)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基本定义是“个体生命中主要里程碑的心理时钟”,由美国心理学家伯尼斯·纽加滕在1976年提出。其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大龄剩女”这个说法其实就包含了社会对女性婚育年龄的某种期望。我感觉上一代的社会时钟特别着急,比如年轻人被逼婚,逼着找工作。很多家长把逼婚称之为"自己的人生任务",其实就是在不顾一切的加速实现自己的对别人的人生期望。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婚育观在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更重视个人成长,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挣脱这种期望的束缚。晚婚晚育或丁克等成了热门选项。而正是在新老观念的碰撞之中,新生代的“婚恋焦虑”问题越发突出。

对此问题,芸友刘中睿引用了一段人民资讯的内容“不论是催婚还是反催婚,新生代“婚恋难”都急需缓解。《2022-2023中国男女婚恋观报告——70后-00后“三观”洞察》报告显示:作为婚恋市场中承上启下的一代,90后婚恋焦虑最严重。“婚恋难”的现象在乡镇中更为严峻,2021下半年,我国多地进行的农村青年群体婚恋调研结果显示,乡村青年结婚率较过往明显下降。”
(引用自人民资讯2023-01-20)

和匆促完婚相对应,个人价值观如果处在混乱状态,其实并不适合维持婚姻和养育小孩。很多人原生家庭教育中产生的问题会伴随自己一生,从某种角度来说,为人父母其实需要一张无形的“上岗证”。 我个人认为婚姻的目的不是为了“凑合”,一定是先考察对方人品如何,在自己生活中是否有足够的价值,占据足够重要的地位才会考虑结婚。如果我一个人的生活也非常自洽,那么可能我也不会强求多一个人融入我的生活。我相信现在很多人都认可这一点:没有对象绝对不是衡量自己的魅力和价值的唯一尺度。

伴随着这种婚恋时钟而来的是前一阶段的学业焦虑,比如希望自己能再早点上学,这样读完研究生后自己的年纪就不会那么大。一般来说,读完本科22岁,读完研究生24或25岁,如果要读完博士,年龄就快30了,处在这个年龄到段的女孩所要面临的来自社会的压力和舆论更大,以至于有的家长会不支持孩子读博。这种种背后都是社会时钟所引导的外界压力。


2.断层:跳级和Gap year之我见

我认为在20-30岁的这段时间非常宝贵,提前完成学业至少可以使自身的试错成本大大降低了。我有个朋友在中科大少年班,他高二就去上学了,研究生也提前去上学,相当于领跑两年。时间上的领跑是否一定意味着人生路上的领先?

提到跳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一档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其中有一位嘉宾丁辉。其中有一个场景是一桌子参与节目的实习生和律所的中年级律师坐在一起聊天,当聊到了年龄时,大家说得都很开心。忽然有人问到丁辉多大了。丁辉:“我91年的。”中年纪律师:“那比我还大。”这意味着当别人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他才刚起步。如果从领导层的角度而言,肯定更偏爱年轻的劳动力,所以年纪大在职场一直不是一个优势。而对丁辉而言,这意味着他需要去和比他年纪更小的年轻人去竞争。虽然我们知道不能给自己设限,但社会时钟的节律始终在影响着我们。就好比网上前段期间一直很火的35岁失业的梗,虽然是一个梗,但也令很多在这个年龄阶段或者即将面对这个年龄段的人如鲠在喉。虽然不一定丁辉在进入这个行业一段时间后会落后于这些“前辈”,但当下给他的压力是一定会存在的。

跳级是一种打破社会时钟的行为,反之留级或者gap year也是一种反社会时钟的行为。相比于婚恋,教育时钟的peer pressure(同龄人焦虑)现象可能更加直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Gap year,尽管它的本意是为跳出原有轨道,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身份的平稳过渡,但其中部分学生仍然无法接受一个“无用”的假期,无法摆脱社会期望的强烈影响,选择把这段时间投入到新一段的职业蓄力中去。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就选择了gap year去完成在平时的课业压力下比较难完成的目标,拿常规赛道外的一年去增加其他经历。看起来似乎是暂时脱离,但其实仍然是一种“内卷”。 社会时钟每个国家都存在,但是我们国家的社会时钟力量似乎极其强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焦虑的源头在于认为“我花的任何时间必须有用,否则就是浪费”,不敢停下来,不然就会有愧疚心。但看起来的一往无前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方向。


3.探寻:体制内外职业规划——不够“铁”的饭碗?

