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种花家事·孟春纪】005宠虢公周郑交质 助卫逆鲁宋兴兵『东周列国志』

2021-09-09 10:00 作者:山嵓  | 我要投稿

00、山话嵓语

        今天继续更新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书接上回CV13063817,本篇是第005章回,主要讲的是郑庄公在上回成功平定“共叔段之乱”后,与周天子和卫等诸侯的交锋。本篇概要如下:   

        ——郑卫鏖战:共叔段之乱后,卫桓公伐郑庄公不悌之罪,庄公大怒,以周卿士之权,调周、虢之军外加邾、鲁之助,反攻卫国。

        ——周郑互质:周平王去世,而周郑互质到郑国的太子狐亦病死,最后由太孙林继位,即为周桓王。

        ——郑刈周麦:周桓王恼怒权臣郑庄公把持周政,欲夺其权,郑庄公大怒,在秋收之时,派军队盗割周国首都洛邑成周之麦,至此周郑交恶。

        ——州吁弑兄:由于郑卫之战中,卫国表现不佳,人心有失,导致卫桓公被异母弟州吁抓到机会一举弑杀,之后州吁控制了卫国朝政。

        ——东门之围:州吁得国不正,欲以伐郑复仇的方式获得支持,遂打着为周天子报仇的旗号,联合陈蔡宋鲁四国之兵,围攻郑国首都新郑东门。郑庄公据城坚守,双方血战五日,难分胜负,联军遂尽割新郑东门之麦而归,以报庄公盗割天子成周麦之仇。

00、山话嵓语

        《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和第四回,可谓是姊妹章回,两回紧挨相应,更使历史的美感跃然纸上——郑庄公和卫桓公都在同一时代,都继承了各自丰厚的家业,都想让自己的国家更进一步,但都溺爱纵容各自的弟弟,而二人的弟弟也都想要取而代之。然后二人却做出了迥异的选择,就这样两国本来相似的历史走向立刻就背道而驰:

        ——上章回的郑庄公选择及时止损,果断除掉共叔段,从而保住了郑国苦心经营的三代基业,最终凭借“假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号令诸侯,安宋定许,一举成为春秋小霸。当然作为代价郑庄公此举使其自己被永远的钉在了耻辱柱上,后世学子凡学古史读《左氏春秋》者,首篇必是记录郑伯克段之事的隐公元年之传;凡学古文读《古文观止》者,首篇必是《郑伯克段于鄢》,从此“郑伯克段”就彻底成为了心毒腹黑的代名词。

        ——本章回的卫桓公选择顾念兄弟之情,继续听之任之,结果却是身死政亡,亲友遭难,而更糟糕的是,最后州吁虽被诛杀,但却为后面的几次动乱都埋下了伏笔,卫国数百年积累很快尽化乌有。仅过不到六十年,这个手握殷商都城,得承商汤气运,已具小霸之姿的春秋强国就迎来了第一次亡国厄运。

01、郑卫之战

〖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郑庄公二十二年,卫桓公十三年,元始前722年)〗

        周平王四十九年,共叔段之乱后,段之子公孙姬滑逃亡卫国,卫国得知郑国内乱,立刻打着为共叔段主持正义的旗号,讨郑伐罪,趁乱夺取郑国城市廪延。庄公闻讯大怒,遂以周大夫之权,一面调周、虢两国军队伐卫南郊;一面与邾、鲁两国盟于翼地,以谋臂助山录||《左传·隐公元年》——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也。之后在第二年,郑庄公正式集合五国之力讨伐卫国山录||《左传·隐公二年》——郑人伐卫,讨公孙滑之乱也。

【01】却说郑庄公闻公孙滑起兵前来侵伐,问计于群臣。

【02】公子吕曰:“‘斩草留根,逢春再发',公孙滑逃死为幸,反兴卫师,此卫侯不知共叔袭郑之罪,故起兵助滑,以救祖母为辞也,依臣愚见,莫如修尺一之书,致于卫侯,说明其故,卫侯必抽兵回国。滑势既孤,可不战而擒矣。”

【03】公曰:“然。”遂遣使致书于卫。

【04】卫桓公得书,读曰:寤生再拜奉书卫侯贤侯殿下,家门不幸,骨肉相残,诚有愧于邻国。然封京赐土,非寡人之不友;恃宠作乱,实叔段之不恭。寡人念先人世守为重,不得不除。母姜氏,以溺爱叔段之故,内怀不安,避居颍城,寡人已自迎归奉养。今逆滑昧父之非,奔投大国,贤侯不知其非义,师徒下临敝邑,自反并无得罪,惟贤侯同声乱贼之诛,勿伤唇齿之谊。敝邑幸甚!

【05】卫桓公览罢,大惊曰:“叔段不义,自取灭亡,寡人为滑兴师,实为助逆。”遂遣使收回本国之兵。使者未到,滑兵乘廪延无备,已攻下了。

【06】郑庄公大怒,命大夫高渠弥出车二百乘,来争廪延。时卫兵已撤回,公孙滑势孤不敌,弃了廪延,仍奔卫国。公子吕乘胜追逐,直抵卫郊。卫桓公大集群臣,问战守之计。

【07】公子州吁进曰:“水来土掩,兵至将迎,又何疑焉?”

【08】大夫石碏奏曰:“不可,不可!郑兵之来,繇我助滑为逆所致。前郑伯有书到,我不若以书答之,引咎谢罪,不劳师徒,可却郑兵。”

【09】卫侯曰:“卿言是也。”即命石碏作书,致于郑伯。书曰:完再拜上王卿士郑贤侯殿下。寡人误听公孙滑之言,谓上国杀弟囚母,使孙侄无窜身之地,是以兴师。今读来书,备知京城太叔之逆,悔不可言。即日收回廪延之兵,倘蒙鉴察,当缚滑以献,复修旧好。惟贤侯图之!

