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推荐03】赵燕菁:生存还是消亡——城市规划前瞻(建议收藏转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三炮叁
本篇推荐的讲座是由赵燕菁老师主讲的《生存还是消亡——城市规划前瞻》,总时长一个多小时,来源于B站,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跳转观看。

(赵燕菁,博士,教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现任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双聘教授,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这个视频的录制音质不清晰,大家可以看我写的这篇文章提炼总结的重点,主要观点源于这场讲座,也包括了个人的一些思考。
赵老师的这场讲座还是挺有意思的,全是干货,值得一看。
就学科而言,建筑学一直都很稳定,但是城乡规划却不一样。
自2018年十九届三中全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来,自然资源部横空出世。

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整合了原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海洋局等相关部门在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方面的职能。
未来城乡规划学科的建设、发展和走向,生存还是消亡?成为了摆在了专家学者,还有广大从业者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1最幸运的职业
中国城市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迁移,造就了城市规划职业前所未有的辉煌,中国城市规划的前沿就是世界的前沿。
几千年以来我们一直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城市不是主流。
从原始氏族部落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农业文明成为了我们的主流,而城市的发展建设虽取得不小成效,但和农业文明比起来仍不可同日而语。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国家的城市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人进入城市离开乡,成为了新一代的城市人。
虽然身份上发生了转变,但是那种根植于心的农耕思想依然在城市发挥余热。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中国农民喜欢种菜、养家禽,即使到了城市,也不忘播种。
于是大家可以见到,在楼房的天台、自家的阳台以及小区的荒地上种满了瓜果蔬菜,甚至有的还养起了鸡鸭鹅等家禽。

论城市的建设速度,四十年多年来的中国绝对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抛开其它暂且不谈,仅凭这点就非常值得我们自豪。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规划学科的建设也并驾齐驱。
从1990年《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到2008年《城乡规划法》实施,再到2011年城乡规划升为一级学科,同年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系列用书《城市规划原理》等,到2018年组建自然资源部,规划学科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同时也说明了国家对城乡建设发展愈发的重视。
(获取注规考试2011版教材电子版在【微信公众号:三炮叁】后台回复关键字【求书】)

#2为何中国城市规划不同?
在一个分工的世界里,行业的价值取决于所在的产业链,与谁分工比做什么更重要。
为什么中国的城市规划重要?为什么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其它国家不同?
因为中国有土地财政制度,这是中国城市发展如此迅猛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说得直白点,就是直接通过卖地满足财政的需求,这是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最大不同。
西方那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通过早期殖民掠夺、战争贸易完成原始的资本积累,再通过金融、货币战争以及垄断等手段攫取财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钱大部分来源于土地财政,我们的国情体制决定了这套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和优越性,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这里暂且不表。
城市规划在土地财政的中国,已经成为了资本创造的重要一环,规划的价值在资本产业链里。
城市规划学科是舶来品,现在在国外没那么重要了,但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它在中国是发动机而不是方向盘和刹车,这和城市规划的学科初衷大不相同。

#3城市规划的危机:增长的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建成区面积差不多7000多平方公里,经过40多年的迅猛发展,截至“十三五”期末(202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03万平方公里,城市数量达到684个。
想象一下,这40年里规划师们得干多少活才能达到这个规模?
是一个又一个方案改出来的,是一张又一张图画出来的,是一天又一天的班加出来的,是一场又一场会开出来的,是一个又一个项目跑出来的……这不是人类奇迹又是什么?
目前城市规划师扮演的角色比较重要,但是以后就没那么重要了。
为什么?
因为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至80%进入一个稳定阶段的时候,该规划的和该建的东西基本上都搞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城市规划师的作用就显得微不足道。
而且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加上华为、腾讯等这类企业进军规划届,很多机械性、重复性的具体工作,势必要被高效的机器人替代。
未来的城市会越来越智能化,人工智能会给决策系统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案,这对于规划师们来说无疑是一种降维打击。
关于未来发展是啥样,我们无法预测,但人工智能的兴起不得不引起规划师们的警惕与思考。

#4传承与拓展
众所周知,规划行业正处在变革期,现在大家都叫国土空间规划,一个听上去很高大上的名字。
尤其是近几年出台的各种政策文件应接不暇,让人摸不着头脑,学校里的老师蒙了,学生也蒙了,从业者们也是雾里看花。
不禁思考:这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面对国土空间规划这片辽阔的草原,我们要把城乡规划的看家本领灵活地移植到新的环境,或者说和新环境进行有效的衔接,发扬我们原有体系的优势,这便是传承。
城市不仅需要刹车离合,更需要的是发动机,我们要和其它学科积极配合,博采众长但不失自己的底色,寻找能创造更大价值的空间,这便是拓展。