在疫情之前,很多年轻人在就业时并不想像自己的父母辈一样安稳就业,认为体制内的工作单调无趣,工资待遇虽然稳定但不够高。但在前几年疫情冲击下许多大厂裁员,也普遍给很多体制外的“打工人”带来了压力。因此这几年“国考”人数跃升,很多人开始意识到“铁饭碗”的安稳。

新生代对于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稳定”还是“高薪”一直是难择的问题。老师、医生、公务员似乎成了家长最爱的三个职业,这些职业相比创业或者其他体制外工作更稳定、更有保障。然而年轻人却可能有不同看法——以家中长辈与同龄人为参照,他们倾向于选择更为创新、高效的路径。然而,无论何种职业,真正的铁饭碗不在工作,而是是工作者自身的能力、追求与价值。我认为职业方向的规划和选择,不应当只考虑当下。铁饭碗有铁饭碗的安稳,其他工作有其他工作的乐趣,如果能够兼得更好。我自己比较期待有创造性一些的工作,但更倾向于以副业的形式来探寻。


二、反社会时钟:花开有时——不同的赛道,不同的精彩


1.交叉与跨界:我眼中的“斜杠青年”

关于大家“斜杠青年”的看法,芸友刘中睿引用了“先锋文汇-随笔漫谈”的内容:“关于理想工作我想到‘斜杠青年’这个概念。有非常多斜杠青年体现了年轻一代不满足于单一生存技能、单一生活方式,探索更多选择、期待更多可能的自身价值追求。‘斜杠’呈现了青年积极向上、善于学习的精神状态,也为干事创业、多元发展提供了‘跨界’能力。作为年轻干部,更应该突破业务局限、走出舒适圈,主动学习财政、农业、水利、经济、卫生、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政策规定,主动申请到一线部门成长锻炼,让自己成为机关工作的‘斜杠青年’、‘跨界’实践的‘多面能手’。”

如今做斜杠青年,开展一份兼职和副业成为了年轻人的普遍选择。斜杠青年是一种在稳定追求之外寻求多领域、多方向的新身份,如今许多新生代年轻人选择当“多面手”,在主业之外发展副业,更注重与自我价值实现、与自身志趣相结合,保持学习力与开放心态,努力突破舒适圈,在跨界中探寻更多可能性。

我现在也想当虚拟主播,建构一个虚拟身份在流媒体跟大家交流知识,这样也不耽误我的主业和生活。现在的年轻人受到社会时钟影响这么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以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的上升通道都是很窄的,如果找到了一份工作以后就会一直干下去,等待升职加薪,等到老了以后尽可能做到较高的职位,然后退休。但是现在的年轻人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有条件实现很多新的想法,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了很多副业和各种各样的兼职,拓宽了自己实现人生梦想的机会,比如做媒体去扩大自己的名气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捷径,也是当代年轻人对抗社会时钟的一个好办法。


2.不循常规的发展路径:林中小路的意外惊喜

这个话题让我想起看过的一部电影《布拉德的中年危机》,剥开主角平凡生活的外表,内部是层层叠叠的年轮与心绪。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中年危机”或许也是从对比中浮现的。我们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拼命追上社会期望的时间轴刻度,究竟是在跟谁比呢?我们要提醒自己的是不要在对比和他人的期望中迷失自我,还是要坚持初心和梦想。每个人的人生方向和目的不同,没必要为了隔壁赛道的速度改变自己。


