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果道德摔倒了,该谁来扶?

2023-04-02 23:10 作者:袁大岛  | 我要投稿


这几年,道德感太强的人很不好过,因为许多挑战人们道德认知的事件,如雨后春笋一般成长的格外旺盛,人们不知道这样的现象到底是该怪“雨下的太多”,还是“土地太过肥沃”,但是看来看去,似乎真正的问题却落在了自己这边:


不是说自己的道德观有什么问题,


而是自己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审视那些不道德的问题。



有人摔倒了,看到的人帮忙扶一下,有人说句谢谢,有人说句不客气。


这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简单到当我打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都会感觉自己的内心轻笑了一下。


为何轻笑?是因为原本很简单的事情,现在变得既复杂又敏感。


因为做好事导致个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亦或是原本与自己无关的问题导致了自己被问题本身所连累,这样的社会事件屡见不鲜,


比如摔倒的老人要扶,谁都不知道扶这个动作会不会成了自己吃亏,吃大亏的“证据”,毕竟就有人因为这件事吃过亏,吃亏吃到上了新闻,引起了旷日持久的,对于“扶不扶”问题的争论。


而扶不扶这三个字到最后,就变成了服不服。


不服是不行的,所谓的规则就是这个样子,有人不在乎,誓要“澄清玉宇”,假若无事发生,大胜特胜,而一旦有了事情,遭了害,便是悔不当初,追悔莫及。


服,也不是真的服,毕竟九年义务教育让人们明白什么叫做最基本的道德常识,面对着“披着规则的狼”,视而不见的丑亦是丑,扭头别过的恶也是恶,这不禁让人感叹,那所谓的规矩,怎么就跟道德不沾边了呢?


不服不行,服也不行,难呐。


当然,人们不会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的纠结而彻底丢弃什么,或者说,当人们意识到问题不在自己,而自己也无力改变问题本身的时候,那些关乎于生存的潜规则,就成了一种心知肚明的行为指导。


这种行为指导,是以经验和真实发生的事件为载体,经过一系列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思考过后所形成的判断标准,这种判断标准决定了人们在面对类似问题的时候,该做出什么样的反馈。


当这个社会保护着或是激励着好人做好事的时候,人们就会争相去做好人,因为做好人,做好事,会让自己获得正向的行为激励,


反之,那么人们就会用保守的做法去处理一些问题的存在,即便不再受到正向的行为激励,也不至于让自己吃亏,


尤其是吃了不该吃的,不该好人吃的亏,这只会导致更为消极甚至厌恶的情绪出现:


这样的情绪多了,相信的就会变成了不相信。


这样的事情多了,人们的戾气,就会影响社会的风气。



我相信读者朋友们都听过一个小故事,叫“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鼓励人们尝试新事物,尝试改变的故事,并且这个故事的结尾,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获得了一个正向激励,也就是体验到了螃蟹的鲜美。


后来我又看过一个说法,说是如果被螃蟹的钳子夹破手指或者夹破皮肤,最好能尽早消毒,因为那种野生螃蟹的钳子上不干净,如果不及时消毒的话可能会对人产生一定的伤害。


而且人们都知道,螃蟹这个东西一定要趁新鲜吃,如果不新鲜的话会中毒。


这个说法让我想到了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假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背后会引发什么样的代价,他可能运气很好,吃的是新鲜的螃蟹,螃蟹也没有对他造成伤害,他避开了所有的麻烦,成功享受到了极好的美食体验。


但是,如果他不那么幸运的话,其结果又该是如何呢?


在吃螃蟹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得到了足够周全的答案,我们只需避开那些麻烦,注意那些吃螃蟹的禁忌,我们便会享受到美味,而不会招致任何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灾祸。


但是,在生存这个问题上,答案似乎很模糊,模糊到看不清楚,模糊到让人捉摸不透。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宁愿拒绝那些“鲜美的奖励”,


也不想“惹了麻烦”之后再去追悔莫及。




如果道德摔倒了,该谁来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