【10】郑庄公览书。曰:“卫既服罪。寡人又何求焉?”

【11】却说国母姜氏。闻庄公兴师伐卫。恐公孙滑被杀。绝了太叔之后。遂向庄公哀求:“乞念先君武公遗体,存其一命。”

【12】庄公既碍姜氏之面。又度公孙滑孤立无援。不能有为。乃回书卫侯。书中但言:“奉教撤兵,言归于好。滑虽有罪,但逆弟止此一子,乞留上国,以延段祀。”一面取回高渠弥之兵。公孙滑老死于卫。此是后话。

山笺||  『郑卫之战』演义版复述

        卫侯被公孙滑蛊惑,兴兵伐郑,郑庄公给卫桓公修书一封,说明事情原委。卫桓公知道是误会后,立刻派使者追回部队,可惜使者来晚一步,卫国军士已经攻下了廪延,卫使赶到后,急令撤兵。但郑庄公误以为是卫桓公看过信后依然入侵,于是勃然大怒,派人帅兵重夺廪延。等到之后发现卫军已经撤退,于是公子吕立刻追击卫军,直达卫国南郊,然后等待庄公后续命令。

        卫桓公认为只是因为使者迟到,造成的一个误会,没必要枉起刀兵,就命大夫石碏代为修书解释原委,并表示愿意帮助擒拿公孙滑以表诚意。郑庄公看完后,误会消除,就命令撤兵了。

        武姜听说卫国打算擒拿公孙滑交给郑国,赶紧找到庄公,希望可以不要捉拿,放其归去。庄公思考了一下,认为公孙滑此时威胁已经不大,但也不能直接放纵,就回信卫桓公,公孙滑不用交回郑国了,就让其软禁在卫国,直至终老。至此这场由共叔段、公孙滑引出的郑卫之战结束。

【山注】此处演义中有一个盲点,就是石碏的出场过早,造成后面看到三年后,其子石厚与州吁弑君造反这一段时,我误以为石碏是幕后黑手。再等到再看到石碏在石厚、州吁已经稳定局势后大义灭亲设计除掉二人,并拥立卫桓公嫡亲弟弟时,我就有点迷茫了。

【山注】逻辑理不顺后,就重新读,才发现在弑君前的补叙中已经注明了卫桓公继位之时,石碏就告老退休了。也就是说卫桓公此时是不可能只为写个信就返聘石碏,因此石碏是绝不可能此时出现在朝堂之上。这样才符合逻辑,否则不能解释,明明身居要职又忠心耿耿,为什么却偏偏会在自己儿子参与的弑君政变中一直透明。

02、周郑交质

〖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郑庄公二十二年,元始前722年)〗

(此为演义时间,历史时间不明)

        周平王不满桓、武、庄三代郑伯一直把持东周朝政,就想在东周朝堂上大力扶植嫡系虢国的势力,以图制衡郑伯。但这立刻引来了郑伯的反扑,周平王无奈,只得放弃夺权〖山录||《左传·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并且为了安抚郑伯,不仅同意郑庄公征调周国和虢国的军队攻打卫国;竟然还让自己的太子和郑伯的世子互到对方家为质,而这就是春秋著名的“周郑互质”事件,这一事件标志着,周朝的地位已经衰落到了与诸侯无异的地步了。

【01】却说周平王因郑庄公久不在位,偶因虢公忌父来朝,言语相投,遂谓虢公曰:“郑侯父子秉政有年。今久不供职,朕欲卿权理政务,卿不可辞!”

【02】虢公叩首曰:“郑伯不来,必国中有事故也。臣若代之,郑伯不惟怨臣,且将怨及王矣!臣不敢奉命。”再三谢辞,退归本国。

【03】原来郑庄公身虽在国,留人于王都,打听朝中之事,动息传报。今日平王欲分政于虢公,如何不知?

【04】即日驾车如周,朝见已毕,奏曰:“臣荷圣恩,父子相继秉政。臣实不才,有忝职位。愿拜还卿士之爵,退就藩封,以守臣节。”

【05】平王曰:“卿久不莅任,朕心悬悬。今见卿来,如鱼得水,卿何故出此言耶?”

【06】庄公又奏曰:“臣国中有逆弟之变,旷职日久,今国事粗完,星夜趋朝。闻道路相传。谓吾王有委政虢公之意。臣才万分不及虢公。安敢尸位。以获罪于王乎?”

【07】平王见庄公说及虢公之事,心惭面赤,勉强言曰:“朕别卿许久,亦知卿国中有事,欲使虢公权管数日,以候卿来。虢公再三辞让,朕已听其还国矣。卿又何疑焉?”

【08】庄公又奏曰:“夫政者,王之政也。非臣一家之政也。用人之柄,王自操之。虢公才堪佐理,臣理当避位。不然,群臣必以臣为贪于权势,昧于进退,惟王察之!”

【09】平王曰:“卿父子有大功于国,故相继付以大政,四十余年,君臣相得,今卿有疑朕之心,朕何以自明?卿如必不见信,朕当命太子狐,为质于郑,何如?”

【10】庄公再拜辞曰:“从政罢政,乃臣下之职,焉有天子委质于臣之礼?恐天下以臣为要君,臣当万死!”

【11】平王曰:“不然,卿治国有方,朕欲使太子观风于郑,因以释目下之疑。卿若固辞,是罪朕也!”

