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相信未来,积极乐观

2023-07-11 14:56 作者:俊卿tiger  | 我要投稿

  开篇直接点题:未来的15年~30年时间里,哪个国家最具有投资价值?我一定毫不怀疑地选择中国,全球大势在中国,这是趋势。我相信未来。

  平时在互联网上总能见到唱衰中国的文章,如果你今天从全球角度来看中国,再和10年前,20年前当时世界形势来进行一个对比。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学习中国语言,想跟中国做贸易。《诗经·大雅·文王》中有一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果把其他一些大国也带入进去,进行横向比较,其他国家的未来可能还不如中国。

  如果从中美苏(俄三角关系的历史演进来理解二战结束以来,真正具有全球战略玩家地位的,只有美苏(俄)中三家。其它各方,要么不具备参与全球大棋局的国力(比如印度、巴西等地区大国),要么不具备参与的政治意志和主体性(比如德国、日本、欧盟)。中国从这个大三角关系中的最弱者,如今已成长为综合国力排行第二的玩家,预计到本世纪下半叶,如果不犯颠覆性错误的话,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首要角色。

  从现实主义的三角博弈逻辑角度来看,如果甲乙丙三方实力由大到小排序(美国、苏联、中国),通常实力排在第二名玩家乙的生存概率是最低的,因为被锁定在甲两难之间无法安全脱身,而甲总是有足够的资源和机会去诱惑丙与之结盟去对付乙。反过来,国力居于第三的玩家丙却享有一个巨大的结构性优势无论他挑衅谁,都不会受到真正的惩罚,因为另外两家都把对方视为当前首要威胁。老三玩家丙在玩家甲乙眼中的“较小威胁”特征赋予玩家可以行动自由和安全,从而使得玩家丙的生存概率不仅大于老二乙,甚至大于实力最强者玩家甲。中国在美苏冷战时期能在两大阵营之间纵横捭阖而未遭败绩,便是得益于这样一种结构性优势

  今天的中美俄三角关系,仍然是当年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延续在这个三角关系中,谁被孤立,谁就会遭遇大战略困境和国运的崩塌;谁能够让其他两方处于敌对关系,而自己居中调停,那么谁就能处于左右逢源的主动地位。

  你信不信,再过十几年或者二十年之后,美俄会联合起来一起对付中国?这种场景有概率会出现,但是我更相信事在人为因为人类自身是有认识能力和懂得趋利避害的。国际之间交往,外国人不会尊重你的温良恭俭让,他尊重的是:温良恭俭让的你背后有多少的东风快递、航母编队、以及战略核武器。(温良恭俭让,出自孔子《论语·学而》)

  待天下有变,后辈持重稳行,不忘祖,不盲动。百年后的事,谁又能说的清楚。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的市场规模相对于美国和欧盟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35年至2050年之间的某个阶段,中国的国内市场规模将相当于美国、欧盟、日本之和。这种预测听起来很夸张,其实逻辑很简单:消费市场主要取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而中国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拥有类似劳动能力的中等收入群体未来将达到7亿人以上,相当于美国、欧盟、日本同类人口规模之和。在中国,再小的事情乘以14亿都会变成大事,再大的事情除以14亿都会变成小事。

  国内每年470万人左右的理工科毕业生规模,约等于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印度理工类毕业生总人数2016年数据,而且我们现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也在稳步提升。从各国工程师的横向比较来看,存量上美、欧、日仍然有优势,但增量上中国则占上风;工程师技能上,美、欧、日仍有优势,但数量上中国则占上风。如此巨大规模的年轻工程师和高级技工的供给,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新一轮的工程师红利,有效提升中国可贸易品(包括制成品和一部分服务)的设计品质、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未来同时也会产生一大批有品位、挑剔的中产消费者。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先进制造业走出国门,为他们的行业制定标准,成为标杆。有道是: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所有的系统都会熵增,所有的王朝都会衰老这是规律。这包括我们现在的竞争对手,也是逃不掉,躲不过的。大国竞争是历史运行的大势所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内在需要。新兴国家的崛起导致旧世界秩序被打破,新的世界秩序开始,翻一翻历史书,这个过程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循环上演。

  如果大国竞争的时间还继续持续30年,那么前15年我们应当主动强化参与竞争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而后15年则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并且注意给对手的生存留有余地。现今我们差的是与之匹配的自信、眼界和心胸。所以,2035年-2040年之前,在表面上看中国仍然处于相对劣势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努力鼓起勇气,敢于直面竞争和风险。而竞争后期,我们恰恰需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大国心态,预计到2035年-2040年附近,中国的相对国力会经历一个加速爆发的过程,而我们的竞争对手则可能在内政、外交、经济、货币等各个方面经历一个连锁的“去杠杆”过程。中国需要时间。

  如果你能用15年~30年的长期眼光来看待国运,相信未来。无论现在眼下有什么困难,那都只是短暂的,微不足道的,咬咬牙,坚持一下就过去了。为了那个光明的未来能够到来,你会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包括自己的生命,而当年的先辈们就是这么做的。未来15年~30年里,你再找不到比中国更有前景的国家了。

