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前6,录取率低,今年她录取我2次

个人背景:
申请方向:物理学硕士
学校:华南地区某高校
GPA: 3.8 / 4.0; Ranking: 4 / 105
IELTS: 7.0 (W 7.0 + L 7.5 + R 7.0 + S 6.0)
GRE: 317 (V 151 + Q 166) + W 3.0
申请结果:
ETH Zurich (High Energy Physics MSc +Physics MSc) QS世界大学排名第6位EPF Lausanne (Rej.)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ad)Lund University (ad), Uppsala UniversityPerimeter Institute (Rej.)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Interview)(乌普萨拉大学和隆德大学使用瑞典的录取系统,我在申请时设置了后者的申请优先度高于前者的,故不了解乌普萨拉是否录取。)
最终去向:ETH Zurich
申请经验
一个过来人的经验总是很重要。下面我将由语言考试,科研,选校,文书,中介等几个方面入手,谈一谈我的申请经验。
1. 语言考试
作为一个拖延症中度患者,语言考试还是挺折磨我的,不像其他大佬,我的所有语言考试都是二刷才勉强够用。跟其他人一样,我也建议语言考试越早准备越好,这样给申请后续的事情腾出时间。但是特别注意托雅的有效期时2年,如果你在大一大二考了一个特别理想的成绩其实对于申请是没有用的,只是对交换会有帮助。
我从托福和雅思中选择了据说较简单的雅思(虽然在美国挺多学校不认可的),建议最佳准备周期是40天,即在单词语法等基础扎实的情况下,考前提前40天开始复习。4个模块交替复习为佳,每天坚持,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中作文和口语是雅思的难点,作文需要动笔实操,写完可以给批改网的AI改一改,如果有认识作文老师给你评评分更好,多看范文积累地道表达;口语则使用机经,所有话题都要过一遍,当时我参加了一个口语打卡训练营,效果还是有的,基本把常考话题都练了一遍,并且还会有大佬点评,大家可以效仿。
GRE对我来说是心头大恨。一开始报名时间定在大三暑假,结果因为论文一拖再拖,并复习半吊子就去考试,结果第一次311,第二次好不容易凑一些时间复习,结果数学粗心166,导致仍然没有上320。GRE准备的方法大致分为背单词和刷题两个部分。这里把单词提到了和刷题等同的地位,因为单词非常重要,你的词汇量直接影响你是否能做题。如果你下决心要出国,建议你今天就开始背单词,否则就会像我一样verbal分很低。写作我当时因为时间紧张就放下了,完全凭感觉完成,结果也很不好,建议大家不要像我一样[捂脸]。
GRE Physics也准备了两次,第一次大三开始准备,本来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准备,结果由于战线拉太长,同时课业压力大,考虑780,并没有达到理想分数,大四时才打到理想分数。准备方式就是使用网传北大的一本习题,做完后再刷几套官方试题即可。
2. 科研
科研是每位申请名校的同学必要的敲门砖,它将让你成为一位特别的学生;科研对于申请美国研究生的同学尤为重要。但是在做科研之前你需要抱着自己真的喜欢的心情去做,否则容易怀疑人生,认为自己做的工作没有意义。我个人的科研之路非常坎坷,大二是跟随一位做高能唯象学的导师做中微子振荡计算机模拟的工作,并于大三暑假完成一篇论文并发表,但最终我发现自己除了比较擅长模拟以外,并没有特别喜欢,因此大四便跟着一位做凝聚态理论的老师做毕设,想尝试凝聚态理论。这样的操作最终导致自身的迷惘,不知道自己具体喜欢什么。如果学弟学妹真心认为自己接下来真的会出国搞科研,那么请一定要认真思考自己是否喜欢。我的一位博士后师兄告诉我,在找到自己喜欢做的工作之前,一定不要盲目出国读博士,因为博士其实是一份工作,如果随便选了一个方向,最后结果并不喜欢,你的读博历程将会非常痛苦。这也是我选择申请硕士研究生的原因,我还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寻找自己的兴趣点。
3. 选校
讲讲在欧洲大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要求及特色。相比美帝的学校,欧陆学校就是绩点控,如果你成绩中上,想要申请欧陆的学校是比较有把握的。德系学校(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地的学校)对在校生要求是相当硬核的,适合对自己要求高的学生。欧陆学校对语言成绩要求较低,我见过要求最高也就雅思7/托福100,GRE只需要一个成绩(当然不能太差),而GRE subject是必需品。
