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郝万山讲伤寒论笔记

2023-07-28 14:15 作者:爨城小医  | 我要投稿

太阴病脉证

一、太阴病的提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腹满,食不下,和时腹自痛—脾阳脾气虚,运化失司,导致寒湿阻滞,壅滞气机,气机不畅,有肚子胀,也有肚子痛。特点是时轻时重,隐隐作痛。喜温喜按,这证明它是寒证,是虚证。得温得按以后,胀满和疼痛可以得到缓解。气不利则满,血不利则痛,腹满腹痛不属阳明就属太阴。

吐和自利益甚—呕吐和下利是升降紊乱,这是由于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所造成的。越拉,脾阳越虚,脾气越虚,脾阳脾气越虚,就会越拉,不治疗的话会越拉越重。下利越来越重;吐和利比较,以下利为重;腹满,食不下随着下利的加重而加重。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个证候是纯虚寒的,不要看到有腹满和时腹自痛,当作一个实证的来治疗,用了苦寒泻下的话,必胸下结硬。内脏阳衰,阴寒内凝,胸肋下结硬疼痛,和结胸证相类似。

 

一、太阴脏虚寒证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自利—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下注所造成的。大便稀溏,命火不衰,肾阳不衰。

不渴—是个鉴别症状,第一个除外了热证的下利,除外了热利。热利,热甚伤津,下利伴有口渴。现在不渴,说明他不是个热性的下利。第二个它除外了少阴的下利,少阴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可有下利。这种下利是下利清谷,完谷不化,这是少阴下利。这里所说的火不暖土,不是指的是心火,而是指少阴的肾火,指的命火,火不暖土。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用温补的方法,包括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发展到肾阳虚要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甚至真武汤、附子汤,这一类的以附子为主要药物的方剂来治疗。

 

二、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本太阳病—太阳病应当发汗解表,医生误用了下法,导致太阳表邪内陷。

因而腹满实痛者—只有腹满时痛而没有下利,说明邪不在脏,只在经。这是太阳病误下以后,邪陷太阴脾经,邪气在太阴脾经,脾经的气血失和。气不利则满,血不和则痛,因此出现了腹满时痛的这种临床表现。

出现腹满时痛是邪在经还是邪在脏,区别的关键就在于看它有没有呕吐和下利。有吐利的那是邪在脏,那是太阴脏虚寒证,没有吐利而只有腹满时痛,那是邪在经,那是经气不利,气不利则满,血不和则痛。这种情况下,用桂枝加芍药汤来疏通经脉,和里缓急。

大实痛者—它不在腑,也不在脏,在经络的这种实证,只有血瘀,那就是气滞血瘀,因为经脉是运行气血的,经脉的实证只有瘀血内留的时候,这才是经脉的实证,往实的方面发展,由气血不和,而发展到气滞血瘀。腹痛拒按。

 

桂枝倍芍转输脾,泄满升邪止痛宜,大实痛因反下误,黄加二两下无疑。

桂枝加芍药汤这张方子,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把芍药的用量加倍,由原来的三两加到六两,因此桂枝加芍药汤这张方子,它就不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而是疏通经脉,和里缓急。用来治疗太阴脾经受邪,经脉气血失和的腹满时痛。再往虚的方面,气血两虚,筋脉失养,就可以导致腹中急痛,腹部的经脉由于气血不足,经脉失养以后,出现了腹中经脉的拘急,痉挛,出现了腹中急痛,用小建中汤。

桂枝加大黄汤是桂枝加芍药汤,再加一味大黄,加大黄在这里不是为了通腑,不是为了导浊,而是活血化瘀。大黄是个很好的活血药,而是为了活血化瘀,为了化瘀止痛。当然用了大黄之后肯定会促进肠蠕动,由于肠蠕动的增加,也肯定会改善肠壁周围的血液循环,那实际上在客观上,就改善了太阴脾经的血液循环,因此就可以对这种太阴脾经受邪,气血失和,气滞血瘀的大实痛的这种证候,能够得到治疗。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虚,易动故也。

太阴为病,脉弱—太阴经脉受邪,太阴经脉气血失和的证候,一摸脉,脉比较弱。提示了中气虚。

其人续自便利—还没有出现下利,又有太阴经脉气血失和的腹满时痛,或者大实痛,所以"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假如果你对这个病人,还想用桂枝加大黄汤,或者桂枝加芍药汤来疏通经脉,治疗经脉气血失和的这种腹满时痛,或者大实痛的话,"宜减之",要适当的减少芍药和大黄的用量。

