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音频的“抖动”(Jitter)
音响发烧友经多年的科普后多数已经了解了数字音频领域Jitter(一般翻“抖动”或“时基误差”)的概念和对声音造成影响的机理,但还有很多圈外人对数码音频的理解是:只要数据正确,声音就是一样的。这是圈外人对数码音频最大、最常见的误解。 关于这个概念,最容易理解的一个描述方式是比拟为老式的电影胶卷。数据正确,01无误码,只代表电影胶卷完整无损。但完整无损的电影胶卷播放出来的效果就是完全一样吗?当然不是。放映设备必须精确以一秒24帧的速度播放,才能得到准确的效果。如果播放的速度是不稳定的、抖动的,播放的效果就是失真的。
电影胶片必须每秒24帧播放才得到准确效果 数字音频的录制和播放速度远远比电影胶片要求更精密。以CD的格式为例,每秒要对模拟声波取样44100次,回放时也要把“数据”以每秒44100次的频率播放。如果播放系统里任何环节产生和存在“抖动”,就出现了回放和录制不一致的偏差。人耳对这种时基误差非常敏感,能听出来。
Jitter是和理想时基的误差
所以为什么会有昂贵的高档转盘?为什么会有高档的数字线?高档转盘和最差的转盘读出来的数据是完全一致的(CD有完善的校验机制避免误码),差别只在于时基误差的大小。 有人说Buffer可以消除Jitter。事实是,Jitter一旦出现是无法完全消除的。Buffer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它。High End发烧友会在系统里加入昂贵的独立时钟,目的也就是靠一个高度精准的时钟信号把Jitter尽量减小。下图是售价十万元的日本ESOTERIC旗舰时钟G0Rb。
音频用的高档独立时钟 这就是数字音频的独特性。没有误码很容易做到,但重播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钟信号的准确、Jitter的控制。之所以同样的Data会出来千变万化的声音(不同的CD转盘和数播,不同的数字线),就是因为播放时会生成千变万化的Jitter模式。 这个问题细说下去远比一般人想象的复杂,简单说这些,有兴趣的可在网上找关于Jitter的文章了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