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文化·提因特人的历史(3.5)
灯塔时代(旧历法1342—1760)
旧历法1590年,北方大帝国结束了对依里覃国的征战,原因除了持久未取得战果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国内的反对势力掀起了来势汹涌的革命。这场革命针对的矛盾来源于大帝国国内反对对外战争的抗议者与因为安泊尔皇室未曾兑现的种种承诺而愤怒的国民。
在守庭帝国时期,爱西黑尔皇室曾对生活在新领土的人民许诺会为建设那些穷困的地区提供更多的帮助,并保障他们不被排挤。由于很多地区都是地广人稀的偏远寒冷之地,来到这些地区的人需要皇室给予相比其他地区更多地支持和联系。然而在征服提亚、苏度等国家后守庭帝国得到温暖富饶的南方土地,不再将精力放在北方的偏远之地上,许多小城镇发现大帝国对那里的资源需求逐渐减少,也很少向那里发放粮钱;南方的富饶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徙,这更是让那些本就丧失活力的城镇加速的没落荒凉起来。
在安泊尔皇室时期,爱西黑尔皇室的许诺被直接否定了,安泊尔皇室停止了对数十个北部城镇的支援,将心思放在了南部埃坎科兰省的发展上,这片沃土成了大帝国餐桌上最肥美的一块肉。这样的行为间接造成了北部偏远地区出现了饥荒,由于难以维系生活却还负有不低于其他地区标准的征收,困苦之下开始出现大批居民集体南迁逃离留下空城的事情。
抗议逐渐变成了叛乱,叛乱发展为了革命。由于参与革命者大多是贫穷的居民,如矿工、渔民、伐木工等,这些缺乏战斗素养的人虽然能造出抗争的武器却几乎不会运用它们。于是长期以来北方大帝国的镇压力量都不费吹灰之力的扫荡他们。但是,经历了长久的和平时期后大帝国开始了一场急切的大规模战争——对依里覃国的征服,相当部分的镇压力量被运用在了这场战争中,而战争则让越来越多的士兵加入了革命,最终使得大帝国国内燃起了空前规模的革命浪潮,从北方一路向南烧去。
旧历法1661年,依里覃国崩溃瓦解,此时的北方大帝国也已到了风雨飘摇的状态,革命浪潮冲击着帝国的统治,安泊尔皇室预感到了危机。旧历法1667年,大批革命民众随哗变的军队进入首都托凌格,抗议皇室的无能统治,皇室下令封锁帕伊尔宫和内城,并开始了与抗议者们的对峙。
对峙第三天清早,大雾弥漫了整个首都,皇宫外聚集的数千名抗议者已就地扎营,在众人的不经意中,一名皇家侍从越过封锁线跑向营地,大声疾呼:“皇帝不见了!他们不在这里了!皇帝跑了!”
大雾中无人验证这名皇家侍从的身份,但他的话引起了剧烈的反应。民众们如同潮水般冲进宫殿内,搜寻着皇室成员的身影,但寝宫早已人去楼空,而愤怒的民众摧毁了皇帝的御座。关于皇室成员的下落一直不明,但根据对宫内遗失物品的记录,他们可能早在封锁前就就已携带者大量的财物逃到纳亚省的某处行宫中,当地也在此后有了诸多涉及皇室的传闻。
这场席卷北方大帝国全境的革命浪潮最终推翻了其帝王的统治,但在此后的各种矛盾冲突之下,北方大帝国最终分裂成多个自治国家:
芬克诺尔:北方大帝国分裂后的主体,曾经的托凌格改称为琴尔加德,依然作为国家的首都。
宋加威罗:紧挨芬克诺尔的另一国家,主体民族为塞斯克西亚人的后裔,首都是苏度王国曾经的王度杰索洛城。
艾尼亚:泛洲中部的国家,国民大多数是提亚人的后代,首都是提亚王国曾经的王都吉尔昌。
纳亚:泛洲西北部充斥着文化气息和宗教氛围的小国家,在几百年的光达明克教徒生活的土地上建立的中立性质国家。
庭沙:位于里士祷山脉以东,曾经的广袤森林早已退缩,当地人将港口城市麦利加纳定为首都,转而向大海谋求生存。
另外还有朴恩米吉亚、图山金、汉地、昆斯德等国家,但在柯洛松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依然常常出现纷争,但日后的国际社会基调基本定义了下来。
泛洲持续了的千年的王国时代结束了。
在灯塔时代余下的一百年是复杂的国家民族的分合变化,在此处不做描述。
至此,提因特人的文明即将走向一个跨越式的阶段,那是一个光怪陆离的奇特时代,它开始于无限光明,却终结于难以直视的晦暗之中。他们会在那无数个梦醒的日子里错愕:这一切是否只是一场喧嚣闹剧?
——亦或是某种最不堪回首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