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学的人类越轨行为研究不是你一个人在学

2022-10-15 23:54 作者:bili_1469121520  | 我要投稿


具体内容在我的首页介绍了

他反复强调,在涂尔干眼中,社会都有一个走向解体的趋势,因此需要有相应的机制加以整合。这与赫希曼的《退出、呼吁、忠诚》一书的主题有异工同曲之妙。这也是后来社会学界批评功能主义学派趋于保守、反对变革的因素之一。

Becker的《Outsider》是这一理论范式的进一步具体化。其基本思想是,任何一个群体(团体、组织)都有解体的趋势和危险,因此需要各种机制来防止之,而定义和打击“越轨”行为,即是其中的机制之一。社会学意义上的“越轨”(deviance)现象,指有悖于社会群体规范的行为举止。这些越轨行为通常会引起社会群体的义愤指责。然而,Becker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惩罚“越轨”的群体行动正是维系群体整合的一个重要机制。人们通过对越轨行为的惩罚来增强群体内部的共享意识与机械整合。在这里,我们看到Becker的力量与涂尔干的关联。

在这个意义上,越轨(deviance)不是客观事实,而是被群体定义的“社会事实”。书中以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的研究举例说明:在一些异族文化中,家族内部的性交往时常发生,若没有被人公开,大家心照不宣,但往往没有反应。但一旦被公开,则必须严厉制裁。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不时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Becker 进一步指出,人们正是通过有意识地制造出“越轨”行为并进行打击来增强内部整合。很巧的是,这本书中举的两个例子即同性恋与大麻,在六十年代这本书出版之际仍然被认为是越轨行为,但至今已不再被认为如是,可见群体定义的重要性。越轨行为也有不同层次的差异不同。流浪者、流动艺人也是“越轨者”的类型之一。

在这一视角下审视“越轨行为”,引出了“规范违背者”与“规范推行者”两个侧面。社会群体通过制定规则来定义和制造“越轨”行为,将一些人排斥在外,即所谓“外人”(outsiders),然后通过推行规范和惩罚这些“越轨”行为来强化群体内部的共同观念,因此与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有密切关系。这一观察与涂尔干在《劳动分工论》中讨论的“机械整合”概念十分吻合。同样地,那些“规则违反者”也以自己的越轨行为来抗争。如此来看,作为越轨行为,常常因时间而异,因人而异,因后果而异。

Becker 进一步提出了“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其基本思想是,越轨与否不是具体行为,而来自他人的定义,来自人们对某些行为的定义和标签,一旦某种行为被定义为“越轨”行为,被贴上如此标签,就会对人们产生重要影响,既影响到他人如此看这些outsiders,也影响到这些人如何看待自己。因此引出了越轨群体成员感,越轨生涯等课题。


社会学的人类越轨行为研究不是你一个人在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