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物语系列(一)孤注一掷与最后荣光:航空战列舰伊势日向物语

战舰伊势日向物语——战时岁月与最终落幕
文/化学竞赛一把手
本文一共16985字,配图66张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致歉
求求审核大大一定过审啊,这真的只是一篇讲述二战历史的文案罢了,里面出现的那些东西都是历史影像没有其他意思啊,真的审核大大求求了新人up打文案不容易啊。
(一)山雨欲来:悠闲的无事时光——珍珠港空袭与中途岛海战
1941年(昭和16年)秋,随着最后一次大规模近代化改造的完成,伊势与日向号完成了作战准备,她们被编入第一舰队第二战队,在同一战队中,还有两艘扶桑级战列舰,她们一起与包括金刚级四艘战列舰组成的第一舰队第一战队一同组成第一舰队,这是联合舰队除长门级战列舰以外的所有战列舰。

然而,一个尴尬的事实是,联合舰队除最老的四艘金刚级战列舰之外,其余6艘战列舰包括长门级在内都无法跟上平均航速达28节的高速航母编队,然而如果让这些庞然大物去执行一些常规战列舰执行的任务,又显得过于大材小用。于是这六艘战列舰只得常年驻扎在广岛吴港柱岛锚地,也被戏称为“柱岛舰队”。不过,即便是九段邀击渐减计划,这些大家伙也都是排在最后一段的加罗林大决战中进行战列线决战。

因此,伊势级错过了需要高速护航战列舰的珍珠港作战,而珍珠港作战配备的则是四艘金刚级高速战列舰。伊势级在港内度过了无聊的半年。
1942年(昭和17年)5月下旬,伊势级战列舰相继在吴海军工厂加装了最新的电波探知机(雷达),这使得伊势级战列舰成为联合舰队史上第一型装备电探(雷达)的战列舰。

其中,伊势号装备的是网状外架的二一型电探,可兼做对海和对空警戒,能够探知到550公里处高度3000米的敌机,同时可以探测20公里处的敌舰,装备在前桅楼顶端测距塔上并漆成白色,而日向号上装备的是只用做对海警戒的喇叭形的二二型电探。
装备了雷达的全新的伊势级战列舰和扶桑级,长门级,大和级和其他护航舰艇一道组成了由山本五十六亲自指挥的中途岛AL/MI作战的中央舰队,除了金刚级战列舰四艘各两艘分布在南云中一的机动战队和近藤信竹的攻略舰队。刹那间,八艘战列舰一字排开气势威风无比,浩浩荡荡行驶在中途岛以西的广阔洋面上。然而,由于中途岛海战的失败,这支庞大的战列舰部队不仅没有等到山本五十六所设想的与美军的大规模夜战,也没能起到为航空母舰护航防空的作用,只是在中太平洋的海面上漫无目的的航行了数日,还浪费了大量对于联合舰队来讲极为宝贵的燃油。

不过,中途岛海战的失败也为伊势级战列舰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新的挑战,接下来,伊势级将会在造船厂接受为期半年的大规模改造,然后在战争末期以世界上唯一一级航空战列舰的身份出击并为衰落的旧日本帝国海军带来最后一丝余晖......

(二)扪参历井:艰难的抉择与最终的改造——航空战列舰的诞生
由于中途岛海战的失利,联合舰队一战损失了四艘大型舰队正规航母,联合舰队意识到了航空力量对于海上作战的重要性,于是海军部在最新的改五计划(海军舰艇扩充计划)中立即加入了5艘改大凤级航空母舰和15艘云龙级航母,同时决定将已有舰船改造为航空母舰,这样的改造并非第一次,此前联合舰队就改造了大量的商船或“航空预备舰”为航母,如飞鹰,隼鹰,祥凤,瑞凤等。

在这一批改装舰船中,大和级战列舰3号舰信浓号被改造为重型航母,而水上飞机母舰千岁,千代田改为轻航母,还有大型邮轮阿根廷丸(护航航母海鹰)和远洋商船沙恩霍斯特(护航航母神鹰)也正在改造,此外,在建的筑摩级重巡洋舰改进型伊吹级也临时改为中型航母。
而联合舰队还准备改造几艘战列舰为航母,对于这几艘战列舰的选择,首先排除了大和级和长门级,这两级战列舰是联合舰队实力最强的四艘战列舰,耗资巨大,且从情感上来讲也是不允许的。而其次,金刚级战列舰也被排除,原因与之前所提一样,那么竞争来到了伊势级与扶桑级,由于扶桑级舰体太老,航速太慢且实在是难堪大用,所以最终决定采用伊势级改为航母。