以其人胃气虚,易动故也—中气有点虚,脉弱,你用芍药这样酸敛阴柔的药,你用大黄这样的苦寒通里的药,它容易伤动胃气,因此在用量上,适当的减少。芍药的量减少到三两以下不能把它叫做桂枝加芍药汤,适当的减少一点,在三两以上,在六两以下。大黄去掉就不叫桂枝加大黄汤,只能减少它的用量。

 

现代应用:肠痉挛、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系膜淋巴结核的病人,有腹痛,有腹胀,不应当有下利,辨证是邪在经而不在脏。

 

三、太阴中风证(太阴四肢烦疼证)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中风—首先他没有吐利,不是太阴脏证,其次他没有腹满时痛和大实痛,他不是太阴经证。

四肢烦疼—四肢剧烈的疼痛,由于脾主四肢,因此张仲景就把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而表现的四肢气血失和,出现剧烈疼痛叫做太阴中风。

脉阳微阴涩而长者—四肢毕竟是表,偏于外,当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时候,正气抗邪于外,气血浮盛于外,因此脉象应当是浮的,"阳微"是指的轻取,脉由浮而变微,那提示了邪气退,"阴涩"是沉取脉涩,这提示了里气不足,正气不足,"而长",这个而是表转折的,由涩脉转成长脉,这提示了正气的充实,正气的恢复,脉由浮而不浮了转微了,这提示了邪气退,由沉取涩而转长了,这提示了正气复,所以这种太阴表证,这种太阴中风,它可以自愈。

芍药干草汤、桂枝汤、柴胡桂枝汤治疗不安腿综合征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里虚寒证兼有太阳表证,里虚不严重,脉象还能够浮得起来的话,那应当用桂枝人参汤,温中补虚,兼以解表,而不应当直接用桂枝汤,所以这里所讲的太阴病,不是太阴脏虚寒证,而是太阴中风,脉持续在浮,提示了四肢末梢的风寒邪气没有解除的迹象,用桂枝汤来祛除四肢末梢的风寒邪气,桂枝汤可以治疗太阴中风,四肢烦疼。

 

四、太阴下利自愈证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伤寒,脉浮而缓—伤寒是人体体表感受的寒邪,或者说,就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应当脉浮紧,现在脉浮而缓,说明表邪已经有入里的倾向,邪在表,那是脉紧,现在由紧而变得松弛柔软了,那提示了在表的寒邪已经入里了。

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出现了手脚的症状,提示了邪气内传太阴,太阴阳气抗邪的能力比较低下,不能够表现全身的发热,充其量只能表现了手脚发热,所以手足温而渴的,手中温而全身发热的,那是阳明。手足温而不渴的,手足温而没有全身发热的,这就是病太阴。在表的寒邪入里可以入太阴,那一定是太阴原来阳气就不足,太阴阳气不足,运化失司,体内肯定有湿邪不化。这是他的身体素质,太阴阳气不足,运化失司,体内可能就有湿邪不化,进入体内的寒邪和太阴的湿邪相合,寒湿郁滞气机,这就可能会造成发黄。

太阴当发身黄—寒邪入太阴,和湿相合,寒湿郁阻气机,影响肝胆疏泄,或者说迫使脾之本色外露,这就可能发黄。

若小便自利者,则不能发黄—祛除湿邪的机能发挥了作用,小便多,小便量多,这是湿有出路的表现,小便自利就是小便量多,这是湿有出路的表现。湿有出路,当然就不会形成寒湿郁滞于体内,影响肝胆疏泄,或者迫使脾之本色,外露造成发黄,他就不会形成这样的结果,所以小便自利者,则不能发黄。

到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一个外感病的自然病程,湿邪祛除体外了,寒湿的浊邪还存留在体内,突然出现了心烦下利,甚至一天有十多次的下利,是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下注的表现。

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是脾家实,而是脾阳脾气恢复,祛除体内的腐秽邪气的一种表现。

吃得很撑,发烧,从胸部到腹部满满的不动,上下不通气,舌苔白厚。服三仁汤后腹泻不止,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邪气入里,出现了手足自温,是入太阴,太阴如果有湿,寒湿相合,就容易出现寒湿发黄,如果机体能够祛除湿邪外出,小便多,不能发黄,能够把寒浊腐秽邪气通过下利的方式祛除出体外的话,这个病就好了。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寒浊湿浊邪气,腐秽邪气没有排除出体外,存留肠道,日久从阳明燥化,于是乎就出现了大便硬。按照治疗阳明病的方法来治疗。

 