另外各位可能也注意到我申请了两所研究所(PI & WIS)。研究所其实跟大学差不多,只不过学术氛围更浓厚,接触大牛的机会更多,课余生活的丰富性更小。研究所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申请,毕竟生源天生劣势,且学生需求量大。如果真想搞科研,研究所也是不错的选择。
4.关于留学机构
世毕盟给了我很多实质性的帮助。我申请的是世毕盟的半DIY项目,他们为我提供许多写文书的课程,为我提供思路;他们给我匹配到了一个同在ETH读MSc Physics的师兄,这位师兄给我的申请的建议以及信息都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最重要的是,世毕盟帮我拉了一条时间线,我在申请过程中对着这条时间线一个一个打勾完成,这样做让我感到非常安心。
其实我非常鼓励大家DIY,因为这对自己帮助很大,是一种锻炼,因为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这种申请不会是一次两次,大家不妨尝试一下;但世毕盟的半DIY项目是在引导你在第一次申请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多把精力花在重要的事情,我看到有许多同一个申请季申请的大佬们把精力过度花在语言考试,或者以一己之力申请30+所学校,最终导致自己无暇估计其它申请材料的质量,因此世毕盟的半DIY项目在给予我更高的自由度去申请学校以外,还能让我少走弯路,更高效从容地应对申请季。
5. 文书
文书绝对是我申请过程中第二头疼的事情(第一头疼的是GRE)。我的PS在请了7-8位同学改了之后,被一位博士后师兄推翻重写,但最终被证明这是值得的。文书的要点就是,不说抽象话,能具体的东西绝对要具体,如我们不仅要写自己好,还要写出自己哪里好,并拿出证据。但许多学校对文书有字数限制,因此这里也存在一个重点取舍的问题。你永远要记住这份文书写出来,是为了将自己的某个特点强调出来,比如能力强,勤劳,学习成绩好,而不是都写,因此细节上,你就懂得要略去哪些,留下哪些。就我个人的文书为例,我为了突出自己做科研坚持不懈,把在码代码过程中的试错过程详细写在PS里。
写好的文书,一定要尽可能给更多的人看,不要怕麻烦。我和其他今年申请的同学,都是写好以后互相改。同时我还会给之前跟我一起合作的博士后师兄改,给过来人改总是好的,也欢迎各位学弟学妹有文书也可以给我看看。
6.随便聊聊
在申请前,奉劝各位学弟学妹一定要考虑一件事:为什么要出国。你的动机决定了你未来的走向。在大四的分水岭,有的同学会保研/考研,有的出国,有的出去找工作。如果你的动机是:①想出去看看②他们都出国等,我是不建议你出国,原因是你并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motivation,一个具体的motivation应该是我想移民,我想将来做个海归回来做教授,我想学技术回来建设祖国等等。正如刚刚我提到的,如果你对自己选择的方向并没有强烈的喜爱,你有大概率在未来的日子过得很糟,原因是在外国人生地不熟,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很容易让人自闭,同时你又不喜欢做自己现在做的事,这会让你很痛苦。希望各位学弟学妹考虑清楚这个问题。如果你已经大四,但还是没想好,不妨gap一年,给自己一些时间。
在申请前后,其实一直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去美国”“为什么不直接读博”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你在申请时需要考虑的,虽然很多情况下他们只是随口问问(这其实挺annoying的,因为别人有时只是想你跟随他的想法去做,而不是成为你自己)。就我个人而言,美国的学校非常好,我也特别想去,但近期中美关系的恶化让我对此敬而远之。而欧洲我曾经去过旅游,感到欧洲的环境非常适合我,很向往在那里生活。同时在前面我也提到过,我希望读博前先读物理学硕士,而美国的物理学硕士项目教学质量并不特别好,因此我最终选择了欧洲大陆。许多人对我的选择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但总的而言ETH对我而言是非常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