不过在1942年8月,由航空本部主导的对现存战列舰实施航空化改造的讨论中,除大和级外的所有战列舰和重巡洋舰都有过航空母舰的改造方案设计。

其中,金刚级是最适合改装为航母的对象,预计可以铺设长220米、宽34米的飞行甲板,搭载54架飞机,具备与飞龙级相当的攻击能力,同时还具有近30节的高航速和较好的舰体防护。长门级的改装与金刚级相仿,但航速仅为25-26节。扶桑级和伊势级的改装则为铺设长210米、宽34米的飞行甲板,搭载54架飞机,作战能力与长门级改装后持平。此外,妙高级,最上级等重巡都有改造方案,本文在此不做赘述。

而在战后,有人对伊势级改装为航空母舰的方案进行了推测,拆除全部炮塔和大部分上层建筑,以原上层甲板为机库甲板,在与二号炮塔基座齐平的高度铺设飞行甲板,舰桥设在右舷,位置与原烟囱位置一致,采用类似飞鹰级的斜立式烟囱。后部机库能容纳25-30架飞机,在适当提高飞行甲板安装高度的情况下,可在原前部主炮群的位置增设前部机库,能容纳10架左右的飞机,另外大约有15架甲板系留,全舰为54架的载机量,与飞鹰级的战斗力基本相同,且拥有更好的舰体防护。

但由于工程过大,需要至少一年半到两年才能完成,这使得急需航母的海军军令部十分不满。所以最终经过商议,关于伊势级航空战列舰的改装,海军军令部提出如下要求:保留6门主炮,撤除全部副炮; 尽可能多地搭载飞机; 大力强化防空武备,增加高射炮和机关炮数量;力争在1943年内完成。
虽然军令部明确要求保留6门主炮,但具体负责改造的舰政本部对于拆除不同数量炮塔的各种方案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以确定最优的方案。除此之外,选择伊势级还有一个方便,由于1942年(昭和17年)7月日向号五号炮塔的自爆,这使得日向号的改装工程省去了五号炮塔的拆除工作。

在讨论中一共确定了3种方案,分别是:
1.四炮塔方案:撤除后部的五、六号炮塔,保留八门主炮,具备充足的炮战实力。在后桅楼之后设置机库和航空甲板,在四号炮塔后方两侧安装2座弹射器,可以搭载22架飞机。这个方案的工程量最少,工期也最短,不过载机数量也最少,但是这个方案比较切合实际。
2.三炮塔方案:这是根据军令部的要求而制定的方案,拆除后部的四、五、六号炮塔,在三号炮塔之后的舰体上增设机库和航空甲板,预计甲板长度为85米。经过计算,设计人员发现即使拆掉四号炮塔,腾出的空间也没有什么利用价值,舰载机数量相比四炮塔方案没有明显增加,在弹射器数量保持不变(2座)的情况下,起飞全部飞机所需的时间反而延长了。特别是高大的后部上层建筑如果也在拆除之列,将导致工程量大幅增加。于是军令部的方案被直接否掉了。

3.两炮塔方案:将烟囱以后部分全部拆除并敷设航空甲板,这样就拥有了一条比较长的航空甲板,但其舰载机起降仍然问题重重,所以并不能获得轻航母的舰载机起降能力,仍然只能使用水上飞机起吊。而战后提出的一种更为大胆的改装方案,只保留前部两座炮塔,拆除3-6号炮塔和后部上层建筑,安装一条100-130米长,35-40米宽的飞行甲板,并且在烟囱两侧向舰首方向扩展成为两条斜角甲板,这样既可以利用斜角甲板弹射飞机,又可以利用后部甲板回收舰载机。 当然对于当时的联合舰队来说,根本没有斜角甲板以及在平甲板上的飞机弹射技术的相关技术,并且载机量并不大而工程量却同样大,没有实用价值,反而不如全甲板改造。


当然,敲定的方案是各舰保留四座即八门主炮,然后全部副炮被拆除,拆除后部四门主炮并敷设长70米的航空甲板,而原有的五六号炮塔弹药库则被打通改为长40米宽6米的机库,机库与甲板间有一座升降机和一座弹药升降机。最终,1943年(昭和18年)2月20日,伊势号进入吴海军工厂开始改造,8月23日完成,一艘全新的航空战列舰横空出世了。

