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偏科是好是坏?怀疑与反思
学生偏科是好是坏?从教育实践到科研反思:
在全球各国的基础教育中,都存在偏科的学生现象。所谓“偏科”,就是一个学生部分科目成绩特别好,另外一些科目成绩特别差。如果你说这样的学生没有天赋或者不努力,是不成立的;如果你用现行教育评价考察这样的学生,那这个学生又谈不上教师、父母、公众眼中的“好学生”。这引发出一个问题,学生偏科到底好不好?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互联网搜索读到的公众回答是人们都想方设法的纠正学生偏科,甚至把偏科当成了一种疾病,搜索语料中充斥着“治疗”“纠正”“诊断”之类的医学偏向的词。似乎人们认为学生偏科不好。
我认为,偏科好坏的问题还是要回到教育基本理论当中的本源,就是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是教育的最根本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有政策的规定,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实践的不同。这里就不去赘述了。我就谈自己的答案:
我们的教育从来不是培养完人,也不是要让学生什么都懂,什么都学得好,而是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让这个学生对现代文明社会,对科学发展进步,对伦理道德拥有敬畏之心,成为一个有勇气,敢创新,讲原则的人。
因此,我的观点很明确,“学生偏科不是疾病”。关于学生偏科可能有不同的类型,比如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学生一科成绩特别好但另一科成绩特别差科,这种情况就肯定不是正常的情况,而且也不是学生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学习能力问题。教师、家长都有责任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对学生现在的影响。面对学生偏科的情况,社会上的争议与讨论很多,在学术界也没搞白里面的机制到底是什么。而因为大众的误解与偏见,偏科多少学生(或者说在一些科目上有天赋的学生)被现行考评机制的教育耽误了,偏科的学生里面有多少人会是未来的未来时代的、牛顿、爱因斯坦……未来的康德、亚里士多德……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中国的教育,正义的教育,应该包容不完美的学生,让偏科的学生在弱势科目上学会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在他强势的科目上精专。如此,我们未来会才看到很多“偏才”“怪才”,他们会在一些我们的发展问题上能够拿出一些独到方案。现在,我们的教育缺乏这种包容感。
我一直以来有个观点,那就是每个人都是天才。每个人都有一些天赋和很强的能力,但为什么大家没有做出多么大的事情呢?因为你没有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得到机会发挥出你的潜能。记得博士一年级的时候,教授让我们学习了一本谢弗勒《人类的潜能》[M],其中的一些观点是人的潜能有很多,每个人都有潜能,但是要发挥这个潜能,需要条件,需要社会支持,需要一个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关于这一点,多元智力理论也在强调,我这里不赘述。
现在,不管是精神群体还是社会大众,对学生偏科都非常的排斥,大家追求全面发展、一通百通、举一反三……我认为这些是现代的“教育迷信”,客气点讲是对教育的误解。实践生活中出现这种迷信、误解的原因是很多的,很大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学基础研究和基本理论的落后(还包括教育科普的落后),现在你在互联网上能找到几个中国顶尖的教育学家做科普?朱永新教授算是比较活跃的,是极个别的现象,其他的那些我们在科研圈子里面耳熟能详的教授其实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涉及教育科普的问题,这里不去赘述。我只是觉得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一样,社会科学是面向人与社会的科学,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关着门闷头弄,不然就会变成不知民生的“砖”家)。
可以再延伸说一点,在追求“短平快”的中国教育科学界,很多学者写论文都是想尽快完成、尽快发表,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人去关注学生(或者说研究对象)动态的成长过程,比如跨时空的长期研究。研究视角很少是向“内”的,向内指走进、发现学生内在。诚然,做长时段的研究在很多时候吃力不讨好,费钱费人还费力,但是这样的研究是现在中国发展特别需要的,能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启示。这需要社会平台和国家行动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