少阴病脉证

一、少阴病的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脉微细—阳气虚,鼓动无力。阴液虚,阴血虚,脉道不能充盈。既微且细,提示了阴阳俱虚,又以阳虚为主。基本特点是阴阳俱虚,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微主阳虚,细主阴虚,微在前而细在后,以阳虚为主。

但欲寐—心肾真阳衰微,阴精阳气大虚,精神失养的表现。

 

二、少阴寒化证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欲吐不吐,心烦—真阳被阴寒所郁,阳气欲受不甘,欲却不能,真阳被阴寒所郁之后,人体的阳气不甘心外来的邪气的侵袭,它要抗邪,但是真阳欲受不甘,你说我就接受这外来的邪气吧,它又不甘心,欲却不能,那我把阴寒邪气祛除体外吧,它也不能,这正像我们以前所谈到的那个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道理有点接近,所以想吐又吐不出来,这个时候出现了心里头难受。

但欲寐—阴精阳气已经虚衰,精神失养,精神出现了萎靡不振,甚至意识朦胧的状态,这是在疾病形成的过程中,首先有一种心里头难受的感觉,欲吐不吐,心烦。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下面才是少阴寒化证的典型症状,

自利而渴—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津液不化的表现,当然,这种虚寒性的口渴,它是喜热饮,不多饮。

太阴下利,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少阴下利,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这是我们鉴别太阴和少阴下利的要点和关键。

虚故引水自救—肾阳虚,气化失司,津液不能化生,津液也不足,所以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上边又有心烦,又有口喝,那会不会是热证啊。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肾阳虚,不能够制约水饮,不能够温化水饮,所以渴的是白水,排出来的还是白水。当然肾阳虚,可以是小便清长,也可以是小便不利,小便少。小便清长的,那是阳不制水,或者说阳不摄阴,阳不化水,阳不摄阴,那就会出现小便清长。出现小便不利的,那是阳虚气化失司,使水液不能外排,它就会出现尿少。

 

三、少阴寒盛伤阳证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脉阴阳俱紧—寒伤少阴之里,脉阴阳俱紧是脉阴阳俱沉紧。

反汗出—寒盛伤阳而不是真阳衰微,寒盛伤阳,阳不摄阴。寒盛伤表阳就会寒邪闭表,不汗出,现在反汗出是寒伤里阳,阳不摄阴,所以汗出。

亡阳—是指伤阳,寒盛伤了阳气,而不是正虚为主。"此属少阴"说这个也属于少阴病,那当然属于少阴病了,因为是寒邪伤了少阴的阳气嘛,

法当咽痛—寒伤少阴之经,因为少阴的经脉循喉咙挟舌本,当寒邪伤少阴经脉的时候,经脉拘挛所以就出现了咽喉的疼痛,寒伤太阳经出现头项强痛,寒伤阳明经出现额头疼痛,寒伤少阳经就出现了偏头痛,寒伤少阴经就出现了咽痛。

而复吐利—寒伤少阴之脏,少阴肾阳被寒邪所伤,不能够温暖脾胃,所以导致脾胃升降失调,于是乎出现了寒邪上逆的呕吐,寒邪下迫的下利。

这种寒盛伤阳,和真正的少阴阳衰阴盛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寒盛伤阳以邪盛为主,一旦通过治疗,阳气恢复了,驱除寒邪外出,它的预后良好。

 

四、少阴热化病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位在里,不可发汗。

脉细,我们一般情况下主阴伤,脉沉主病在里,脉数主有热,那完全把它看成是个阴虚有热的少阴热化证。少阴热化病在里当然不可发汗,发汗是治疗表证的。

 

少阴寒化证

少阴寒化证的临床特征是以自利而渴、小便清长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四逆汤(阳衰阴盛证)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脉沉—少阴肾阳轻度的虚衰,还没有发展到脉微欲绝,脉沉伏不出的严重程度,这只是少阴阳虚的一个苗头,也没有发展到手足逆冷,下利清谷,畏寒蜷卧的严重程度。

急温之—少阴病见到阳虚的苗头就要积极主动的及时地用温法。

宜四逆汤—回阳,驱寒,救逆。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甘草15g,干姜12g,生附子10g,2次量。在回阳救逆的时候用生附子,在温里散寒的情况下用炮附子。

 

第一组症状:全身症状表现上是畏寒蜷卧、手足厥冷、四肢痛。阳不摄阴。肾阳虚衰,肌肤四末失温就会出现冷汗自出。

第二组症状:表现在消化系统。下利清谷,完谷不化。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口渴,少阴阳虚气化失司,津液不化。