【12】庄公再三不敢受旨。群臣奏曰:“依臣等公议,王不委质,无以释郑伯之疑;若独委质,又使郑伯乖臣子之义。莫若君臣交质,两释猜忌,方可全上下之恩。”

【13】平王曰:“如此甚善。”

【14】庄公使人先取世子忽待质于周,然后谢恩。周太子狐,亦如郑为质。史官评论周郑交质之事,以为君臣之分,至此尽废矣!诗曰:

腹心手足本无私,一体相猜事可嗤。

交质分明同市贾,王纲从此遂陵夷。

【山注】周郑交质虽然被《左传》记录在鲁隐公三年,但结合上下文,明显是插叙,绝不可能正好是平王死的这一年,因为平王是三月崩的〖山录||《左传·隐公三年》——三月庚戌,天王崩〗,若是这一年交质,最多两个月活动时间,这么大的事,估计都来不及办完仪式,因此此事的历史时间虽不明,但至少不是隐公三年。

【山注】演义中是将此事安排到郑伯克段之后,并且间隔不长,因此此处我就将其记录为隐公元年,但小伙伴需注意,历史上此事极有可能更早。应该是完全超出了《春秋》的记录起点,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春秋三传中,另外两传对这等大事竟然会毫无反应。

山笺||  『周郑交质』演义版复述

        郑庄公兼任周朝卿士,但为处理国内共叔段之乱,久不在周国朝堂执事。于是周平王就动了换掉郑庄公,改由虢公处理周国政务的念头。但虢公担心引来郑庄公的怨恨,就坚决辞谢,并很快回到虢国。本以为此事到此已了,却不想又起波澜

        周平王五十一年(共和122年),郑庄公安插在周室的眼线将此事报于已经事了的郑庄公。郑庄公闻之大怒,立刻动身前去周室,与周平王对质。两人在朝堂上互打机锋,相互试探底线,又相互妥协。最终两人共同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周太子狐质于郑国,郑世子忽质于周国。看似是公平的互质,但堂堂周天子竟然被逼将太子送到臣属的封地上做人质,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僭越了。也由此可见周平王此时已经混到什么地步了。

        周平王五十一年三月,周平王驾崩,郑国立刻送回太子狐,却不知何故,太子刚返回周室,就薨逝了。周室只得拥立太子狐的儿子林继位,为周桓王。定次年为周桓王元年。

03、王崩嫡薨

〖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郑庄公二十四年,元始前720年)三月

        周平王五十一年三月壬戌山录||《左传·隐公三年》——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平王驾崩〖山录||《榖梁传·隐公三年》——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天子之崩,以尊也。其崩之,何也?以其在民上,故崩之。其不名,何也?大上,故不名也〗,正在郑国为质的周太子狐惊闻噩耗,不顾体弱急驰奔丧,但来自心理身体的双重打击,使其根本没能见到平王最后一面就病死途中了,之后在周室与诸侯的共同拥立下,太子之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

【01】自交质以后,郑伯留周辅政,一向无事。平王在位五十一年而崩,郑伯与周公黑肩同摄朝政。使世子忽归郑,迎回太子狐来周嗣位。

【02】太子狐痛父之死,未得侍疾含殓,哀痛过甚,到周而薨。其子林嗣立,是为桓王。

【山注】周太子狐并不是死在奔丧途中,而是在更早的时候就去世了,因为首先是春秋与三传均未记录太子蹊跷之死,而史记则明确周太子早死〖山录||《史记·周本纪》——(周平王)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泄父蚤死,立其子林,是为桓王。桓王,平王孙也〗,因此估计太子在周郑交质后就早已病死了,新继承人早已确定,因此此时并没有什么乱子,也就没有在春秋中提及。

【山注】关于周太子的名字,左传记为姬狐,史记记为姬泄父,问题不大,不过狐好写,因此我常写作姬狐。

山補化缘于鲁

〖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郑庄公二十四年,元始前720年)三月

        周平王去世时,周国竟然已经拿不出符合天子丧葬规格的经费了,于是只得派大夫武氏子悄悄向昔周公旦所立之邦的鲁国化缘,这才没有在众目睽睽下丢尽脸面,勉强为周平王办成了葬礼,遥想平王之父幽王陨落时,大周刨掉西周丰镐之地,尚余东周近千里之土,洛邑数百年积累,但没想到平王一个人就给霍霍的差不多了,甚至连身后事都差点露丑,只能说,人在做天在看,昔周平王勾结西戎弑父篡位,得国不正,当有此报!

【山录】《左氏传·隐公三年》——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

【山录】《公羊传·隐公三年》——武氏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武氏子何?讥。何讥尔?父卒,子未命也。何以不称使?当丧未君也。武氏子来求赙何以书?讥。何讥尔?丧事无求,求赙非礼也,盖通于下。

【山录】《榖梁传·隐公三年》——武氏子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天子之大夫,其称武氏子,何也?未毕丧,孤未爵。未爵使之,非正也。其不言使,何也?无君也。归死者曰赗,归生者曰赙。曰归之者,正也;求之者,非正也。周虽不求,鲁不可以不归。鲁虽不归,周不可以求之。求之为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辞也。交讥之。

04、郑刈周麦

〖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郑庄公二十四年,元始前720年)四月

        周平王去世后,周桓王恼怒于郑庄公的不臣之心,于是就打算延续平王生前的计划,再次将周政向虢公转移。郑庄公闻讯大怒,直接命郑大夫祭足在四月时率兵收割周国腹地温邑的麦子,以警告桓王。桓王大怒,仍然要继续权利的移交计划。于是郑庄公就决定给桓王来一个狠的,在当年秋收之时,直接派兵收割周国京畿成周的麦子〖山录||《史记·郑世家》——(郑庄公)二十四年,……郑侵周地,取禾〗,以让桓王认清现实,不要妄动。

【01】众诸侯俱来奔丧,并谒新天子。虢公忌父先到,举动皆合礼数,人人爱之。桓王伤其父以质郑身死,且见郑伯久专朝政,心中疑惧,私与周公黑肩商议曰:“郑伯曾质先太子于国,意必轻朕,君臣之间,恐不相安。虢公执事甚恭,朕欲畀之以政,卿意以为何如?”

