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舍尔:纵使你再聪明,大脑和眼睛也至少有1个会被我欺骗!

tip:其实关于埃舍尔,之前有过一篇专栏【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在可能的世界里,创造各种“不可能”!】(点击链接即可观赏),但似乎由于是长图的缘故,流量一直很低。

此次进行库存整理,就干脆把之前的文字版和长图版进行整合,修正一些内容。本文最初的标题为《他来自北方》。

荷兰不少画家的作品都可以用吊诡来形容,先是如梵高的《星夜》、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两幅如果说属于“色块涂鸦”也不为过。毕竟,似乎怎么看都像是夹杂在一起的五颜六色组成图景;

再是如伦勃朗的《在画室里的艺术家》、维米尔的《画室》,这两位大家的取景都是画室,以人与物在画作上的比例看,十分不协调——好像画家是故意为之。作为后人的我们,是不太能明白画作想表达什么。

接下来,就是蒙德里安的那些五彩格子。

如果上述这些是完全看不懂的话,有另一些艺术品则会让你身处看懂或不懂之间,并且,巧妙地利用技术使你智慧的双眼欺骗大脑。

比如,这样一幅版画——
乍一看,好像只是一个瀑布,水哗哗的向下流,没有什么特别的。
再仔细一瞧,才发现图中表现的如永动机般的场景是永远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的。
更不用说右边顶上的那个立方体,从图画上说,它应该是三维的,但视觉上又让你觉得是二维的,割裂整体得到的部分是完全推翻整体的,真是妙不可言。

下面这张,圆形图案中满是黑色的魔鬼,由于设计巧妙,对称感极强,看起来还挺养眼,如果我们再仔细一看,发现当以黑色为底的时候,画面又惊现了白色的天使,而且满屏幕都是天使。
天哪,如此一来,天使与魔鬼在视觉上互为映衬,彼此相生,二者果然是一体的。

相信你一定听过《相对论》,可你看过《相对论》么?
嗯,太神奇了!
把屏幕向左翻转90度,180度,甚至270度,都可以正常这幅画作!
看来,这是一幅怎么挂都可以的艺术品——
当然,如果你忽略左上角作者签名的话。

上述作品都出自于荷兰版画家M.C.埃舍尔(M. C. Escher,1898~1972)之手。

与文章开篇的那些大家一样,他也来自拥有太多开创性和独树一帜风格的荷兰,埃舍尔一生作品众多,但都多以平面镶嵌、不可能结构、悖论、循环等为特点。

在我看来,他创造的艺术品都暗涵精心设计的结构,这或许与他的父亲是一位土木工程师有关。

首先是他的镶嵌画,1922年,他的第一幅平面镶嵌《八张脸》横空出世,事实上,图中的脸根本不只八张,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他以后的脉络。
画中的人物造型似乎并不是典型西方人形象,有点像西亚或中亚的感觉。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镶嵌画的灵感来自于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

它是一座摩尔人的宫殿,西班牙的格拉纳达曾在中世纪一度被他们占领,留下了很多建筑瑰宝,其中的这座阿尔罕布拉宫是当时的摩尔人在西班牙所有古迹中的精华。
那么,摩尔人是谁呢?
他们通常指的在中世纪时期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西西里岛、马耳他、马格里布和西非的穆斯林。

于是,当我们去西班牙旅行时,就可以同时欣赏到罗马时期的建筑与阿拉伯风格的建筑。
埃舍尔曾于1922年来此游历,王宫中大量风格迥异的镶嵌图案带来的视觉冲击带给了年轻的他无尽的灵感,于是就有了上文中的《八张脸》。
随后,埃舍尔的作品让所有的观者都仿佛学会了用另一种角度重新看待世界。

如《巴别塔》,它并不复杂,却让人感受到一种瞬间居高临下的不胜寒感。

《手持球面镜》,对曲面空间的写实把握能力非同一般。

1937年的《静物和街景》,好像令人身处格列佛的小人国里。

《日与夜》,好像两个不同维度的世界在颜色对比间达成了高度的统一。

《阳台》,中部的空间好像快要被一种魔力吸出来。

《异度空间》与《画手》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莫比乌斯环”的特点了。
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Mobius,1790~1868)和约翰·李斯丁发现: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具有魔术般的性质——
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一个正,一个反),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也就是说,倘若有一只小虫,它可以沿着一个直线的方向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纸带的边缘。这种纸带就被称为“莫比乌斯带”(即,它只有一个“面”)。
换句话说,在一个三维的世界里“出现”了一个二维的世界。

1963年的《莫比乌斯带II》,如果没理解上面的话,参考图中蚂蚁的行进轨迹,视线走一遍就会有奇迹出现。
另外在补充一种立体的“莫比乌斯带”——克莱因瓶。

你以为它是三维的,其实,它也可以是“二维”的。

当然,大师除了玩对称(如《越来越小》),玩嵌套(如《画廊》),还玩过计算机建模(如《同心外壳》)。

偶尔抖一些写实主义风格也是传世之作,如《水洼》,图中的树影是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旁边用鞋印加以辨识。

再如《三个世界》,水中的鱼,漂浮在水面的落叶和水中的树及倒影,分明是三个世界,却在画面中成为和谐自然的一体。

看这位大师的艺术品,你会发现,他并非运用了什么开创性的技法,而只是对形象先解构再重构,像万花筒般可以变幻出无穷的新作品,随处可见科学与宗教相互融合的痕迹,称之为哲学应该也不为过,正因如此,埃舍尔的作品才会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蛇》是埃舍尔官网上展示的最后一部作品,成于1969年。

相互交织的,不只是画作中的形象,更是生命、创造、艺术与文明的永恒。
tip-如果您特别想收藏埃舍尔的画集or相关作品。强烈建议选择国外的原版书籍(英文)、除了可以提升英文水平。更重要的是书籍印刷更高——当然,价格也不便宜。目前国内相关译作的质量,我就不好发表太多观点了~感激您的理解与支持~❤~
参考资料 :贡布里希《艺术与幻影》、《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集异璧之大成》(很奇怪的中文译名)、《The Magic Mirror of M.C. Escher》。

下面是之前已经发布过的长图版,如果已经看过那就忽略吧~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下面的4个传送门查看更多哟:
【1】【圣痕故事】收藏夹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2】崩坏3圣痕故事全纪录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3】崩坏3圣痕故事(有声故事)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29265163?type=7

【4】杂文集合: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