第三组症状:从泌尿系统表现为小便白、小便清长,少阴阳不制水,阳不摄阴;小便少,小便不利,肾阳虚衰、气化失司。

第四组症状:精神症状。但欲寐,阴精阳气虚衰,精神失养。真阳衰微的时候,阴精不能化生。

第五组症状:脉象,少阴阳虚最轻的是脉沉,阳气虚不能够温通四周,所以阳气闭在体内,所以最轻的是脉沉,其次是脉微细,再重的是脉微欲绝。最重的是脉沉伏不出,或者说脉不出,摸不到脉,这是阳气虚,鼓动无力的表现。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宜瓜蒂散。若膈上有寒饮,当温之,宜四逆汤。

入口即吐—随食随吐谓之热,朝食幕吐,暮食朝吐谓之寒。现在入口即吐,可能是胃热,还有可能是有形邪气的阻滞。

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这是指平常,温温同愠愠,就是心中郁闷不舒服,这是有形邪气阻滞胸中气机的表现。实邪阻遏,气机不畅,正气又无力驱邪外出,所以又吐不出来。

始得之,手足寒—刚开始得的时候手足手脚发冷,这个时候手脚发冷不是阳虚四末失温而是寒阻胸阳,阳气不能外达。

脉弦迟—脉弦主饮主痰,迟主阳虚有寒。

当吐之,宜瓜蒂散—痰浊邪气,有痰浊邪气的阻滞。因为这是痰浊阻在胸中膈上,在治疗的时候应该因势利导,所以不能下,胸中膈上,用吐的方法这就叫因势利导。

若膈上有寒饮—寒饮犯胃,可见干呕,这个寒饮和有形的痰浊邪气不同,这是饮气,也就是水气,这是少阴阳虚,气化失司,寒饮之气上逆的一种表现,少阴阳虚气化失司,寒饮之气上逆的一种表现,没有温化的功能,寒饮内生,寒饮之气上逆见干呕,这种情况下用温通的方法就可以了,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四逆汤的适应证之一是少阴寒化证的阳衰阴盛证,之二是温化由于肾阳虚造成的胸中膈上有寒饮。

病在胸中气分乖,咽喉息碍痞难排,平行瓜蒂还调豉,寸脉微浮涌吐佳。

 

二、通脉四逆汤(阴盛格阳证)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热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里有真寒外有假热也就是阴盛格阳,里有真寒的表现是什么?下利清谷是一个,手足厥逆是一个,脉微欲绝是一个,这是阳衰阴盛证的临床表现。

身热反不恶寒—前面有一个里寒外热,把这个外热和身反不恶寒结合起来,这就是"身热反不恶寒",这是阴寒盛于内,把虚阳格于体表的表现。

其人面色赤—这是在阴盛格阳证中经常出现的伴有戴阳,所以格阳可以伴有戴阳。阴盛于内,戴阳于上。

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这个腹痛和咽痛,腹部和咽部都是足少阴肾经所通过的部位,足少阴肾经从足走喉吗,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这是由于肾阳虚衰,阴寒凝滞于经脉,于是出现腹痛,出现了咽痛。肾阳虚衰,寒邪上逆犯胃,所以出现干呕。

或利止、脉不出者—这样一个下利清谷的证候,下利停止了,如果脉微欲绝恢复了正常的脉象,这是阳气恢复,下利自止。下利停止了,脉都摸不到了,这是下利伤阴,利无可利,真阴的耗竭。

通脉四逆汤—迫阴回阳,交通内外。药物组成和四逆汤的组成是一样的,也是干姜、生附子和甘草。只不过是把干姜和生附子的量加大了。

 

一枚生附草姜三,招纳士阳此指南,外热里寒面赤厥,脉微通脉法中探。

面赤加葱茎用九,腹痛去葱真好手,葱去换芍二两加,呕者生姜二两偶;

咽涌去芍桔须加,桔梗一两循经走;脉若不出二两参,桔梗丢开莫掣肘。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通脉四逆汤就是加重附子和干姜的用量,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也是两次得量,服药后"其脉即出者愈",吃完药后脉恢复了,病就好了。

"面色赤者,加葱9茎",这就兼有戴阳证的,要加上9根细一点的葱白。"通达阳气交通上下。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腹中痛是寒凝肾经,经脉拘挛,加芍药养血柔筋,缓急止痛。"呕者,加生姜二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咽痛是寒伤少阴经脉,"少阴经循喉咙挟舌本",加桔梗开喉痹,去咽痛,"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利止脉不出是真阴耗伤。汉代的人参是养真阴的。"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是方药的加减和和临床的实际证候相对应这才管用。