#5城市规划的五个问题
城市规划面对的问题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发展阶段问题又不一样。
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基于制度的规划,明白这点至关重要,不是我们画的图多好多漂亮,而是制度的重要性。
什么是制度?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书三证”的审批。
你做的方案再好,如果审批不让过一切都是空谈,它让你活你就活,让你死你就死,这便是核心。
记得有次和一搞景观的朋友聊天,他问了我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他说你们国土空间规划所说的“一张图”是一张怎样的图啊?这张图难不难画?画出来是怎样的?
我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苦笑又很无奈。
对于不是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不太理解这些概念,但是有时候我们也搞不清,再去工作中实践便会无从下手,一顿抓瞎。
问题一: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的问题是没有实施主体,很多规划名义上做出来了,但是在现实中用处不大。
问题二: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中审批实施监管的问题很大,比如审批的人没有事权但是可以审批很多东西,各种交叉重叠,而有事权的人自己又做不了主。
所以就导致编制的内容越来越庞杂,什么东西都往里面塞,进而又导致了编制审批的时间过长,因为所有的相关部门都要参与进来,通过调研讨论开会才能形成统一意见。
接着是报批,上报之后就得批,谁批谁负责,如果犯了错误就要追责。
所以就需要请各路专家参与论证,来来回回搞很多次,最后终于通过了却发现时间已经过去好几年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项目一做就要做好几年。
做不完就拿不到回款,有些即使做完了因为种种原因也拿不回,这便是行业的现实。
现在国土空间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同样也出现了这些问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2019年5月《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曾指出原来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规划类型过多、内容重叠冲突,审批流程复杂、周期过长、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
实际情况却是,这些问题压根就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加剧——审批周期更长了、内容更多了、收费更高了等。
做过规划的同志都很清楚,现在的文本越做越厚,内容越搞越多,我们搞着也累,专家看着也烦,成本也增加了,何必呢?
为什么?
纠其根本还是没有从以编制为中心转变为以审批为中心,所以目前才会出现很多规划陷入停滞阶段,国空规划的目标也很难实现。
赵老师去年发了一个视频引爆整个规划圈,他说国土空间规划进入到了至暗时刻,这个行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抉择阶段。

视频中提到的5个抉择都引人深思,第一个抉择就很重要,那就是现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该如何建设?
是选择重新架构一个“顶层设计”体系?还是选择依托主、次流语言汇总后的不断迭代形成一个新体系?
很显然,选择前者肯定不合实际,一是重构的代价很大,二是规划的问题层出不穷,可能等到新体系出来的时候,却发现这套新标准已经落后于新的变化。
我比较赞同赵老师的观点,发展的问题由发展去解决,应该采取一种动态的方式,去不断调整丰富现有的体系,直到日臻完善成熟,而不是“另起炉灶”。
正如吴志强老师在新书《国土空间规划原理》中所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还处在一个艰难的开拓创新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方面的困境。
完整的理论和原理体系尚未形成,技术和规划体系还在探索之中,业界各方面的意见也为达成共识等等。
总之,这场变革不单单是规划界的折腾,它关乎未来的国运,更关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
(获取《国土空间规划原理》高清电子版在【微信公众号:三炮叁】后台回复关键字【求书】)
问题三:详细规划
规划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规划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需要进行动态的调整。
现实情况中,控制性详细规划80%与现实不符合,必须调整,怎么可能一步到位?
正因为详细规划是刚性的,所以在面对规划与现实不符合的时候,就要作出调整,这无异于自己给自己挖坑。
问题四:管理的冲突
问题五:多规合一
多规合一合的是什么?是权力。
但是这个权利的划分与合并是属于发改委呢?还是国土或规划呢?它的规则又该怎么确定呢?目前好像还没有很好的解决。
今年(2023年)3月份自然资源部和住建部居然还“吵起来了”,关于“一书三证”的管理权限,竟然成了部门之间权力的角逐之争。
连上层建筑内部都还存在不少问题,下面的人也不好办事,你说是不?
其实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着手布置。
从上海的“两规合一”到武汉的“三规合一”再到“多规合一”的试点工作,从十八大建立国土空间开发制度到十九大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从《若干意见》确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到省级、市级编制指南出台等,回首过往,不得不惊叹于国家下的这盘大棋。

#6规划的五个传承
传承1:空间的增长解析
传承2:都市带与增长
传承3:空间结构与增长
传承4:规模
传承5:存量与现金流
(注:这5个传承建议原看视频,在49分钟处开始)

#7规划的五个拓展
拓展1:价值管理
拓展2:新的工具
拓展3:新的技术
拓展4:规划市场变更
这点说得挺有意思的,建议看原视频,在1小时2分处开始。
我们国家属于成文法,一旦确定下来了就很难变更,缺少灵活操作的空间。应该向西方比如英国判例法学习,通过不断地实践去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使资产保值增值。
拓展5:制度

#8未来规划的职业
四个方向的规划师,分别是设计院、资源局、大学和公司,不同的方向创造的价值各不相同。
总之,谁委托你,你就帮谁创造价值。

#9国土空间:城市规划新边疆
所有的转变,只需记住一句话,那就是创作价值、寻找价值。

#10新的事权,新的问题
“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

#11规划的原规则
第一,所有自然资源属全民所有。第二,私人通过国家获得使用权。第三,资源使用必须创造收入流。
原来的规划是围绕编制,未来的规划是围绕使用,不同的主体的职责各不相同。
从城市到国土是一个痛苦的转变,对于城市规划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必须学会和调整不会的东西,转身快而不是跑得快将赢得比赛,不要指望老师,他们没啥可以教我们的。
(注:获取文中提到的书籍在【微信公众号:三炮叁】后台回复关键字【求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