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1_230703_随笔
两天没写每日笔耕,早上打开文档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该写什么主题好。
【1】
这两天在做六月的复盘和七月的计划。相比五月份来说,感觉自己的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临近月底的时候,发现了不少问题,也解决了不少问题。
回顾去年2022年,我差不多也是在四五月份经历了瓶颈,也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让状态重回正轨。
如果换一个大一点的视角来看,我一直觉得2020年是我成长最快的一年,整个人像是由内而外地“翻新”了一遍,很多的认知和观念都被打破重组,所以那一年里,虽然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事业目标,但自身发生的巨大转变也让我感到欣喜不已。
但,也许是因为这一年的成长太快了,以至于2021年、2022年这两年,虽然知道自己在成长,又会觉得自己成长的速度怎么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了,甚至隐隐的也有一些焦虑,会跟自己说“要多看点书!”“要多学点东西!”“别偷懒!”之类的话。我觉得成长这件事其妙的地方在于,当自己总是在用这样的语言“压榨”自己的时候,得到的结果反而会让自己认为更糟糕。
还记得去年一整年,我经历了两次大的情绪波动,一次是因为做自媒体遇到了一些事情,情绪上就崩溃了;另一次是毫无征兆地就陷入了抑郁的状态,什么事也不想干。
这两次经历是改变自己4年以来遇到的当时最大的困难,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很顺利,遇到困难也能想办法解决,但是这两次经历却让我有些“手足无措”,然后一边学着接受自己的情绪,一边挣扎去改变现状。
遇到迷茫期或者是低谷的时候内心时长伴随着焦灼,也会产生自我怀疑之类的负面情绪,但庆幸的是我一直没有放弃挣扎,不断地去梳理,也不断地做日课、保持自己的积极习惯、尽可能地不让本能去破坏已经建立起来的积极习惯。所以一旦突破了瓶颈期,往往能够看到很多以前察觉不到的问题,而这些“曾经未曾察觉的问题”可能就是改变状态的关键。
【2】
上周末做复盘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每周都要给自己安排看一部电影。
看电影本身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把它当做计划来对待就有点过头了(除非是一部特别重要的、要达成某项指标的电影写进计划里完全没问题,但作为娱乐事项来说,未免过于正式)。造成的结果就是,我可能从把“观影《XXX》”写进计划里开始,就开始构想周末的时间要如何度过了,对我负面的影响就是我在做正事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心不在焉”——大脑本身就是“偷懒”的,找准一切机会进入“节能”模式,而相比较于工作、学习上需要思考的耗能,思考看电影这件事就明显轻松得多了。
所以在尝试把观影不写进计划里之后,感觉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更聚焦更专注了。
我每周都有一天“休息日”。
这个“休息日”并非是躺平什么事情都不干,而是选择去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事情,有时是看电影,有时是逛街,而有时也可以是看书、做手帐,甚至是学习一项新的技能(上周末的一部分时间我就拿来研究和学习摄影了,感觉特别充实)。
所以娱乐性地看电影这件事更多地可以是一种时间的选择,而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一项任务。毕竟如果把看电影当做任务,它的完成度一般来说都不会太低,毕竟做这件事并没有太大的难度(所以最近在我的年度指南里补充了一条“计划里不写‘没门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