【02】周公黑肩奏曰:“郑伯为人惨刻少恩,非忠顺之臣也。但我周东迁洛邑,晋、郑功劳甚大,今改元之日,遽夺郑政,付于他手,郑伯愤怒,必有跋扈之举,不可不虑。”

【03】桓王曰:“朕不能坐而受制,朕意决矣。”

【04】次日,桓王早朝,谓郑伯曰:“卿乃先王之臣,朕不敢屈在班僚,卿其自安。”

【05】庄公奏曰:“臣久当谢政,今即拜辞。”

【06】遂忿忿出朝,谓人曰:“孺子负心,不足辅也。”

【07】即日驾车回国。世子忽率领众官员出郭迎接,问其归国之故,庄公将桓王不用之语,述了一遍,人人俱有不平之意。

【08】大夫高渠弥进曰:“吾主两世辅周,功劳甚大,况前太子质于吾国,未尝缺礼。今舍吾主而用虢公,大不义也。何不兴师打破周城,废了今王,而别立贤胤?天下诸侯,谁不畏郑,方伯之业可成矣!”

【09】颍考叔曰:“不可!君臣之伦,比于母子。主公不忍仇其母,何忍仇其君?但隐忍岁余,入周朝觐,周王必有悔心,主公勿以一朝之忿,而伤先公死节之义。”

【10】大夫祭足曰:“以臣愚见,二臣之言,当兼用之。臣愿帅兵直抵周疆,托言岁凶,就食温、洛之间。若周王遣使责让,吾有辞矣。如其无言,主公入朝未晚。”

【11】庄公准奏,命祭足领了一枝军马,听其便宜行事。祭足巡到温、洛界首,说:“本国岁凶乏食,向温大夫求粟千锺。”温大夫以未奉王命,不许。

【12】祭足曰:“方今二麦正熟,尽可资食,我自能取,何必求之?”

【13】遂遣士卒各备镰刀,分头将田中之麦,尽行割取,满载而回。祭足自领精兵,往来接应。温大夫知郑兵强盛,不敢相争。

【14】祭足于界上休兵三月有余,再巡至成周地方。时秋七月中旬,见田中早稻已熟,吩咐军士假扮作商人模样,将车埋伏各村里,三更时分,一齐用力将禾头割下,五鼓取齐,成周郊外,稻禾一空。比及守将知觉,点兵出城,郑兵已去之远矣。

【15】两处俱有文书到于洛京,奏闻桓王,说郑兵盗割麦禾之事。桓王大怒,便欲兴兵问罪。

【16】周公黑肩奏曰:“郑祭足虽然盗取禾麦,乃边庭小事,郑伯未必得知。以小忿而弃懿亲,甚不可也。若郑伯心中不安,必然亲来谢罪修好。”

【17】桓王准奏,但命沿边所在,加意提防,勿容客兵入境。其芟麦刈禾一事,并不计较。

美文欣赏||《左传·隐公三年·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谿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山笺||  『郑刈周麦』演义版复述

        周桓王之父太子狐被质于郑,却在返周时,死的不明不白,因此其对郑庄公极为愤恨,决定要将郑庄公赶出朝堂。当政不久,便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要安排掉郑庄公,大意就是我周朝的庙小,容不下你郑庄公这座大神。郑庄公虽心中焦怒,但朝堂之上不好发作,当庭谢政拜辞,也不等周桓王回应,就忿忿的出朝归国了。

        郑庄公返回周国后,立刻召集左右,商量对策,要给周桓王一个报应,以消心头之恨,但也不能太过,毕竟名义上郑国还是要侍奉周天子的。最后集思广益,竟然商量出了一个极为阴损的主意——盗粮。

        次月,即周平王五十一年四月,大麦小麦已经开始成熟,大夫祭足便带领一支军队沿着郑国与周国的边境线巡逻,巡逻到周国洛邑与温邑(河南焦作市温县)之间与郑国接壤的边境线时,忽然向当地负责给周王管理农业的大臣说,今年郑国收成不好,军队缺少粮食,希望能提供千钟粟米。这位周国大臣肯定不允许,于是祭足就直接命军士收割农田中的大麦小麦,这名农业大臣身在乡间田野远离城邑,手上又没有多少武装力量,自然不敢去阻拦,等到城邑驻军接到消息派兵到达时,祭足却早已带兵满载而归。这位周朝大臣无奈之下只得上报给周室。

        祭足修整了三个月后,等到七月中旬,早稻将熟,祭足准备直接干票大的——去洛邑抢粮食。因为这次是在周国的京畿地区行动,周围有大量大周正规军驻守,祭足自然不敢光明正大的抢。于是祭足白天让士兵化妆成商人,埋伏在洛邑成周的郊外,等到三更天,一声号令,齐齐割稻,等到五更天,收兵回国。成周的守将察觉之后,立刻带兵追赶,但为时已晚,无奈之下也只得上报周室。

