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记】《心理类型》1.1节

1. 客观心理学:近代发展起来 (→古代的心理学:主观因素多、形而上学的评价)
a. 以观察和经验为基础,着意于法则的建立。
b. 仍有个人误差的问题:我们只看见从我们自己出发所最易见到的东西。
c. “知识的主观局限”;关于集体观念/集体情感的影响,与本人人格的界限和性质…
d. 原初人的心理——个性泯灭在“集体性“的外表之下:
i. “个体”概念是人类心灵、文化的历史中相对新近获得的产物
ii. 至高无上的集体态度阻止了对个体差异的客观心理评价,并阻止对课题心理过程进行科学的客观化思考
iii. 使得知识被“心理化”
iv. 例子:最初人们运用哲学观点来解释宇宙的企图。
→ 个性的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类心理的分化,与客观科学的非心理化同步演进
2. 诺斯替教:
a. 三种基本心理功能:思维、情感和感觉
→ 与哲学概念的对应:思维→圣灵(pneumatikoi);情感→心灵(psychikoi);感觉→物质(hylikoi)
b. 坚信知识的价值;对心灵的低级评价
→ 与基督教相反:爱和信仰的原则;相对排斥知识
c. 德尔图良的介绍:
i. 经历介绍:在牺牲理智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的自我伤害使他毫无保留地认可非理性的内在现实(其信仰的基础)
1) 从自己内心感觉到了宗教过程的必要性——抓住了“灵魂天性上是基督徒”的感觉
2) “内在现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 “非理性的内在现实具有一种基本的动力本质”;怀着“牺牲理智”的理想(排斥诺斯替教派内容)
ii. 内倾思维古代的代表人物;他深思熟虑地、敏锐地发展起来的理智早到了感性的威胁——
1) 基督徒式的心理发展过程使他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2) 其最有价值的器官本是理智,以及由此产生的清晰的洞察力
3) 由于牺牲理智,纯理智的发展道路被封死了,迫使他把灵魂中的非理性原动力作为他存在的依据
d. 奥利金的介绍:
i. 经历介绍:自我阉割;有着默认的言辞,学识渊博,具有从一般事物中观察到深奥含义的惊人能力
ii. 奥利金的神学被嵌进了新柏拉图派哲学的框架中:
1) 一方面是希腊哲学和诺斯替教的世界,另一方面是基督教的观念世界,二者平和协调地融为一体。
2) 外倾型的古代范例
a) 基本取向朝向客体
i) 表现在他对客观事实及其状况下所进行的慎思明辨
ii) “爱和神灵显圣/(并立?)”的原则
iii) 立足于与客体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性欲中象征地表达出来(?)
→ 说明了为何今天会有些理论把所有的心理基本功能都还原为性欲(弗洛伊德?)
→ 此前提下,阉割就是牺牲最有价值的功能的充分表现
iv) 德尔图良表现为理智的牺牲;奥利金导致了阳物的牺牲
→ 基督教的整个过程要求完全禁止对客体产生感官性联系
→ 亦即,要求人们牺牲迄今为止最有价值的功能、最珍爱的财富、强烈的本能
→ 生物学角度:驯化的目的;心理学上看:可能通过解除旧的束缚而得以发展新的可能性开启了大门
e. 德尔图良与奥利金的对比:
i. 德尔图良牺牲理智:因为理智强有力地把他和世俗的一切紧紧地束缚起来
ii. 奥利金自残:牺牲了尘世的感官快乐。在他看来,与其说理智是一种特殊的危险,不如说是使他迷恋于客体的感情和感觉。
iii. 二者行为与诺斯替教的联系:
1) 德尔图良:
a) 认为诺斯替教走向了理智的歧途,而且同时包含着肉欲。
i) 与此相应,诺斯替教分为两个派别:
One. 一派竭力追求超越所有限制的精神性(节欲派)
Two. 一派迷失在伦理的无政府主义中,绝对的放浪形骸,无论多么恶劣也不收敛(反秩序法律派)
→ 了解诺斯替教的道德史,就能知道将将唯理智论推向极端,并大规模实行其伦理的后果是怎样的
→ 继而,将理解理智牺牲是怎么一回事
b) 与诺斯替教分道扬镳,因此达到了很深的宗教情感的深度;“使他深受感动的东西不是理性,而是心灵”
c) 濒临全然拒绝知识的边缘,“他对诺斯替教的攻击完全等于否定了人类的思想”
2) 奥利金:
a) 通过阉割,摆脱了与诺斯替教相联系的肉欲
→ 能无所畏惧地沉浸于诺斯替教的思想之中,在(理性/知识)上有了很高的建树
3) 对二者评述:
a) 看到了最初的类型是怎样在实际中被倒置过来
i) 德尔图良本是深刻的思想家,却变成了富于情感的人
ii) 奥利金变成了完全沉浸于理性的学者
b) 问题:德尔图良如何从理智中看见了自己最危险的方面?奥利金如何从性欲中看见了自己最危险的方面?这种情况究竟如何发生?