 

三、白通汤(阴盛戴阳证)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阴盛戴阳证,用白通汤,是正治之法,用方是正确的。用白通汤,迫阴回阳,交通上下。

利不止,厥逆无脉—病人吃了药症状反而加重,由原来的下利出现了利不止,由原来的脉微,出现了厥逆无脉,这是病重药轻,激惹了邪气的势力,出现 "格拒"现象。脉突然出来了,别高兴。这常常是人体残存的能量发露无遗、回光返归的现象。

干呕,烦—是正气抗邪的一种特征。

微续者生—这必然要死亡的。慢慢的脉出来了,这是真阳恢复的表现,那他的生命就可以得到挽救。

 

葱白四茎一两姜,全枚生附自通汤,脉微下利肢兼厥,干呕心烦胆尿囊。

在白通汤这张方子里,加了猪胆汁和人尿,这就叫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这正是白通汤,人尿五合,这里所说的人尿,后世医家用童便,用吃母奶的男孩的尿,把它叫做童便。葱白有通阳的作用,用在阴盛戴阳证中,它在干姜、附子为主,温阳驱寒、破阴回阳的基础上,它有交通上下的效果。人尿是咸寒的,猪胆汁是苦寒的,在大热药中,加上两个偏寒的药,起到一个反佐的效果。

 

四、真武汤(阳虚水泛证)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四肢沉重疼痛,四肢沉重疼痛—为水肿这是水邪浸渍四肢,四肢沉重疼痛。

心下悸—水气凌心的表现。

咳—这是水邪犯肺的特征。

或吐,或利—水邪浸渍胃肠。

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水邪上冒清阳,水邪浸渍经脉所造成的临床表现。

小便不利或小便利—小便不利是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利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小便清长,特别是夜尿频繁,这是阳虚不能摄阴。

真武汤的主要适应证,归纳为肿、悸、咳、吐、利、眩、动,小便不利、或者小便利。

 

现代应用:1.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病的消损、不明原因的水肿。辩证属于肾阳虚、水邪泛滥的,可以用真武汤来治疗。

2.心下悸,这是以心脏的症状为主的证候,各类心脏病、有心慌心跳。特别是各类心脏病有心功能不全的,用西药、洋地黄这类的药物来治疗,这是可以的。但有很轻的病人,适当的用一点真武汤,也是很好的。

3.治疗呼吸系统病,咳嗽,痰多。治疗呼吸系统病,同样可以用真武汤,适当的加减。

4.治疗消化系统病,你看用真武汤来治疗各类慢性胃肠炎,辩证属于阳虚而水邪浸渍胃肠的。

5.治疗美尼尔氏综合证,你辩证属于阳虚水泛的。

6.小便不利或者夜尿频,如果真是肾阳虚,也可以用真武汤来治疗,但是不要晚上吃药,不过对于夜尿频繁,阳不摄阴的这种证候,我还是主张用《金匮》肾气丸来治疗,只是早晨吃药、中午吃药,晚上不要吃药。

7.治疗妇科的阳虚水泛、寒湿下注的白带量多。

真武汤在临床上,抓主证,再配合抓病机,用于治疗多个系统的病证。

 

五、附子汤(阳虚身痛证)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两个痛,一个是身体痛,一是骨节痛—肾阳虚衰,肌肤失温,寒湿凝滞于肌肤骨节。

两个寒,一个是手足寒,一个是背恶寒—肾阳虚衰,四末失温,督阳不充,督脉中的阳气不能充盈,所以就表现了背恶寒。

脉沉—提示这不是表证而里证,不是太阳受寒,而是肾阳虚衰,沉主病在里,沉主阳虚,所以它既是诊断指标,又是鉴别诊断,除外了太阳伤寒表实证。

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口不苦,口不渴,口不燥,那就除外了阳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的背微恶风寒。肾阳虚造成的寒湿凝滞于肌肤的身疼痛。

当灸之—灸少阴经的穴位,太溪、涌泉。任脉的穴位,关元、气海,都可以助元阳,益元气。如果实在是背恶寒特别明显,可以灸督脉的穴位。尽管大椎穴我们通常情况下,灸大椎的机会很少。如果这个病人真的是背恶寒明显。那你可以灸大椎,也可以灸命门。灸药并用法。

 