(三)囹圄囚囿:航空战列舰之殇——伊势级的改造情况与对舰载机的苦苦等待

伊势级改装后,舰艉的两座主炮塔被拆除,然后敷设了70米长的飞行甲板,甲板上分布着数条水上飞机搬运轨道和数个飞机转换点,并有一座飞机升降机,伊势级搭载的是两座一式二号11型大型水上飞机弹射器,与大淀号是同款。这是联合舰队史上舰上搭载的最大的水上飞机弹射器,比以往常用的吴式五号还要更大,而弹射重量也达到了惊人的3吨。

并且该款弹射器拥有了连续弹射舰载机的能力,平均弹射一架飞机仅需三十秒,配合虽然略显复杂但还可以接受的飞机转换轨道,伊势级的22架飞机最快可以在5分钟左右全部弹射起飞。此外伊势级的航空甲板上还配备了一台弹药升降机,因为水上飞机不能全部停放在机库,所以航空整备作业实际都是在甲板上进行,而这样也便于在遭遇空袭时可以及时抛弃堆在甲板上的炸弹和油料。

然后是伊势级的机库,伊势级的五六号炮塔原有的弹药库被打通连成整体,在此基础上扩建了能够容纳9架飞机的小型机库,除了机库内容纳的9架飞机外,伊势级的飞行甲板上还可以系留11架飞机,弹射器上还能够停放2架飞机,共计载机22架,改装完毕后,伊势级航空战舰的主炮还有四座共计八门,但舰艉两座主炮的射界十分狭窄,向两舷射击时,两座弹射器必须张开到最大角度才能射击,否则会影响主炮射界并且炮口暴风可能直接把弹射轨道掀翻。

另外,为了指挥航空整备和舰载机的起飞,伊势级在后桅上架设了弹射指挥所(可以理解为航空舰桥),除此之外,伊势级原本在舰艉的起重机被提升到航空甲板上用于回收水上飞机,但由于伊势级实在太高,有时水上飞机即使停在水面上也由于起重机缆绳长度不够而吊不起来。

其他方面的改装还有海军军令部特别强调的对空兵装强化,在此次改造中,原有的4座8门八九式127mm双联高平两用炮增加到了8座16门,加装在烟囱和舰桥两侧。十座双联装九六式25mm高射机炮(机炮机枪的界限应为20mm)全部更换为三联装并另装了九座三联装,总计高炮数达到了16+57=73门,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高射机枪和小口径机炮,这使得伊势级是除了大和级之外联合舰队防空炮数量最多的战列舰。而原有的十六门副炮被全部拆除并加装了18mm的钢板作为结构补强,副炮的方位盘则改为了三联装防空机炮的炮座。在此后的小改造中,伊势和日向都在前端测距塔上装上了二一号对空电探,而较低位置则都加装了二二号对海电探。此外还有燃料槽的的增设和舵机的强化。

然而,在各项改造都完成之后,伊势级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这是由于彗星舰爆的结构补强问题迟迟没能解决,而瑞云式水上飞机的生产和训练也同样迟滞,伊势级配备的第634航空联队的人员训练和飞机生产一直不到位,尽管634空前部分人员已经在伊势号上训练过一段时间,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战的爆发,这批人员被调去了机动战队驾驶彗星舰爆,而瑞云的飞行员则无所事事。

这使得伊势级好不容易改造为了航战却无机可用,联合舰队认为,如果让伊势不带舰载机去前线那就等于失去了两座主炮和全部副炮的战列舰,那还不如不去,处于这样的形态,改造完成的伊势级只得在吴港无所事事地等待舰载机的到来,只接受了在后方运输或者训练的低强度任务。期间唯一的远航只有1943年(昭和18年)10月装载陆军部队到达特鲁克然后立即返航。不过这也体现了一点,伊势级后部宽大的航空甲板和机库在没有飞机之时是绝佳的运输舱,是堆放和安置货物和人员的绝佳地方。这也为后面的北号作战埋下了一个伏笔。
而伊势级作为航空战列舰的时间里,唯一搭载过飞机的时期就是这段难能可贵的休息期,634空的彗星和瑞云在伊势和日向二舰上训练了一段时间,但随着比亚克战役和塞班岛战役的开始,634空驾驶彗星的飞行员以及634空的地勤被调入了602空参加马里亚纳海战,此后伊势级再没搭载过飞机。

