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代:宰相其实比皇帝的权力更大?!

皇帝是国家的元首,宰相是政府的领袖。于是皇帝与宰相遂不免有许多微妙的关系。这两边的职权该如何分配?这是秦汉时代首先遇到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此下中国政治史上一项要碰到的一个大问题。

从当时皇帝与宰相的秘书处分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宰相的权力更大。
皇帝只有六尚,其中五尚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这真是秘书了。汉代开始的尚书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因为皇帝想掌权?),后来才愈弄愈大。
宰相的秘书处共有十三个部门,当时所谓“十三曹”,一个“曹”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司”。(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这里不一一列举)

皇帝只有一个笼统的尚书处,只有一个书房,最先的尚书也仅有四人……
按照文字原学义,“丞”是“副贰”之意。所谓“相”,也是“副”。那正名定义“丞相”就是一个“副官”,皇帝的副官。皇帝实际上不能管理一切事,所以由宰相来代表。
前面说宰相这里又说丞相,他们是一个东西吗?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里最重要的事是祭祀,而祭祀最重要的事为宰杀牲牛,于是当时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成了“国家”,于是他家里的家宰也成了国家领袖。

从另一方面讲,宰相的来历本只是皇帝的私臣,所以他按道理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但是宰相已经没有功夫管了,于是在御史大夫即副丞相之下,设有一个“御史中丞”。那时凡具有“中”字的官都指驻在皇宫的。
汉代中央政府的组织有三公九卿,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文官首长,管行政。太尉除了军事,什么都不管。御史大夫管监察,辅助丞相。因此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须做了御史大夫,才得升任为丞相。

皇宫的一切事归御史中丞管,御史中丞隶属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隶属于宰相。所以宫廷事,也归宰相来统治(宰相:真令人头秃) 。从这看,皇室也不过是政府下面的一部分。
九卿里面先不谈少府和大司农,另外七个卿照名义来说都管的皇家私事(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找)。但原来只管家务的也管到国家大事了,比如太常就监管教育,因为古代学术都是在宗庙的(原来是祭祀鬼神的)。西方也一样,直到现在,在他们那里教育和宗教还是分不开。光禄勋原来是门房,现在总管一切皇宫里的侍卫(并不完全是宦官,当时一般要跑入政府做官的人,第一步先进入皇宫当侍卫。)

大司农和少妇都是管财政经济的,大司农管的是政府经济,少府管的是皇室经济。他们全都隶属于宰相,也就是说皇室经济也由宰相支配。本来封建时代的宰相就是皇帝的管家,但到了郡县时代,化家为国,宰相管的已经是“国家”了,他成了政府正式的首长。
关于相权与皇权并没有严格民办的规定,这可以说是长处,也可以说是短处。如果遇上一个能干有雄心的皇帝,便常常要侵夺宰相的职权。
内庭权重,外朝权轻;霍光掌权,王莽篡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