附子汤这张方子,在药物组成上,和真武汤在药物组成上特别相近。芍、姜、苓、猪、附是真武汤,芍、参、苓、猪、附是附子汤。附子汤,人参和附子同用,这很有参附汤的意思,助元阳、益元气,再加上白术、芍药、茯苓燥湿,利湿,祛肌表的寒湿邪气,用芍药缓急止痛,所以我们应当注意,附子汤的药物组成,和真武汤的药物组成,要区别开,实际上附子汤和真武汤,又是对偶统一的一对方子。它们都治疗阳虚,都治疗肾阳虚,一个是阳虚里有寒水,一个是阳虚外有寒湿。这样就容易区别开了。

 

六、吴茱萸汤(寒逆剧吐证)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吐利—胃寒气逆出现了剧烈的呕吐,胃寒气逆、升降逆乱。升降逆乱以后,胃气不能降浊,脾气就不能升清,所以以呕吐为主,才导致的下利。

手足逆冷—少阴真阳衰微,四末失温的表现。

烦躁欲死—就是指的剧烈呕吐,升降逆乱,病人痛苦难耐的一种表现。

吴茱萸汤的适应证有4条,一个是食谷欲呕,属阳明也;一个是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一个是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一个是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

 

七、桃花汤(下利滑脱证)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腹痛—阴寒内凝。

小便不利—下利日久,阴液耗伤,化源不足,会出现小便不利。

下利不止,便脓血—肾气虚、关门不固、下利滑脱,同时又有脾气虚,脾阳虚,不能摄血,于是出现了大便脓血。

四个症状,下利滑脱、大便脓血、小便不利、腹中疼痛。

桃花汤由赤石脂、干姜和粳米所组成,用赤石脂来涩肠固脱。

 

少阴,下利,便脓血者,可剌。

下利的证候,无论是寒证,还是热证,都可以用针剌。急性痢疾腹痛可以针剌足三里、脐三针(天枢、气海)止泻、止腹痛。脾胃虚寒多用灸而少用剌。可今天扎关元、气海温灸,温灸足三里。

 

二、少阴热化证

(一)黄连阿胶汤证(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病人得了少阴病两三天以后就出现了精神神志症状。

心中烦,不得卧—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黄连和黄芩这是清心火的,鸡子黄是养心阴、养心血的,阿胶是滋肾阴、滋肾水的。芍药是养阴的酸味的药,它和鸡子黄这个甘味的药相配,酸甘化阴,可以更好的养心阴、养心血。芍药和阿胶这样的甘味药相配,可以养肾阴,更好地养肾中的津液,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泻南补北、滋阴泻火的一张方子。黄连阿胶汤可用于慢性的神经衰弱,得了感冒以后失眠更加厉害且心烦的厉害。

 

(二)猪苓汤(阴虚水热互结证)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

下利—水邪浸渍胃肠所造成的。

咳而呕渴—就是水邪犯肺,呕吐就是水邪犯胃,渴就是水热互结,气化失司,津液不能输布。

心烦不得眠—是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成因:一个是阳明经热误下伤阴,热与水结;第二个就是少阴阴虚阳亢,外邪从阳化热,然后水热互结。主证和病机首先是小便不利,由于水热互结、气化不利所造成,临床特征是尿道涩痛,小便短赤,甚至可以有典型的尿频、尿急、尿痛这样泌尿道的刺激症状。第二个主证是渴欲饮水。第三个症状是心烦不得眠。

 

猪苓汤今天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的感染,尤其是慢性的泌尿系统的感染比较常用。如果尿的化验红血球多甚至是肉眼血尿,加凉血止血的药,像白茅根,用30克到50克,仙鹤草、三七粉。尿的化验以脓球为主的,常常加一些蒲公英、紫花地丁。蒲公英用上30克、50克。有些其他的苦寒药,下面的感染没有治好,吃完了胃痛,蒲公英没有这个副作用。蒲公英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痛。

 

三、四逆散(少阴阳郁证)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或咳—就是咳嗽,这是阳郁气滞以后,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气郁以后,水液代谢就会失调,就容易生痰,容易生饮,寒饮犯肺,就可能出现咳嗽。要加五味子和干姜这两个药,温肺化饮,敛肺气。

或悸—饮气凌心所造成的。加桂枝来温通心阳。

或小便不利—阳郁气滞,水道不调的表现,所以要加茯苓来利水,畅达三焦。

或腹中痛—阳郁寒凝,阳气郁,脾气就失去了肾阳的这种协助,就导致了阴寒凝滞于腹部,阳郁寒凝,筋脉拘挛,所以就出现了腹中疼痛,加了炮附子,来温里祛寒,这个腹痛他没有用芍药,因为是阳郁寒凝,所以用炮附子来温里祛寒。