        在洛邑王城的周桓王,看到上报的文书后极为震怒,要起兵伐郑兴师问罪。但被群臣拦阻,毕竟这件事情性质虽然极为恶劣,但事情本身并不大,往小了说,就是郑国的一群士兵,因为缺少军粮,饿极了偷了周国田野里的一些粮食。若问罪时,郑国用这个理由搪塞,找几个替罪羊出来,再异常诚恳的道歉,并表示要加倍赔偿,顺便再哭哭穷。到那时,无论是继续讨伐还是撤兵都会很难看,甚至为了表现天子仁义,帮助诸侯渡过粮荒,赔偿不仅不能要,说不得还要再送些粮食给郑国。最后周桓王权衡再三还是决定暂时放弃找郑国兴师问罪。

        当然这件事情的性质和意义的确太恶劣了,往大了说,这应该是自武王灭商继位天子以来,第一次有治下诸侯敢光天化日派兵跑到大周京畿地区偷盗周室粮食,更打脸的是事后周天子竟然还无法用有效的手段去惩戒对方。

05、石门之盟

〖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齐僖公十一年,郑庄公二十四年,元始前720年)十二月

        郑庄公与新周天子周桓王撕破脸后,就开始寻求大国支持,而此时东土大国齐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一则齐乃昔太公姜尚之国,兵强马壮,雄霸东域;二则齐与郑本就曾有卢地之盟,二者关系本就不错〖山录||《左传·隐公三年》——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而齐僖公亦有西望中原之志,因此对于此时身处中原且已有小霸之姿的郑国也是极为重视,因此双方一拍即合,于石门会盟。而郑庄公为显示对此次会盟的重视和诚意,赴盟时驾车疾驰,结果等郑庄公赶到济水时,由于连日来的快马加鞭,导致车都快散架了〖山录||《左传·隐公三年》——庚戌,郑伯之车偾于济〗。就这样,齐郑双方在愉快友好的氛围下,于石门成功会盟〖山录||《左传·隐公三年》——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01】郑伯见周王全无责备之意,果然心怀不安,遂定入朝之议。正欲起行,忽报“齐国有使臣到来。”

【02】庄公接见之间,使臣致其君僖公之命,约郑伯至石门相会。庄公正欲与齐相结,遂赴石门之约。二君相见,歃血订盟,约为兄弟,有事相偕。

06、齐大非偶

〖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齐僖公十一年,郑庄公二十四年,元始前720年)十二月

(此为演义时间,历史时间不明)

        周平王五十一年冬,齐国派来使者,邀请郑庄公与齐僖公在石门相会,十二月庄公欣然赴会,会上二君一见如故,歃血为盟。会盟之后,齐僖公欲与郑庄公结为儿女亲家,将小女儿文姜许配给郑世子忽。但被世子忽以“齐大非偶”为由给拒绝了,庄公与僖公都有些遗憾,但也没有强求〖山录||《左传·桓公六年》——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而根据之后的历史走向,我们也不知世子忽的这个决定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

【01】齐侯因问:“世子忽曾婚娶否?”

【02】郑伯对以“未曾。”

【03】僖公曰:“吾有爱女,年虽未笄,颇有才慧,倘不弃嫌,愿为待年之妇。”郑庄公唯唯称谢。

【04】及返国之日,向世子忽言之,忽对曰:“妻者齐也,故曰配偶。今郑小齐大,大小不伦,孩儿不敢仰攀!”

【05】庄公曰:“请婚出于彼意,若与齐为甥舅,每事可以仰仗,吾儿何以辞之?”

【06】忽又对曰:“丈夫志在自立,岂可仰仗于婚姻耶?”

【07】庄公喜其有志,遂不强之。后来齐使至郑,闻郑世子不愿就婚,归国奏知僖公。

【08】僖公叹曰:“郑世子可谓谦让之至矣。吾女年幼,且俟异日再议可也。”

【09】后人有诗嘲富室攀高,不如郑忽辞婚之善,诗曰:

婚姻门户要相当,大小须当自酌量。

却笑攀高庸俗子,拚财但买一巾方!

【山注】此事的历史记录见于鲁桓公六年世子忽援助齐国时的补叙,因此历史时间不明,但根据前文“公之未昏”而可以确定齐大非偶之事是发生在鲁隐公八年四月甲辰之前,因为世子忽是在这一天去陈国迎娶了陈公主妫。因此齐国的这次提婚必是在此事之前。演义将此事安排在鲁隐公三年的石门之盟上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演义在之后处理鲁桓公六年世子忽援齐的提婚中,明显出了问题,因为鲁桓公三年文姜嫁鲁,因此鲁桓公六年时,齐国是不可能再为文姜向世子忽提婚,并且此时世子忽已经婚配,齐国提婚,只会提婚普通宗室之女。

【山注】这个故事当时给我看懵了,前文中,郑伯敢如此欺辱大周天子,我以为郑国实力此时应该是处于诸侯中的第一梯队,但看到石门之盟时,郑庄公却一直表现的“唯唯”,甚至让我一度以为“唯唯”这个词是不是还有其他意思,直到熟悉的成语“齐大非偶”出现后,我才确定,郑庄公的确不在诸侯的第一梯队,也不知那被郑庄公收拾的没脾气的大周此时到底已经沦落到哪一水平了。

07、州吁弑兄

〖周桓王元年(鲁隐公四年,卫桓公十六年,郑庄公二十五年,元始前719年)

        卫桓公有一异母弟,名为州吁,卫桓公为嫡子,但其父卫庄公却偏爱妾生子州吁,从而不断纵容,甚至州吁地位已与当时尚是储君的卫桓公相当了。但偏偏卫庄公又不愿改立州吁为储,以防留下废长立幼的恶名。期间重臣石碏几次三番苦谏,但却一直无果。最后一直别别扭扭到卫庄公薨逝。而卫桓公继位后,为了孝悌美名,也不愿处理州吁。

        结果导致州吁势力越来越大;而再加上卫桓公主持的对郑作战,不仅未能建功,而且反被郑庄公攻破卫国南疆〖山录||《左传·隐公元年》——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此事严重挫伤了卫国民心;因此等到周桓王元年春时,感觉万事俱备的州吁立刻动手,一举刺杀了卫桓公,夺得了卫国君位。

【01】忽一日,郑庄公正与群臣商议朝周之事,适有卫桓公讣音到来,庄公诘问来使,备知公子州吁弑君之事。

【02】庄公顿足叹曰:“吾国行且被兵矣!”