i) 观点1:
→ 经过讨论的方式从他们生命的最终命运中所显示的结论是:他俩都被蒙骗了。
→ 如果果真如此,则必须推定:他们俩都只是牺牲了不太重要的东西,与命运做了不当的交易。
ii) 观点2:
→ 上述贬斥性的解释方法并非在所有情况下正确。
→ 两人的整体性格都是如此的真诚,以致于他们对基督教的皈依绝不是一种欺诈行为,而是既有现实性又有真实性的。
c) 能否借此机会尝试把握这种天性的本能过程的分裂的心理学含义?(此处的分裂:指基督徒作出牺牲的过程的显现)
i) 皈依同时意味着向另一态度的过渡。(导致皈依的强烈动机来自何处?)
ii) 本能的自然过程遵循最小阻抗的原则→依据初始条件(童年时期环境适应形成的特征)、边界条件(某些方面的得天独厚/聪颖过人)→有偏向的态度就自动形成了,并导致不同的类型。
iii) 一个人作为相对稳定的存在,都拥有所有基本的心理功能;那么他想要充分适应的话,在心理上就要一视同仁地运用这些功能。
iv) 单一的(“类型化的”)态度只会导致心理适应的缺陷,这种缺陷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地积累起来,适应的紊乱就出现了。
v) 这种紊乱迫使主体走向补偿作用,但是补偿作用只能借助消除(牺牲)迄今为止的片面的态度才能获得。
vi) 这种获得道德能量的暂时聚集,而后流向过去不曾被有意识地使用的一些渠道,这些渠道早就无意识地存在着。
vii) 于是,适应的缺陷便能有效地解释皈依的过程,它在主体上被感觉为模糊的不满足感。
viii) 这类情形在我们时代的转折中到处弥漫,整个人类都面临惊人的救赎需求。
d) 救赎的需求→使得古罗马的每一种可能和不可能的狂热崇拜都前所未有地显现出来了
i) 那些并不缺乏理论依据的“生命的完满存在”的代表人物,从他们身上绝对不能够推断出为什么人类竟然处于如此贫乏的状况
ii) 那时的因果论较少地受到限制(与当今科学相比),他们“寻觅过去”远远超越了孩提时代而达到宇宙的发生论根源上去了
iii) 他们设计出许多暗示古老蛮荒时代的种种事件的体系,并把它们当做人类遭受巨大不幸的根源。
e) 德尔图良和奥利金所施行的牺牲是十分偏激的(对我们来说)——但却同那个时代的精神相吻合。
→ 在那时,精神完全是具体化的。因此,诺斯替教徒把它们的灵论视为绝对真实的,至少与现实直接相关。诺斯替教把主观态度转变的内在知觉过程投射为一种宇宙发生系统的形式,并对其心理形象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4) 《无意识心理学》中对此问题论述的简单介绍:
a) 全部问题归结为欲力(libido)在基督教教徒心理过程中的流量问题。
b) 认为欲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直接地与另一部分相冲突。
c) 心理态度的单一性,往往如此极端,以至于来自无意识的补偿作用变得极为迫切。
d) 无意识内容在补偿作用方面的爆发,正是在基督教早期的诺斯替教运动中显得尤为清晰:
i) 基督教本身意味着古代文化价值的毁灭和牺牲,即古典态度的衰亡。
ii) 至于目前的问题,无论我们谈论的是今天的时代还是两千年前的时代,都很难说两者之间有什么重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