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印度客户做生意有什么风险?
据外媒报道,比亚迪公司向印度政府提交了一份价值1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拟与印度一家当地公司合作,在印度生产电动汽车和电池。
关于印度,大家往往有一些错误的两极化的认知。
一个极端,印度是另一条沉睡的巨龙,正在崛起,很快超越中国;
另一个极端,印度一无是处,就是个笑话。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出口贸易伙伴中,印度仅次于美国、越南、日本、韩国,排名第五,对印度的出口额甚至高于俄罗斯。
所以,尽管偶有小插曲,整体来说,和印度的正常生意往来是没问题的。
2022年之前,中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2年开始,美国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原因是美国从印度进口的货物更多了,都进口了些啥?
从数据上看,最主要的商品是纺织品、珠宝、皮革、手工艺品以及医药。
其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是医药。
美国各大医药巨头的代工方,大多是印度医药公司。
然而一个冷知识是,印度医药公司80%的医药原料和中间体是从中国进口的。
04
总结
一、鸿博医药,和印度客户做生意的药企
FDA在2019年告知美国国会,印度仅约有83%的工厂符合安全和质量标准,而中国和美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90%和93%。即便如此,美国医药行业却依然高度依赖印度。
2023年起,因印度药企迟迟无法完成整改,FDA被迫从中国寻找替代品。齐鲁制药、鲁南制药等中国药企生产的抗癌药连中文标签都没换被运往美国。
按照国别来看,除去国内业务,鸿博医药的第一大客户过是美国,第二大客户国是印度。
公司供应给印度医药公司的是替格瑞洛系中间体,用来生产替格瑞洛药物,再由印度加工为成品供应给阿斯利康。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制图:诗与星空
据公司年报,2022年实现营收4.79亿,同比增长6.84%;归母净利润0.67亿,同比下滑8.70%。主要原因是2022年受疫情影响较大,经营规模增速放缓,同时,公司加大商务拓展,并布局前沿技术平台,销售和研发费用增加较多,导致利润下滑。
结合招股书,梳理一下公司的销售途径,归根到底,都是卖给了美国。
在整个医药产业链中,中国药企只是利润占比最低的部分,利润的大头被美国药企巨头和印度代工药企拿走。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医疗医药行业虽然基础差,但前景非常好。尤其是近年来技术突飞猛进,和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小(总不能追不上印度吧!)。
要知道,美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高达19.7%,中国只占5%左右。
04
总结
二、上市即巅峰?业绩下滑的真正原因
很多新上市公司都会有一个“怪”现象:上市即巅峰。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制图:诗与星空
无非就是通过美化财务报表,来上市圈钱,上市之后原形毕露,业绩下滑。
鸿博医药是不是这种情况呢?
星空君有一个神秘的指标可以分析是否美化财务报表上市,人称照妖镜。
那就是收现比。
所谓收现比,是指销售货物收到的现金除以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
该指标大于1,说明当期的销货全部变现,而且又收回了部分前期的应收账款,这种状况应当与应收账款的下降相对应;该指标等于1,企业的销货收到的现金与本期的销售收入基本一致,说明企业的销货没有形成挂账,资金周转良好;该指标小于1,说明当期的销货没有收回足额的现金,应收账款挂账增多,存在坏账风险。
正常情况下,在企业的经营模式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的情况下,收现比是基本维持不变的,当出现明显异常的时候,则说明公司的营收质量很可能存在问题,可能为了上市进行了修饰。
比如,大客户配合多下订单,把连续三年的营收做的增幅更好看。但这种订单往往是赊销,没有收到足够的钱,收现比就暴露出来。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制图:诗与星空
公司2022年在创业板上市,从收现比看,虽然波动有点大,但并没有刻意修饰的痕迹。
那公司业绩下滑就不属于“上市即巅峰”系列,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星空君认真研究了2022年的财报,发现了两个异常点。
第一个,是公司的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500万,主要是研发人员的薪酬。
原来,公司给研发人员涨工资了(员工总数也有增加)。
第二个,是公司的管理费用里,有1238万的计划外停工损失,上年同期只有86万。
打开公司的年报,定位一下公司所在的地理位置:上海。
也就是说,公司业绩下滑主要是由于研发人员涨工资和计划外停工损失导致。
04
总结
三、研发为王
2022年研发投入达3300万,研发人员2022年达669人,占比68.06%。
从年报上看,公司以技术壁垒高、同质化竞争低的小分子药物设计为起点,深度参与客户的新药研发,不断加强与海内外biotech的合作。
截止2022年底,公司已累计向客户交付33个候选药分子,其中FIC项目数27个,占比81.82%,其中有4个已经获批上市。
公司也存在着产品线过于单一的风险。
公司商业化生产业务主要品种为替格瑞洛中间体产品。虽然公司该产品国内市场份额较高,但是随着替格瑞洛化合物专利到期,国内外药企开始进行商业化生产而加大采购量,该产品市场竞争有所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