或泄利下重—寒饮下注,五味子和干姜是治疗寒饮常用的一对药,见到下利用五味子、干姜。下重加薤白通阳宣痹,这个下重不是湿邪凝滞,而应当是阳气不能通达,是气郁的表现,阳气不能通达,是气机不畅的表现。

四逆散的药物组成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枳,甘,柴,芍,这个方子是疏肝的祖方。后世的柴胡疏肝散,是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的。现代人经常有肝气郁结的临床表现,有精神情志不爽,肝气内郁的可能。

 

四、少阴咽痛

(一)少阴虚热上扰咽痛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下利—没有提到"脉微细",也没有见到"但欲寐",还没有伴有"手足厥冷",这就是一个一般的下利。

咽痛—下利日久,真阴耗伤,真阴耗伤就会生虚火,虚火上炎,于是咽痛。

胸满,心烦—少阴虚火循经上扰,我们不是说"少阴经的支脉"过胸部嘛,他的一个分支还和心相联系,沟通了心和肾的这种"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嘛,可是在病理上他们也相互影响,所以少阴浮火循经上扰。

猪肤一斤,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蜂蜜),白粉五合,熬香。

 

(二)少阴客热上扰咽痛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以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生甘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清解阴经毒热",少阴经被毒热所伤,出现了咽喉疼痛,用一位生甘草煮水喝就可以了。在《伤寒论》中用甘草,其他方剂中用的都是炙甘草,而只有甘草汤和桔梗汤用的是生甘草。生甘草有清解阴经毒热的功效。

凡是"毒热聚于阴经"的,差不多都会用到生甘草。比方说:会阴部的脓肿,会阴部是诸多阴经所过的部位,用一味生甘草浓缩、熬膏,叫"国老膏"。

清咽饮药物组成:麦冬、元参,桔梗,甘草,根据情况可以适当的加胖大海,如果有肝热的话你可以适当的加菊花,菊花茶吗,开水冲泡,代茶喝,治疗慢性咽炎、咽喉干燥有一定的效果。如果要泡茶的话,每一味药用3克就可以了,不要太多。如果没有糖尿病,可加一点儿冰糖,润肺,生津,利咽。

现在用生甘草,用桔梗治疗慢性咽炎,是我们临床上经常用的。

 

(三)少阴痰热上扰咽痛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咽喉有溃疡,有溃烂,而且又出现了不能语言。用苦酒汤清热涤痰,敛疮消肿。鸡子白有清热的作用,半夏有化痰的作用,苦酒就是米醋也有清热的作用,那就是"痰热闭阻少阴经脉"而造成的,"咽中伤,生疮"造成了咽喉疼痛。

 

(四)少阴客寒咽痛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是化痰的,用了桂枝是散风寒的,用了甘草,还是炙甘草,是调和这两味药的,保护中气的,因此应当说这是一个"风寒引动痰涎",外有风寒,内有痰涎,风寒引动痰涎,客于咽喉的,或者说是"客于少阴经脉"的证候,风寒引动痰涎,客于少阴经脉而造成的咽痛。所以才用了散寒的、通阳的、涤痰的这些药物。半夏有毒,不当散服。半夏做散剂吃,对口腔粘膜有刺激作用,所以不应当作散。

 

少阴病兼证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少阴兼太阳证)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反发热—少阴病不应当出现发热,尤其是少阴病刚开始得的时候。当少阴病发展到最后出现阴盛格阳的时候,它可以有身热反不恶寒,但是少阴病是始得之,出现发热就是反常现象。所以他说"反发热",这个发热既然不属于少阴病,它属于太阳表证。

脉沉—阳虚无力鼓动气血,所以脉表现了一种沉象。这是阳虚最轻的表现。

麻黄细辛附子汤—用麻黄一味解太阳表寒,用附子一味温少阴里阳,加上细辛,细辛辛温,散少阴寒,止痛开窍,镇咳祛痰。细辛这个药既可以散少阴里寒,也可以解太阳表寒,所以它是温经发汗的。麻黄细辛附子汤用于治疗低血压,麻黄量不要太多,附子可以多用。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太少两感,有脉沉,又有太阳表证的发热,两三天以后这个病没有好,把细辛去掉,怕它辛温燥烈,容易动阳,容易伤阴。

以二三日无里证—是指的那个下利清谷、四肢厥逆,那些少阴阳虚的重证,太少两感过了两三天,如果还没有出现下利清谷、四肢厥逆的话,还可以表里同治,还可以温经发汗,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把细辛去掉,加一味甘草,使药物作用更加温和,虚人外感,怕伤正气。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病发热头痛—是太阳表证。