【03】群臣问曰:“主公何以料之?”

【04】庄公曰:“州吁素好弄兵,今既行篡逆,必以兵威逞志。郑、卫素有嫌隙,其试兵必先及郑,宜预备之。”

【05】且说卫州吁如何弑君。原来卫庄公之夫人,乃齐东宫得臣之妹,名曰庄姜,貌美而无子;次妃乃陈国之女,名曰厉妫,亦不生育;厉妫之妹,名曰戴妫,随姊嫁卫,生子曰完,曰晋。庄姜性不嫉妒,育完为己子,又进宫女于庄公,庄公嬖幸之,生子州吁。州吁性暴戾好武,喜于谈兵。庄公溺爱州吁,任其所为。

【06】大夫石碏尝谏庄公曰:“臣闻爱子者,教以义方,弗纳于邪。夫宠过必骄,骄必生乱。主公若欲传位于吁,便当立为世子,如其不然,当稍裁抑之,庶无骄奢淫佚之祸!”庄公不听。

【07】石碏之子石厚,与州吁交好,时尝并车出猎,骚扰民居,石碏将厚鞭责五十,锁禁空房,不许出入。厚逾墙而出,遂住州吁府中,一饭必同,竟不回家,石碏无可奈何。后庄公薨,公子完嗣位,是为桓公。

【08】桓公生性懦弱,石碏知其不能有为,告老在家,不与朝政。州吁益无忌惮,日夜与石厚商量篡夺之计。其时平王崩讣适至,桓王林新立,卫桓公欲如周吊贺。

【09】石厚谓州吁曰:“大事可成矣。明日主公往周,公子可设饯于西门,预伏甲士五百于门外,酒至数巡,袖出短剑而刺之,手下有不从者,即时斩首,诸侯之位,唾手可得!”

【10】州吁大悦。预命石厚领壮士五百,埋伏西门之外。州吁自驾车,迎桓公至于行馆,早已排下筵席。

【11】州吁躬身进酒曰:“兄侯远行,薄酒奉饯。”

【12】桓公曰:“又教贤弟费心。我此行不过月余便回,烦贤弟暂摄朝政,小心在意。”

【13】州吁曰:“兄侯放心。”

【14】酒至半巡,州吁起身满斟金盏,进于桓公。桓公一饮而尽,亦斟满杯回敬州吁。州吁双手去接,诈为失手,坠盏于地,慌忙拾取,亲自洗涤。桓公不知其诈,命取盏更斟,欲再送州吁。州吁乘此机会,急腾步闪至桓公背后,抽出短剑,从后刺之,刃透于胸,即时伤重而薨,时周桓王元年春三月戊申也。

【15】从驾诸臣,素知州吁武力胜众,石厚又引五百名甲士围住公馆,众人自度气力不加,只得降顺。以空车载尸殡殓,托言暴疾,州吁遂代立为君,拜石厚为上大夫。桓公之弟晋,逃奔邢国去了。史臣有诗叹卫庄公宠吁致乱,诗云:

教子须知有义方,养成骄佚必生殃。

郑庄克段天伦薄,犹胜桓侯束手亡。

美文欣赏||《左传·石碏谏宠州吁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卫人逆公子晋于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书曰“卫人立晋”,众也。

美文欣赏||《诗经·国风·邶风·燕燕  

【山语||  州吁杀卫桓公篡位后,为清洗桓公势力,驱逐桓公亲母戴妫回娘家陈国,而桓公养母庄姜欲保下戴妫,但可惜娘家齐国距离较远,难以借力,最终二女势单力薄之下,只能挥泪相离。临别之日,庄姜亲送戴妫十里,诀别之时二女依依,庄姜遂赋诗《燕燕》赠予戴妫,以寄别离哀思。之后《燕燕》被定为我国第一首送别诗,不过诗歌作者与背景均有巨大争议,因此华夏第一位女诗人依然是赋《载驰》的许穆夫人。另外《辞源》依然采信此诗为庄姜所作的观点,因此“寡人”词条中依然以此诗末句为依据,认为春秋时公侯夫人亦可自称“寡人”。】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山笺||  『州吁弑兄』演义版复述

        周桓王元年春三月,郑庄公接到卫桓公的讣告,才知道卫桓公之弟公子州吁竟然弑兄篡位。公子州吁是卫庄公的妾生子,且自幼暴戾好武,但卫庄公却偏偏非常宠爱这个州吁。大夫石碏劝谏到:“爱子,教之以义方。”若打算立其为君就赶紧立为世子,不然就早做处置。可惜卫庄公不听,既不立其为君,也不惩戒州吁,任其发展自己的势力,后来州吁和石碏的儿子石厚相交甚密。

        等到卫桓公继位,石碏因年纪过大,告老退休。周桓王元年春,桓王新登,卫桓公要前去周朝面圣,让州吁监国,就在卫桓公给州吁交接完国政,临出发和州吁喝践行酒时,被州吁突袭亲自手刃。石厚顺势带兵控制住局势,胁迫大臣立州吁为君。群臣虽迫于威胁表面降顺,但其实大都不服,不久其弑君之事就被传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08、五国伐郑

