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理想a圈-对au-as的关系作范畴上的划分
一开始我的题目本来是作范畴上的清洗,这本来是我在王德峰老师的课上了解到的概念,但是当我试图对我和as的关系作一种清洗的时候。
as作为偶像,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行为的产物,洗去它的范畴?洗了就没了,它本身就建立在经济活动的范畴之上。或者非要给它做一个清洗,可能留下来的是我们在看她们与一个抽象的符号在做交流。
而对它做范畴上的划分呢?按照我浅显的学识,仅在两个方面来做这个划分。
理性的商业交互-消费者与商家
单纯的在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我们很容易想起来这样一种活动,街头卖艺的艺人,他的收入在直观上是由打赏者来提供的,换言之,他的表演面向的是全体观众,但是观众并非每个人都付出了钱。这个和现在的主播与观众的关系很像,不过,像成熟的商业化就变成了演唱会或者别的什么舞台,来达到一种每个观众都付出代价的形式来获得观赏体验。当然,街头上的艺人也会对打赏的人感谢几句,演唱会也有所谓的门票的好坏之说。
但是,这种主播与观众的关系,在互联网上却要复杂挺多,在成本上来看,看得人多少,对成本的影响不算很大(当然在这里不讨论因为要提供更好的表演而投入的隐形的成本)。
有点跑题了,说回这种商业交互,我们还要分析一下,消费者所购买的东西的范畴。就直播而言,as这里sc的频率较高,略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sc大多数都是一种求交互的行动。在这里,我想分析一下,这类sc所带来的思考。
我们常说的安慰别人,或者被别人安慰,其实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你需要把你的痛苦展现(倾诉)出来,最好还要得到别人的一些安慰性的话语。但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直播的环境下,发sc反而被回应的机会变低了,那我们会想,花这个钱为了什么呢?
这里就要说一个词:为爱买单。听起来挺好玩的,但是只要仔细想想,为爱买单?用什么买单?用钱啊。那问题来了,是不是谁为爱买单花的越多,谁就更爱她?谁来给爱量化呢?没人给爱量化,您看着出。什么时候我们买的是爱了?
所以我们就要真正的对我们所付出的金钱来获得东西做一个划分。我们买的是什么?再次回到演唱会上来说,我们所付出的金钱得到的是美妙的歌曲表演,以及各种额外的服务。我们也只能得到这些,街头艺人对于打赏者的感谢?歌手在歌后对于粉丝的感谢?在我看来统统都不能归结到金钱所能购买的对象里。
当实体经济没落,虚拟经济兴起,资本对于我们的异化从生产甚至囊括到了欲望层面,把我们的精神都囊括到所谓的量化的理性的逻辑里面。想想未来的世界将要笼罩在这样一种分工明确,井然有序的框架下,我们不禁要想想,是我们创造了ai,还是我们变成了ai?
感性的双向奔赴--跨越千里的相爱
我之所以用相爱这个词,并非恋爱的爱。这份爱很特殊,因为它白白的多了个中介,换句话说,我们是爱的是有中之人实时填充的带有强烈虚拟性的偶像,而偶像爱的既是一个魂这个符号,又是每个粉丝,但是由于双方注定的注意力上的不平等,而她想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平等就必须,爱一个拟制出的集体符号,通过符号来均匀的分配所谓的爱,这符号同样是实时更新的,不过上传者不但很多而且每天都在增加。
我想了想给这个爱起了个名字-带着镣铐的爱,看似荒诞的爱,包含的却是最炽烈最真诚的感情。这种无意义的喜悦在我看来才是爱最本真的模样,花了钱的才叫爱?必须不花钱的才叫爱?爱无需金钱这个概念来诠释它自己,它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我个人不太喜欢用发病的方式来表达爱,但是,得到对方承认的方式也完全可以成为一种表达爱的方式。但是在这里我要表明一点,爱可以多方面的表达,但是并不代表它就是完全开放的。比如sm,我就不能承认这种病态的爱恋,比如,为爱买单等方式。
爱可以是喜怒哀乐,但绝非单纯欲望上的爽感。
之所以做一个范畴上的划分,只是单纯的不希望看到有那么一天,我们会举着钞票,渴求着所谓的救赎。那绝非救赎,而是地狱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