脉反沉—对于太阳表证来说不应当见到沉脉,所以见到沉脉就是反常现象,这提示了现有里阳虚。

若不差—不好不要再用这两个方子了。尽管有明显的身体疼痛这样的表证,也应当先治里,用四逆汤。

 

太少两感是太阳和少阴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可以有发热、头痛,但是脉是沉的,就这么两组症状,绝没有四肢厥逆、下利清谷。发病的第一、二天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如果没有好,到第三天,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如果还没有好,这两个方子都不能用,直接用四逆汤来治疗。如果少阴里阳虚已经出现了手足厥冷,出现了下利清谷,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根本就不要考虑,直接用四逆汤先救其里。

 

二、少阴兼燥实证(少阴急下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口燥咽干—因阳明燥热内盛,下伤真阴所致。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自发的下利,拉的是水样便。

心下必痛—正是胆道梗阻、胆绞痛的一个部位,"心下"就是上腹部,"心下必痛"不应当是"阳明病"的病位,而应当是"胆腑热实证"。急下胆腑实热以救少阴。

口干燥—少阴真阴耗伤的表现,在治疗上,用大柴胡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除了"少阴亡阴失水"的证候之外,还有"腹胀满,腑气不畅"的表现,还有不大便这种"阳明腑实"的特征,所以"急下阳明以救少阴"。阳明燥热已伤肝肾之阴。

 

少阴病预后

一、寒盛伤阳的自愈证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脉紧—寒盛伤阳,以邪气盛为主。以邪气盛为主的这种少阴病,它就可能自愈。真阳衰微的少阴病是不能够自愈的。

至七八日,自下利—不是真阳虚衰,火不暖土,而是肾阳恢复以后驱除体内的寒浊邪气外出的表现。

脉暴微—提示了寒邪退,所以下利是寒邪排出体外的表现。

手足反温—寒邪退,阳气得以伸张,所以手足就转暖了。

脉紧反去—提示了邪气退。

为欲解也,虽烦—正邪相争有一点烦。

下利必自愈—把寒湿邪气驱除出体外了,这个下利自个儿就好了,阳气也得以伸张就完全恢复了。

 

二、热移膀胱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

"少阴病"的"脏邪还腑,阴病出阳",既然出现了热在膀胱,热迫血妄行的尿血,临床怎么治疗呢,仍然用治疗"少阴热化证"的那个猪苓汤加凉血止血的药:白茅根、仙鹤草、三七粉就可以了。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下利,恶寒而踡卧—寒盛的表现。

若利自止,手足温—阳气恢复的表现,当然这个病是可以治疗的。因为阳气没有衰竭,还有恢复的苗头。而下利自止了,这是寒邪已经排出体外。

 

少阴病,恶寒而踡卧,时自烦,欲去衣被者。

少阴病,恶寒而踡卧—这是寒邪盛伤阳的表现。

时自烦—阳气恢复了,一阵一阵的感到烦热。

欲去衣被者—阳气恢复的表现。

 

三、少阴危重证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一派阴寒内盛的表现,而没有阳气恢复的征兆。叫做纯阴无阳的危候。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吐,利—是肾阳虚衰,火不暖土所造成的。

躁烦—这里是"躁烦",阴盛则躁,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肢体出现的躁扰不宁,甚至正气衰亡之前那种撮空理线,循衣摸床,这种躁动是不自知的。

四肢逆冷,上过肘而下过膝—阴寒内盛,阳不盛阴的表现,当然预后不良。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头晕目眩,这里是虚阳上越,阳脱于上的表现,所以条所描述的这个证候,使阴竭于下,阳脱于上,阴阳离决,当然预后极差。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正不胜邪,阳绝神亡,"不烦而躁"嘛,肢体躁动不宁,我们刚才说过了,正不胜邪,阳绝神亡。阳气也绝了,人的精神、神气也亡了,所以预后不良。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呼吸表浅,这部正是肾气虚于下,肺气脱于上的表现。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脉微”是阳虚,"细"是阴虚,"沉"主病在里,当然"沉"也主阳虚,所以阴阳两虚,这是真阳衰微,阴阳两虚。

但欲卧—阴精阳气虚衰,精神失养,意识朦胧,意识淡漠。

汗出—是阳不摄阴。

不烦,自欲吐—真阳衰微,无力和阴相争,不争则静嘛,夜而安静的那个不躁。"自欲吐"是阴邪上逆的一种表现。

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又过了几天以后出现了虚寒的下利,这个烦躁实际上就是躁烦,又出现了"烦躁不得卧寐",这正是正不胜邪,病人临终前的一种表现。


郝万山讲伤寒论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