1944年5月1日,伊势和日向编成了第四航空战队加入了小泽治三郎中将指挥的第一机动战队下辖的第三舰队(第三舰队也为小泽长官亲率)司令长官为曾经的日向号舰长松田千秋少将,而松田千秋少将将是伊势日向一生中最重要的长官,以下是他从截止到太平洋战争结束时的履历:
1896年(明治29年)9月29日生于熊本县七城町。
1916年(大正5年)海兵44期毕业。
1926年(昭和2年)海军大学甲种生毕业。
1929年(昭和4年)任驻美大使馆武官辅佐官。
1931年(昭和6年)任海军军令部作战科长。
1935年(昭和10年)任海军大学教官。
1937年(昭和12年)任陆军华中派遣军参谋。
1938年(昭和13年)任神威号水上飞机母舰舰长。
1940年(昭和15年)军令部勤务,作为情报联络官欧美各国出差四个月。9月任总力战研究所研究员。
1941年(昭和16年)9月任摄津号战列舰(靶舰)舰长。
1942年(昭和17年)2月任日向号战列舰舰长并参加中途岛战役。12月任大和号战列舰舰长。
1943年(昭和18年)5月晋升少将。9月任军令部第一部长助理。
1944年(昭和19年)5月任第四航空战队司令官并参加莱特湾海战。
1945年(昭和20年)3月至战争结束任横须贺海军航空队司令。

关于松田少将和他指挥伊势级的事迹将在下个部分详细介绍,我们先把634空的曲折经历说完
634空和伊势级配备的主力飞机是瑞云式水上爆击机和海技D4Y彗星式舰上爆击机,彗星式舰爆是联合舰队海航后期轻型轰炸机的主力机型,在马里亚纳海战时曾大量出场,其各项性能远超前型爱知D3A九九式舰爆。而瑞云式水上轰炸机是日本海军后期水上飞机的主力机型之一。

瑞云之所以能够上舰成为攻击机正是因为瑞云是一款水上轰炸机,它可以携带一枚250公斤炸弹或翼下挂载的两枚60公斤炸弹,而其前型零式水上侦察机和多数的小型水上飞机如战争初期常用的九零式和九五式水侦,基本都只能携带一到两枚60公斤炸弹,而这使其具有了一定的与九九舰爆相当的对舰攻击能力,并且其机动能力等各项性能远超已经十分灵活的零式水上侦察机。但在1944年初马里亚纳海战之前,瑞云式水上轰炸机一直没有能够完成量产,虽然其原型机和改型已经出现了很多,但直到1944年底才有成规模的瑞云量产出现,不过那已经没有意义了。

而彗星式舰爆虽然已经在马里亚纳海战前解决了其一直困扰的结构补强问题并开始了量产,但其发动机仍然存在油温过高等其他严重问题,且即便是联合舰队最精锐的航空母舰舰载机部队即601、652、653航空队也只部分换装了彗星,仍然拥有大量的九九舰爆,所以彗星配给634空并使其登上伊势级,在1944年初乃至马里亚纳海战前都是极其困难的。马里亚纳海战前,634空的彗星甚至被紧急调往了601空。而到1944年末,当彗星和瑞云的量产已经相对成熟之后,634空的主力早已经在莱特湾战役中灰飞烟灭,而伊势日向也已经基本没有再携带飞机出击作战的必要。

事实上,634空在马里亚纳海战后便从日本本土转场到了台湾的台中和淡水基地接受训练和作战任务。然而在9月中旬的台湾冲空战中,634空全部几乎全部飞机都在基地内被美军飞机炸毁或是在战斗中损毁。等到10月中旬,日军部队自各地开始向莱特湾集结之时,634空虽然重新补充了飞机,但他们已经没有了转场回到日本本土向伊势和日向提供舰载飞机的可能。到莱特湾海战时,由于634空两个飞行队的零战和攻击机本身无法上舰,便转场进驻了菲律宾的甲米地港加强菲律宾航空力量,而能够上舰的彗星和瑞云数量不足问题也使得他们一并被放置在了甲米地港待命,作为战前美海军潜水艇部队在菲律宾的母港,甲米地港内部开阔,十分适合瑞云的起降。到1944年12月,634空被调入第二航空舰队,后又辗转于第一航空舰队,和名义上的母舰伊势日向彻底分开,也同样无缘参与北号作战。

所以伊势日向在参与莱特湾海战之时,实际上并没有携带飞机,仍然是以航空甲板空载的状态出航,不过航空甲板空着也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伊势和日向的后部宽大的航空甲板由于实在是没有飞机可带,他们在两舰出航前于航空甲板处临时加装了一些防空火炮以增强防空火力,这也是伊势级在莱特湾表现突出的原因之一。而伊势级在莱特湾表现突出的原因当然还有很多,我们将会在下一部分详细介绍。

634空在1944年下旬尤其是台湾冲航空战中接连遭到了美军空袭而重创之后,伊势和日向已经失去了搭载舰载机的可能,所以其航空改造其实最终并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是削弱了其炮战能力。但无论如何,伊势级的改造对于她们仍然有着她们自己独特的意义,而这样的新奇设计和大胆尝试也并没有带来如此这般的恶果,在风雨飘摇的1944年,在大厦将倾的最后关头,伊势级姐妹的尝试本就只是蚍蜉撼树,何谈扭转战局?

