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们为何喜欢居家办公?

2021-09-12 19:37 作者:哈佛商业评论  | 我要投稿


近一年来,为应对新冠疫情而采取的封闭隔离措施使得居家办公成为常态。日复一日,每天过得似乎都一样。早上7点起床,准备早餐,帮孩子开始上网课,在临时充当办公室的房间独自工作,锻炼身体,结束一天的忙碌后精疲力尽地倒在床上。生活和工作的界限曾经难以划清,如今已被完全抹去。正如许多处境相似的人所说,我们不只是居家办公,而是生活在工作里。    

对一部分人而言这样工作效率更高。我也明显感觉自己做了更多事:不管工作还是和家人,或是家务事。而且我可以更灵活地支配时间,晚上回复邮件,白天陪着家人或朋友。疫情发生前居家办公已经开始普及,其中自有它的道理。而现在,无论组织还是个人,似乎都比以前更能接受这种工作方式。2020年9月,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theConference Board)调研了330多名美国大型企业的人力高管,发现1/3的人预测到2021年春季,他们所在的企业会有至少40%的员工远程办公;其中36%的人表示,他们现在愿意雇用完全远程工作的员工。但是,我们准备好迎接这一切了吗?      

我们不能忽略长期居家办公的劣势——乏味、社交隔离与倦怠情绪。202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不与同事一起办公的员工最担心协作和沟通能力弱化、寂寞感增强以及无法从工作状态中出来。同时研究显示,远程办公的员工虽然在效率和生产力上有所加强,但在创造力、创新、团队协作、信任和同理心等难以衡量的方面会有所减弱。     

几本新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地清居家办公——分析优劣势,指出该做和不该做的事,并预测新冠疫情带来的改变中哪些会延续,哪些会消失。在虚拟环境中,我们如何重构真实世界中积极的互动和结果?我们能否在重归办公室的同时摒弃旧有的低效和压力?或者说,我们是否可以展望这样一种未来——办公场所更接近于一种概念,而非实际地点?      

在《居家办公:你的办公新常态》一书中,Salesforce高管凯伦·曼贾(Karen Mangia)指出,只要可以避开其中最大的陷阱(比如放不下笔记本电脑),长期居家办公就能成为一种靠谱的职业选择。“工作就像厨房里的椒盐脆饼干、薯条和甜甜圈,它们一直在那。”她提醒说:“但是你要知道,吃个不停是不健康的。”     

那么,居家办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她建议用一些仪式或规定来区分工作和生活。从床上爬起来后不要直接打开电脑工作,而是先做一些比较传统的例行事务(运动、遛狗、吃早饭)。对一天的时间分配要做到心中有数。设置“暂停键”,花几分钟听听音乐、写写日记,或下楼转转。这样有助于扳正居家办公的不良作息(一整天都对着电脑屏幕),给新发现留出空间。     

或许我们可以从蕾切尔·伍道夫(Rachael A. Woldoff)和罗伯特·林西菲尔德(Robert C.Litchfield)两位教授所著的《数字化流浪者:在新经济中发现自由、社群和有意义的工作》一书中找到线索,他们采访了70位远程办公的专业人士,其中大多数是逃离城市、办公室和忙碌文化的千禧一代,他们渴望获得更多自主性、流动性和高品质生活,同时得益于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保有一份工作。然而,他们这么做都没有以牺牲社交为代价;事实上,作者注意到,所有的“流浪者”都坚持“线下交际圈的必要性”和“有意义的面对面社交网络”,无论他们身处“巴厘岛还是其他地方”。     

加拿大生活教练兼播客奥斯卡还开创了“流浪者”欣赏的“发表”仪式。朋友白天到他的度假别墅“蹭网”工作时,他会要求大家写下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务清单。“你来这,说出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就去做。”他这样告诉作者。      

数字化流浪者或许不会跟公司同事一起工作,但他们喜欢跟其他公司、行业或国家等动态变化的人群一起工作和打交道。他们可以从中实现个人和事业上的成功。     

作者指出,尽管新冠疫情可能颠覆全球出行方式,人们仍可以在本国境内出行和灵活工作。一旦疫苗普及,不再有旅行禁令和隔离规定,可能会有更多考虑远程工作的脑力工作者。      

遵循曼贾、伍道夫和林西菲尔德的建议,个人可以改善远程工作的不足。那么组织如何管理成百上千的分散团队呢?Slack最近的一项调研发现,只有12%的脑力工作者想返回办公室做全职工作。许多员工或许还要努力适应重回以往的工作模式。      

在《远程办公革命:随时随地取得成功》一书中,哈佛商学院教授泽达尔·尼利(Tsedal Neeley)给出了指导意见。尽管她承认“我们与同事面对面接触的时间越少,纽带、信任和协同问题就越顽固和迫切”,但她也认为,基于研究的最佳实践有助于弥合这些差距。比如,“启动碰头会”——公开的由领导者主导的讨论,远程团队成员阐释共同目标、个人角色、限制、资源和协作常态。尼利建议团队尽可能(不用经常)视频沟通,鼓励不同意见,并在小范围讨论上花更多时间来建立信任。     

没有人知道脑力工作者的工作新常态会是怎样。但是作为个人、团队和组织,我们都要想办法充分发挥居家办公的优势,同时打造更好的工作与生活界限,保持彼此联系和参与积极性。近期我们可能不需要回到办公室的格子间,但我的确怀念大家一起头脑风暴、团队聚餐和同事之间的革命友谊。尽管这三本书中都给出了积极的态度和可行建议,我依然不确定我们可以把这些照搬到线上工作。


瓦苏哈拉·梭尼(Vasundhara Sawhney)| 文  

瓦苏哈拉·梭尼是《哈佛商业评论》高级编辑。

柴茁| 译   刘隽 |校   孙燕 |编辑



我们为何喜欢居家办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