3.三十必须而立吗?聊聊你为自己设定的异质化路径的年龄时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时钟不断轮转,我们的试错成本也越来越高。芸友周一帆提到自己马上要考研了,但是特别害怕自己考不上需要“二战”。的确,在这个年龄想要试错,需要考虑的很多,上文提到的是否单身问题就很重要:如果是自己一个人,相对而言可试错的时间段会更长,但是如果已经成立家庭或者即将要考虑这一点,你的试错时间就会缩短,你要考虑的方方面面也更多。

另外我们所处在的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国外对于年轻人的试错比较包容,甚至很多人40岁才上大学,然后再读研究生。国内相对而言受社会时钟影响更大,我们的试错机制比较没有弹性,所以对于年轻人的容错成本是很高的。冷芸老师也说过,她是30岁才读的研究生,40岁读的博士,这一点其实也挺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时候我们一踏上职场,就会很难再去改变自己的方向。但如果是我考不上研就会先去工作,工作几年后再去考研,也许会对自己的方向更明确。

新生代为自己设定的容留学习新范式与异质化路径的年龄有后延的倾向,这体现了“反社会时钟”的勇气与意识,在社会大环境的纵向、横向比较中不迷失自我,坚持初心和梦想,在自己的人生赛道上大胆、稳步向前。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与局限,以开放心态面对,衡量试错成本,就能绽放最美的青春之花。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面临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共通的,很多时候真的很需要像冷芸时尚圈这样一个平台来沟通我们的情绪与想法。和大家讨论以后,我认为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人生发生的重大转折和改变,毕竟时代在进步,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局限。当我们看过太多别人的人生故事后如果沉湎于此,思虑过多,反而会耽误自己做事,浪费时间。所以缓解自己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做实事,自己有目标就抓紧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干。


庄主总结


一、社会时钟:社会眼中的个体人生节律是一种良性建议吗?

1.焦虑:春节“催婚”背后的婚恋时钟
“大龄剩女”等流行词汇包含了社会对女性婚育年龄的某种期望。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婚育观在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更重视个人成长,晚婚晚育或丁克等成了热门选项。而正是在新老观念的碰撞之中,新生代的“婚恋焦虑”问题越发突出。

2.断层:跳级和Gap year之我见
相比于婚恋,教育时钟的peer pressure(同龄人焦虑)现象可能更加直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Gap year,尽管它的本意是为跳出原有轨道,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身份的平稳过渡,但其中部分学生仍然无法接受一个“无用”的假期,无法摆脱社会期望的强烈影响,选择把这段时间投入到新一段的职业蓄力中去。

3.探寻:体制内外职业规划——不够“铁”的饭碗?
新生代对于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稳定”还是“高薪”一直是难择的问题。老师、医生、公务员似乎成了家长最爱的三个职业,然而年轻人却可能有不同看法——以家中长辈与同龄人为参照,他们倾向于选择更为创新、高效的路径。然而,无论何种职业,真正的铁饭碗不在工作,而是是工作者自身的能力、追求与价值。


二、反社会时钟:花开有时——不同的赛道,不同的精彩

1.交叉与跨界:“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是一种在稳定追求之外寻求多领域、多方向的新身份,如今许多新生代年轻人选择当“多面手”,在主业之外发展副业,更注重与自我价值实现、与自身志趣相结合,保持学习力与开放心态,努力突破舒适圈,在跨界中探寻更多可能性。

2.不循常规的发展路径:林中小路的意外惊喜
我们不要在对比和他人的期望中迷失自我,还是要坚持初心和梦想。每个人的人生方向和目的不同,没必要为了隔壁赛道的速度改变自己。

3.三十必须而立吗?聊聊你为自己设定的异质化路径的年龄时差
新生代为自己设定的容留学习新范式与异质化路径的年龄有后延的倾向,这体现了“反社会时钟”的勇气与意识,在社会大环境的纵向、横向比较中不迷失自我,坚持初心和梦想,在自己的人生赛道上大胆、稳步向前。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与局限,以开放心态面对,衡量试错成本,就能绽放最美的青春之花。


文字整理:张怀楷
文字编辑:陈畅
美术编辑:李宁


职场发展 | 是遵从所谓的标准人生时间轴,还是按自己的时间轴发展自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