〖周桓王元年(鲁隐公四年,卫桓公十六年,郑庄公二十五年,元始前719年)〗

        周桓王元年,得国不正的州吁为稳定局势,决定出兵伐郑以立威。而之所以选择伐郑,原因有二:

        ——一则是昔年因公孙滑之乱,郑伯曾伐卫山录||《左传·隐公二年》——郑人伐卫,讨公孙滑之乱也,此时前去报仇,可名正言顺的转移国内矛盾,重敛民心山录||《左传·隐公四年》——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

        ——二则是去年郑与周交恶山录||《左传·隐公三年》——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此时伐郑不仅能卖周王一个好,还能借机拉拢忠于周朝的陈、蔡二国一起伐郑。

        但此时郑与齐已经强强联合,定下了石门之盟。卫虽已有三国之力,但州吁仍无必胜的把握。故决定再联合宋国和鲁国:

        ——昔年宋国宋宣公将位传于其弟宋穆公,因此宋穆公感其恩德,亦将位传回宋宣公的儿子宋殇公。但这却引来穆公自己亲儿子公子冯的怨恨,后来公子冯逃到郑国,郑伯收留,宋郑交恶山录||《左传·隐公四年》——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公子冯始终是宋殇公的心头病,因此宋国听到州吁的伐郑建议,直接一口答应,立刻开始调兵遣将山录||《左传·隐公四年》——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

        ——州吁先向鲁隐公求兵,但鲁隐公认为州吁得国不正,必不能久,因此拒绝出兵山录||《左传·隐公四年》——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但此时鲁国国政被公子翚把持,于是州吁用重金贿赂公子翚,公子翚见钱眼开,二话不说,直接撇开鲁隐公,私自带兵出征山录||《左传·隐公四年》——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曰“翚帅师”,疾之也

【01】州吁即位三日,闻外边沸沸扬扬,尽传说弑兄之事,乃召上大夫石厚商议曰:“欲立威邻国,以胁制国人,问何国当伐?”

【02】石厚奏:“邻国俱无嫌隙,惟郑国昔年讨公孙滑之乱,曾来攻伐,先君庄公服罪求免,此乃吾国之耻,主公若用兵,非郑不可。”

【03】州吁曰:“齐、郑有石门之盟,二国结连为党,卫若伐郑,齐必救之,一卫岂能敌二国?”

【04】石厚奏曰:“当今异姓之国,惟宋称公为大;同姓之国,惟鲁称叔父为尊;主公欲伐郑,必须遣使于宋、鲁,求其出兵相助,并合陈、蔡之师,五国同事,何忧不胜?”

【05】州吁曰:“陈、蔡小国,素顺周王,郑与周新隙,陈、蔡必知之,呼使伐郑,不愁不来。若宋、鲁大邦,焉能强乎?”

【06】石厚又奏曰:“主公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昔宋穆公受位于其兄宣公,穆公将死,思报兄之德,乃舍其子冯,而传位于兄之子与夷。冯怨父而嫉与夷,出奔于郑。郑伯纳之,常欲为冯起兵伐宋,夺取与夷之位。今日勾连伐郑,正中其怀;若鲁之国事,乃公子翚秉之。翚兵权在手,觑鲁君如无物,如以重赂结公子翚,鲁兵必动无疑矣。”

【07】州吁大悦,即日遣使往鲁、陈、蔡三处去讫,独难使宋之人,石厚荐一人姓宁,名翊,乃中牟人也!“此人甚有口辨,可以遣之!”

【08】州吁依言,命宁翊如宋请兵。宋殇公问曰:“伐郑何意?”

【09】宁翊曰:“郑伯无道,诛弟囚母。公孙滑亡命敝邑,又不能容,兴兵来讨,先君畏其强力,腆颜谢服。今寡君欲雪先君之耻,以大国同仇,是以借助。”

【10】殇公曰:“寡人与郑素无嫌隙,子曰同仇,得无过乎?”

【11】宁翊曰:“请屏左右,翊得毕其说。”

【12】殇公即麾去左右,侧席问曰:“何以教之?”

【13】宁翊曰:“君侯之位,受之谁乎?”

【14】殇公曰:“传之吾叔穆公也!”

【15】宁翊曰:“父死子继,古之常理。穆公虽有尧舜之心,奈公子冯每以失位为恨,身居邻国,其心须臾未尝忘宋也。郑纳公子冯,其交已固,一旦拥冯兴师,国人感穆公之恩,不忘其子,内外生变,君侯之位危矣!今日之举,名曰伐郑,实为君侯除心腹之患也。君侯若主其事,敝邑悉起师徒,连鲁、陈、蔡三国之兵一齐效劳,郑之灭亡可待矣!”

【16】宋殇公原有忌公子冯之心,这一席话,正投其意,遂许兴师。

【17】大司马孔父嘉乃殷汤王之后裔,为人正直无私,闻殇公听卫起兵,谏曰:“卫使不可听也。若以郑伯弑弟囚母为罪,则州吁弑兄篡位,独非罪乎?愿主公思之!”

