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程海丽:“快点穿!迟到了!”孩子拖拉,到底怎么解决?
“你写个作业也这么慢,快点”
“快点穿衣,我们要迟到了”
“你让妈妈非常非常生气”
“现在我立马出门上班,你自己一个人在家呆吧”

也许,当你意识到自己每天都是和孩子这么说话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已经被磨蹭、拖拉折磨得倍感沮丧。
磨蹭、拖拉在学龄前宝宝身上是蛮普遍的现象,甚至可能延续到学龄期。多数爸爸妈妈面对学龄前宝宝的磨蹭和拖拉采取的方法不外乎唠叨、苦口婆心讲道理、或者爸妈直接代劳了。
孩子拖延的问题很常见,而每一种拖拉都是有原因的,找到问题本质才能彻底解决,帮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学龄前的孩子有几个特征:
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学龄前的孩子还处于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的阶段[1],即孩子无法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不太在意成年人的活动安排,他们往往更想继续享受他们目前的活动,不愿去做大人要求的事情[2]。
比如,爸爸妈妈会说现在要去参加朋友的聚会了,可是孩子却想我玩游戏玩的正开心,为什么要去参加聚会?
注意力还在发展中
学龄前孩子的注意广度(AttentionSpan) 比较短,注意力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以及大脑前额叶的发育成熟逐渐发展的。
其次,孩子的注意力还涉及到一心多用(Divided Attention)能力较弱,所以他们一般只能认真做一件事情。比如,孩子正在玩小汽车,父母忽然和他说,我们一会儿要出发去外面吃饭。孩子就会表现的好像没有听到一样,拖拖拉拉的不去换衣服。
如果爸爸妈妈想要告诉孩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定要看着孩子的眼睛,和他认真的说,并且要不时的重复,比如倒计时,告诉孩子,现在还有多少分钟我们就要出发了。
身体成长与发展
学龄前的孩子需要大量的练习来慢慢掌握精细动作的技能,比如扣扣子、系鞋带、穿袜子等,因此爸爸妈妈需要一点耐心,给他们足够时间去练习,给予适当的协助。
不一样的时间观念
他们对时间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所以当爸爸妈妈和他说5分钟以后出发,他是不太懂什么意思的。
比如,当孩子5、6岁后,我们可以引入计时器的概念。并给出10分钟、5分钟和1分钟的提示。
如果时间到了,任务还没有完成,那就继续做,坚持到底。一旦他们意识到父母是认真地执行规则的,他们慢慢就会熟悉规则和逐渐养成时间意识。
深层次的原因
此外,孩子也有可能用看似拖拉的行为引起父母的注意和关注,环境的变化、自主意识的提高、情绪的表达等都有可能是孩子拖拉的原因。
所以需要爸爸妈妈们排除了生理因素后,看看孩子在心理上是否有什么需要重视和关注的。
以上几点是学龄前孩子的一些共性特征。可是,每个不同场景中,孩子表现出拖拉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