  在经济人物里面,也有不少这种类似例子。一个人,他刚开始创业时没有任何人看好他,但是在他自己的内心里面:有着这个行业发展未来10年或者20年后的图像画面,他坚信心中这个画面,他自己会在现实中不断地去实现这个画面,这一路上无论遇到怎样挫折与困难,他都不会在乎,等到后来时间过了10年或20年后,其所在行业发展可能真的就是他心中所想的那种画面。

  信仰是去相信我们所未看见的,而这种信仰的回报,是看见我们所相信的。

  继续。简单讲讲移民这个话题,顺便说一个我很喜欢的人物,中国台湾地区的蔡志忠。他在我的大脑里面归属于“奇人”那一类的,他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与一般常人远远不同,我个人超级佩服他对于自己人生目标确立和时间管理运用,属于这辈子活的很明白那一类人。

  1990年,蔡志忠全家移民加拿大,因夫人工作交接未完走不开,蔡志忠携女儿到了温哥华

  当时95%以上移民,在移民后都会变得无所事事,以自己之前的才学继续做事。早上饮茶、闲话家常下午到其中一户人家喝下午茶,高尔夫晚上喝酒吃饭唱卡拉OK、交换八卦大多人以过去在故土积累财富,支付移民后奢靡生活。

  蔡志忠温哥华很快地就过不惯每天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吃喝玩乐的生活。有一天,躺在自己家的玻璃屋仰望天空中的白云,突然觉得自己丢脸,我怎么能够抛弃养育我长大的台湾呢!心想:自己毕竟是比较有能力的人,应该为比较没有能力的大众多尽一点心力。

  从前我个人认为主动为别人做好事是错误的想法每个人只要尽情发挥自己,才是正确的。自从这个“多为别人做点什么”的想法深植我心之后,我便开始搜寻应该为别人做什么。没多久,我终于找到新的目标,决定要画《漫画佛经》!

  两个月后,太太到温哥华报到,我对她说:“如果哪天老死温哥华,我一定会痛哭无论你们是否留在加拿大,我不想老死这里,我要回台北画《漫画佛经》。”蔡志忠把妻女在温哥华安顿之后,转身就回到了台湾开始画漫画佛经。

  如果有人说他对钱不感兴趣我不一定完全相信蔡志忠说自己对钱不感兴趣我一定会相信,因为人的修为和境界装不出来,一装就错,真的不用装,假的装不了。回看蔡志忠的人生,可以说从四岁时开始确立人生目标,一辈子就为画画这一件事而“努力”,“努力”这个词对他来说有点不恰当,他在画画时自己完全是一种享受状态,他的决心坚如磐石,天崩地裂也难改其心志,这种人生经历对于急功近利的当代很有借鉴意义。

  这里,再引用一小段《遥远的救世主》里面关于“主流社会/移民”的对话。

  「丁元英说:“…………总有些东西是人家不能给你的,比如你永远是边缘人,你融入不了别人的主流社会。你不用表白,也不用提醒,人家错待不了你。警察是主流社会的标志,你在德国做不到,在中国就能做到,这是国籍和血统给你的权利,这就是祖国。”

  芮小丹本能地伸出右手,做出一个握手的表示,随即与丁元英伸出的手握在一起,夸张地上下摇动了两下,笑着说:“同志!同志啊!”然后松开手感慨地说:“没有在国外呆过的人很难理解主流社会这个词对于一个普通公民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就生活在主流社会,他们不缺祖国,缺的只是一点钞票,所以不理解。”

  最后说说我自己,在我15~30岁时那个阶段,年轻人容易受到身边环境氛围的影响,那会感觉移民这种行为“比较酷”。比如我的启蒙导师,最初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凭借对于行业的深刻理解带着家人早已移民美国多年;还有我大学室友毕业以后,在美国又继续读了几年书,后来全家直接移居美国。等我年龄到了30岁以后,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内心开始有个疑问:移民就一定好吗?再后来对于这件事我也就没什么想法了。

  至于有的人老是感觉国内环境不大好,总想往外跑的。我想说的是:没有本事的人,无论他自己生活在哪个国家都会挑毛病;真有本事的,去里都能赚到钱,活的都挺滋润的。这个只跟人有关系,跟国家没一点关系。当一个人绝望的时候,要相信这个世界还有美好的事情,还有自己珍惜的东西,只要不要放弃,一定会找到出路的,很多时候应该实事求是,虑无不周,从全方面去看待问题,少抱怨多行动。“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惟乐观者走向成功。”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或者知道“吸引力法则”。首先,你自己得先信自己能够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自己要有目标,然后努力去追求这个美好的人生人如果不相信自己会获得美好的人生,那也绝不可能会招来一个美好的命运。人生是充满光明和希望的自始至终抱有「我一定会迎来辉煌的人生里程&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的想法是很重要的。(信则有,不信则无。反正,我相信)

  这篇文章就到这里,感谢阅读。

相信未来,积极乐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