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生物氧化第六章生物氧化(一)

2023-08-06 10:53 作者:BUL-BOUS  | 我要投稿

掌握

1、生物氧化的概念

生物氧化:化学物质(糖、脂肪、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过程。

Ø  特点:酶催化、分阶段、逐步完成

Ø  线粒体内的生物氧化,其产物是CO2 和 H2O,消耗氧并伴随能量产生(ATP、热能)

微粒体、内质网内的生物氧化主要对底物进行氧化修饰、转化等,无ATP生成

Ø  氧化方式:脱氢(最主要)、加氧、失电子。


2、呼吸链的概念、组成及其作用

呼吸链(电子传递链):NADH、FADH2在线粒体中通过逐步、连续的酶促反应被氧化,并逐步释放能量,除了产热能,释放的能量主要被ADP捕获用于合成ATP,催化此连续反应的酶是由多个含辅因子的蛋白质复合体组成,按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中,形成一个连续传递电子/氢的反应链,氧分子最终接受电子和H+生成水。

组成: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4种蛋白质复合体组成,分别称为复合体Ⅰ、复合体Ⅱ、复合体Ⅲ、复合体Ⅳ。


Ø  由于Q可在线粒体内膜内自由移动,在各复合体间募集并穿梭传递氢,因此在电子传递和质子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

Ø  电子传递过程释放的能量驱动H+移出线粒体内膜,再用于ATP的生物合成。

1)复合体Ⅰ将NADH中的电子传递给泛醌

复合体Ⅰ(NADH-泛醌还原酶、NADH脱氢酶),是呼吸链的主要入口,功能是接受来自NADH的电子并转移给Q。

复合体Ⅰ是由黄素蛋白、铁硫蛋白等组成的跨膜蛋白质,L形,长臂一侧(包括黄素蛋白、铁硫蛋白)突出于线粒体基质(结合NADH)。辅基有FMN、Fe-S。

复合体Ⅰ可催化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

①传递电子:NADH→FMN→Fe-S→CoQ

②质子泵:每传递2个电子可将4个H+从线粒体内膜基质侧(N侧)泵到胞浆侧(P侧)。

2)复合体Ⅱ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泛醌

复合体Ⅱ是琥珀酸-泛醌还原酶,即三羧酸循环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功能是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Q。

不是跨膜蛋白质,其疏水亚基锚定于线粒体内膜,突向基质的亚基含有结合琥珀酸的位点、FAD、Fe-S辅基。

复合体Ⅱ传递电子,但无质子泵功能

电子传递:琥珀酸→FAD→Fe-S →CoQ

此过程释放自由能小,不足以将H+泵出线粒体内膜。


3)复合体Ⅲ将电子从还原型泛醌传递至细胞色素c

复合体Ⅲ(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功能是接受二氢泛醌的电子并传递给细胞色素c。

Q从复合体Ⅰ、Ⅱ募集氢,产生QH2穿梭至复合体Ⅲ,后者将电子传递给细胞色素c蛋白

其有两个Q结合位点,分别位于P侧和N侧。

电子传递:CoQH2→Cyt b→Fe-S →Cytc1→Cytc(Q循环)

Ø  每两分子QH2经过Q循环,生成1分子Q和1分子QH2,将2e-经细胞色素c1传递给2分子细胞色素c

质子泵:每传递2e-向间隙释放4H+。

细胞色素c是呼吸链中唯一的水溶性球状蛋白,与线粒体内膜的外表面疏松结合,不包含在上述复合体中。

4)复合体Ⅳ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

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是呼吸链的出口,功能是接受还原型细胞色素c的电子并传递给氧生成水。

亚基2的半胱氨酸的巯基可结合2个Cu离子,每个Cu离子都可传递电子,形成一个双核中心的功能单元,称CuA中心。血红素a3的Fe离子和CuB形成第二个双核中心

双核中心是复合体Ⅳ发挥电子传递的功能单位

电子传递:Cyt c→CuA→Cyt a→Cyt a3–CuB→O2

质子泵:每传递2e-将2H+泵至膜间隙。


3、呼吸链的排列顺序

NADH和FADH2是呼吸链的电子供体。FMA和FAD作为黄素蛋白辅基参与电子传递

Ø  NADH通过呼吸链彻底氧化,参与能量代谢。

NADPH主要用于还原反应,而非参与能量代谢。

Ø  复合体Ⅱ并非位于复合体Ⅰ的下游,二者是并列关系。

排列顺序

1)NADH氧化呼吸链

NADH →复合体Ⅰ→Co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2)琥珀酸氧化呼吸链(FADH2呼吸链)

琥珀酸 →复合体Ⅱ →Co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Ø  呼吸链内的电子由电位低的组分向电位高的组分传递。

 

4、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P/O比值的概念

氧化磷酸化: NADH和FADH2通过线粒体呼吸链逐步失去电子被氧化生成水,电子传递过程伴随着能量的逐步释放,此释能过程驱动ADP磷酸化生成ATP,所以NADH和FADH2的氧化过程与ADP的磷酸化过程相偶联。

Ø  人体90%的ATP都是由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来自线粒体氧化体系。

底物水平磷酸化:与高能磷酸键水解反应偶联,使底物分子的高能键转移至ADP(GDP),生成ATP(GTP)的过程。不经电子传递

 

5、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在复合体Ⅰ、Ⅲ、Ⅳ内

判断依据

P/O比值: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1/2molO2所需磷酸的摩尔数,即所能合成ATP的摩尔数(一对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给氧所生成ATP分子数)。

Ø  一对电子经NADH呼吸链传递,P/O比值为2.5,生成2.5分子ATP。

一对电子经PADH2呼吸链传递,P/O比值为1.5,可产生1.5分子ATP。

自由能变化

 

 

了解

1、氧化呼吸链各复合体中电子传递物质

线粒体氧化体系含多种传递氢和电子的组分(传给氧)

底物脱氢和失去电子是生物氧化的基本化学过程。

能够传递氢和电子的物质称为递电子体或递氢体。

1)烟酰胺腺嘌呤核苷酸传递氢和电子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通过烟酰胺环传递H+和电子,是双电子传递体,接受一个H+。游离出一个H+。故还原型的NAD+常写作NADH+H+。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

NAD+C’2的羟基磷酸化形成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后者与NAD+机制相同,接受氢和电子,形成NADPH+H+,但参与不同反应。

2)黄素核苷酸衍生物传递氢和电子

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是维生素B2与核苷酸形成的有机化合物,均通过维生素B2的异咯嗪环进行可逆的加氢、脱氢。异咯嗪环可接受1个H+和1个电子形成不稳定的FMNH.和FADH.,再接受1个H+和1个电子转变为还原型FMNH2和FADH2。FMN和FAD是黄素蛋白的辅基。属于单、双电子传递体。

3)有机化合物泛醌传递氢和电子

泛醌(辅酶Q),脂溶性,可在线粒体内膜自由扩散。CoQ可进行单双电子的传递,也能加1个或2个氢。

4)铁硫蛋白和细胞色素蛋白传递电子

铁硫蛋白是单电子传递体(Fe2+óFe3++e-   )每次传递1个电子

Ø  铁硫中心是Fe离子通过S与铁硫蛋白中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连接而成。

细胞色素(Cyt)含血红素辅基,通过血红素辅基中的Fe离子发挥单电子传递作用。

注意!

含血红素的有两红两过一色素(肌红蛋白、血红蛋白、过氧化物酶、过氢化物酶、细胞色素)

2、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是产生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

见课本P128~P132


生物氧化第六章生物氧化(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