【18】殇公已许下宁翊,遂不听孔父嘉之谏,刻日兴师。

【19】鲁公子翚接了卫国重赂,不繇隐公作主,亦起重兵来会。

【山注】演义中的这个宁翊暂未找到历史出处,可能是冯梦龙先生原创的人物

【山注】演义中关于“宋国大司马孔父嘉力谏不可与弑君之人为伍,但奈何宋殇公执意发兵,拒不纳谏”的说法也暂未找到历史出处,不过史记中倒是记载孔父嘉曾倾向于公子冯〖山录||《史记·宋世家》——孔父曰:“群臣皆愿立公子冯。”穆公曰:“毋立冯,吾不可以负宣公。”于是穆公使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与夷立,是为殇公。君子闻之,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复享之〗因此历史上孔父嘉是有可能会为了公子冯劝阻宋殇公出兵,故此处演义这样安排问题不大。

【山注】在郑卫之争中,鲁隐公一直保持中立态度,其此次虽然没有帮助卫国打郑国,但当年也没有帮助郑国打卫国山录||《左传·隐公元年》——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也。鲁隐公此次的中立以及公忠体国、不贪权位等行为很令儒家欣赏,因此有说法认为,孔子因此而以隐公为春秋起首。

09、东门之围

〖周桓王元年(鲁隐公四年,卫桓公十六年,郑庄公二十五年,元始前719年)〗

        周桓王元年,经过州吁的一番操作,终于集合了卫、宋、陈、蔡、鲁五国之兵,其中鲁国由于鲁隐公的不支持耽误了时间,于是卫、宋、陈、蔡先行伐郑山录||《左传·隐公四年》——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鲁军则是等到秋时才在权臣公子翚的矫诏下赶到郑国,之后立刻投入到伐郑之战中去山录||《左传·隐公四年》——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但郑庄公又岂是易与之辈,五国联军打了几个月,愣是一点便宜都没有占到。联军好不容易打到了郑国都城新郑,并围住了新郑东门。但新郑城高墙厚,联军一连攻打东门五日,却不得寸功。眼看联军已疲,局势对五国将越来越不利山录||《左传·隐公四年》——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但好在此时联军脑子活,很快就想到了挽尊之法。这一次五国联军打的旗号是为周天子报仇,而郑庄公当年竟然敢割周国首都成周的麦子,如今联军既然打到了郑国首都新郑,且此时正是秋收之时,那割新郑的麦子,不就顺理成章了吗。于是联军在久攻无果之后,尽割郑国首都新郑之麦,之后立刻撤军,以成功为周天子复仇的胜利者姿态,奏凯而归山录||《左传·隐公四年》——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东门围解,郑国成功扛住了五国围攻,而这场东门大战,也在双方都自感胜利者的和谐氛围下宣告结束!

【88】陈、蔡如期而至,自不必说。宋公爵尊,推为盟主。卫石厚为先锋,州吁自引兵打后,多赍粮草,犒劳四国之兵。五国共甲车一千三百乘,将郑东门围得水泄不通。

【89】郑庄公问计于群臣,言战言和,纷纷不一。

【90】庄公笑曰:“诸君皆非良策也。州吁新行篡逆,未得民心,故托言旧怨,借兵四国,欲立威以压众耳;鲁公子翚贪卫之赂,事不繇君;陈、蔡与郑无仇,皆无必战之意。只有宋国忌公子冯在郑,实心协助。吾将公子冯出居长葛,宋兵必移;再令子封引徒兵五百,出东门单搦卫战,诈败而走,州吁有战胜之名,其志已得,国事未定,岂能久留军中,其归必速。吾闻卫大夫石碏,大有忠心,不久卫将有内变,州吁自顾不暇,安能害我乎?”

【91】乃使大夫瑕叔盈引兵一枝,护送公子冯往长葛去讫。庄公使人于宋曰:“公子冯逃死敝邑,敝邑不忍加诛,今令伏罪于长葛,惟君自图之。”

【92】宋殇公果然移兵去围长葛。蔡、陈、鲁三国之兵,见宋兵移动,俱有返旆之意。报公子吕出东门单搦卫战,三国登壁垒上袖手观之。却说石厚引兵与公子吕交锋,未及数合,公子吕倒拖画戟而走,石厚追至东门,门内接应入去。厚将东门外禾稻尽行芟刈,以劳军士,传令班师。

【93】州吁曰:“未见大胜,如何便回?”厚屏去左右,说出班师之故,州吁大悦。

【94】毕竟石厚所说甚话?看下回分解。

【山注】演义是将历史上关于此次伐郑割麦之事的记载合二为一了,历史上,先是除鲁外的四国伐郑,围新郑东门,五日而归,因不到秋收时节,因此没有记载是否割麦;然后才是鲁军的加入,此时已是秋收时节,因此联军割麦而还。演义是将两次伐郑合二为一,直接合并成了东门割麦。因此我也依然按照这种说法复述。

山笺||  『东门之围』演义版复述

        周桓王元年,卫、宋、陈、蔡、鲁五国联军伐郑,联军兵锋直指郑国首都,很快就围住了郑国国都的东门。而郑庄公根据战势,也进行了对应的军事部署:

        ①命人护送公子冯离开郑都,前往长葛暂避。等到其差不多快到长葛后,再告诉宋殇公关于公子冯的下落,宋殇公果然撤离新郑,移师长葛。

        ②派公子吕出兵迎敌,但只许败不许胜,因为州吁只是要拿郑国立威服众,并不是要和郑国死磕,只要给他这个面子,他必会即刻班师回朝,毕竟他离开卫国带兵伐郑,更担心国中会有人不服他这个弑兄之君,趁机起事。

        果然州吁急于回国,以携大胜之势压服国中反对之人,于是获胜之后没有再继续搦战,而只是将郑都东门外的稻子全给割了,一则是作为战利品安抚联军,给诸国一个交代;二则是给周天子出气,以报去年郑伯盗割周朝洛、温两邑禾稻之仇。然后各国联军中,除了中途移师围攻长葛的宋军以外,各自瓜分完稻子,带着军队拿着战利品,班师回朝奏凯而归。至此战役结束,东门之围从开始到结束也就不过五天而已。

【种花家事·孟春纪】005宠虢公周郑交质 助卫逆鲁宋兴兵『东周列国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