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流合一”万无一失?高端操作痴人说梦!
《优捷税》专注于园区招商、企业税务筹划,合理合规助力企业节税!

近段时间,小编受到一家医疗器械公司来咨询关于税务方面的问题。小编对这家公司深感疑惑,连专门的财务人都没有聘请,为什么还愿意花销另外的咨询费用呢?经过详细的交流之后,这来这位老板也有自己的苦衷。
就医疗器械产品而言,进销之间的差价相当大,绝大部分的客户都会出现虚开发票的情况,并且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用于关系维护的费用数不胜数,又无法入账。(入账需要计入业务招待费,没有发票的情况下无法税前抵扣)最终就会导致企业的账面利润虚高。在此之前,他们会用瞒报收入个人收款的方式来减少税金的支出,与此同时还会用部分瞒报收入支付销售费用。
但是最近,他们行业的一位老大哥受到了税务部门的稽查,罚款和追税加起来高达600多万,据他了解,这么多年来那位大哥的实际利润也不过300万左右,如今这600多万让他实在是有苦说不出。小编觉得给大家分享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很有必要,这些案例都是最近几年的税务稽查通告,财务和老板都有必要认识到,规划不合理是真的会让老板们倾家荡产的!!!

实务案例:低端局
某科技有限公司以出售电车零配件为主要经营业务,在经营过程中,2017年利用个人的农业银行卡收取款项10547886.42元(含税价),另通过*梅在农业银行开立的个人账户收取电动车及配件的销售货款1645192.28元。但当年开票收入只有697700元,还有11495378.7元未申报纳税。2018如上方式合计收到销售款27883309.65元,其中27018459.65元未入账、未申报纳税。处罚情况:应追缴你单位2017年增值税1670268.70元,2018年增值税3839500.25元。缴城市维护建设税 385683.81 元、教育费附加 165293.08 元、地方教育附加 110195.36 元。追缴企业所得税 439662.71元。并按纳税日起计算万分之五每日加收滞纳金。
案涉焦点:使用的避税手段比较低级,主要有三个问题:
1.利用法人及其亲属的个人卡收款,在目前银税互动监管之下,100%在劫难逃;
2.进项与销项明显不匹配,甚至无需专管人员的筛查,难道金税系统除了统计数据别无他用吗?
3.留抵退税,这个问题是从第二个问题衍生而来,大量瞒报收入的情况下,进项过大必定会造成留抵退税,作为一家销售企业,每年都留抵退税。每年都是买的货没有进的货多,明显不合常理,怎能不引起稽查?

实务案例:高端局
2021年3月,某市第二稽查局接到一封匿名举报信。举报信中称,某市A公司通过账外销售、私人账户收取货款的方式,一共隐瞒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存在着逃避纳税的违法行为。除此之外,举报信中还附有某市A公司用于收取账外收入的几个私人银行的账户卡号,以及这些个人账户开户人王某、江某、刘某等人与该公司法定代表人陈某的社会关系图表。A公司每年的收入在600万元~80万元之间,利润部分更是把握的十分到位,要么是微微盈利,要么是微微亏损。查看订货单和合同,发现尽管有5000多万的卖货记录,但是大部分都因为质量问题发生了退货,退货率高达60%。公司给客户退款之后,客户将款项支付给公司的无关人员(股东的亲戚或朋友,支付分散毫不统一)由公司无关人员转给公司的大股东,而公司股东为了让公司持续运营,又以新投入的形式将部分资金投入公司。
处罚情况:最终该企业被税务部门稽查到,并追缴税款+罚款。同时,发出协查通知,追查其退款客户所涉违法情形。
案涉焦点:在本案件中,该企业在购销货物的时候,都适用对公账户来操作,购货、销货、退货的发票流、资金流、合同流、运输流都没有任何问题,如果单独稽查公司的账簿,查不出任何的异样。更加高明的地方在于公司退款后,公司任何人员和客户之间都没有资金往来。仅仅是退货率高,可能也只是该企业的产品质量有问题,无法证明该企业逃税。采用这种避税手段已经很高明了,账上的进销比,生产耗用比都属于正常状态。“四流合一”合同清晰,发票正确,资金走向明确。即使如此,难道就真的可以万无一失了吗?其实并非如此,就算没有内部的举报,该企业“中招”也是吃在的事情,全局无视,只专一隅,最终其退款的客户也会受到牵连。

提醒纳税人,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税收不可避免。伴随税务监管模块及税收法律法规日趋完善,老办法不可取,新办法需谨慎,“专家”之言要分辨。
1.符合现行法规。法规明确禁止的事项不可触碰。
2.合理利用地方政策。清晰认知,地方性税收优惠政策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的初衷都是为企业谋取福利,没必要过度解读,过度排斥。“税收洼地”本身并没有消极的作用,而是使用者如何合理合规的去使用,并非滥用。应重点关注,充分获取不同地方税务在税收优惠政策适用的条件、范围、期限等方面执行的差异,争取有利于纳税人的税负水平,取得税务机关的认可。
3.中介咨询机构。地方性优惠政策和国家税法法条都是公开呈现的,如何合理的使用才是关键。企业与税务中介机构双方都是需要相互甄别的,务必结合实操经验、专业背景、政策研究,选择理念一致适合企业的财税中介咨询机构,避免税务规划方案呈现严重瑕疵,而面临税务风险。便宜≠性价比,昂贵≠专业强。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优捷税》公众号,更多税收优惠政策,可关注公众号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