但伊势日向她们最初的目的是要改造为航空战列舰,而到最后却没有以航空战列舰形态搭载过任何一架飞机在太平洋战场上作战,这实在是过于讽刺,但迫于日本的国力状况,这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因为上述的种种原因,伊势级两舰组成的第四航空战队虽然已经编入第一机动战队和第三舰队,但她们并没有能够参加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航空母舰对攻战,即马里亚纳海空战,但伊势级将会在接下来的最后时光里为衰落的联合舰队带来最后一丝曙光。

(四)落日余晖:联合舰队最后的荣光——莱特湾海战和北号作战中的第四航空战队
1944年(昭和19年)初,美军相继在新几内亚、中太平洋等多地连续突破日军防线,重要的马绍尔群岛、威克岛、吉尔伯特群岛以及南太平洋布干维尔岛和东新几内亚莱城、韦瓦克等地集结的海陆军被相继歼灭,日本海陆军节节败退,而1943年到1944年期间海军在历次大战中也同样已经损失惨重,新几内亚和莱城以及拉包尔等地的持续了近一年的大规模空战使得日本海航损失超过3500名航空员。

在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空战中,日军丢失了第一航空舰队和第一机动战队600多架飞机和大部分的新锐舰载机飞行员,而在9月中旬进行的台湾冲航空战中日军同样损失了525架飞机和大量历经了1943年残酷的南太平洋航空战的精锐飞行员,日本陆航最后的实力也全部损失。美军一路高歌猛进,攻克西新几内亚和帕劳群岛以及马里亚纳群岛,日本大本营最初制定的绝对国防圈已经被撕的七零八落。

而美军的下一个目标正是麦克阿瑟的伤心之地——菲律宾。关于莱特湾海战和菲律宾战役,本文概不赘述。这一期主要介绍的是第4航空战队在恩加诺角海战时的突出防空表现和第4航空战队夺取的日本海军最后一次所谓的战术胜利——北号作战。
我们跳过莱特湾海战的前奏,直接看向小泽治三郎指挥的机动部队本队——囮部队。

小泽治三郎的麾下第三舰队事实上已经没什么船了。三航战拥有四艘航空母舰即瑞鹤号、千岁号、千代田号和瑞凤号,由小泽治三郎中将亲率,参谋长为大林末雄少将。四航战拥有两艘战列舰即伊势号和日向号,由松田千秋少将指挥。第一驱逐联队拥有大淀号轻巡洋舰和四艘驱逐舰松号、杉号、槙号、桑号五舰,由江户兵太郎少将指挥。第二驱逐联队拥有四艘防空驱逐舰初月号、若月号、霜月号和秋月号,由天野重隆大佐指挥。此外还有直属舰队的多摩号轻巡洋舰和五十铃号防空巡洋舰,所有轻巡和驱逐归属多摩号舰长山本岩多大佐指挥组成外围部队(此处少将确实归属大佐管,因为外围部队是临时编组的)而三四航战则组成航空本队由小泽亲率。一共17艘战舰携带了108架舰载机,伊势日向和三艘轻巡均未携带飞机,瑞鹤55架,其余三艘轻型航母一共53架

小泽舰队是莱特湾海战中负责诱敌的航空舰队,丰田副武希望四艘舰载机所剩无几的航母能够被哈尔西发现并攻击,而当哈尔西对北方舰队猛烈攻击之时则趁机将中央舰队和南方舰队开过圣贝迪诺海峡和苏里高海峡。于是小泽舰队10月23日自广岛吴港出航经由丰后水道向南航行,至10月24日已经抵达了菲律宾北部的预定诱敌地点,但小泽却并没有等来他所期望的美军侦察机和铺天盖地的舰载机空袭。小泽舰队以四艘航母为赌注希望能够诱引出哈尔西中将的第三舰队主力,然而,由于巴拉望水道的魔鬼之夜和美军两艘潜艇的英勇事迹,日军希望隐藏的真正的由五艘高速战列舰组成的中央舰队被过早的发现了,这使得小泽的诱饵舰队迟迟无法获取美军的注意。

结果当天上午,除了后撤休整补给的TG38.4大队外,美军将几乎所有的航空兵力投入到了锡布延海和圣贝迪诺海峡发动对栗田健男第一游击部队的空袭,美军自然无暇顾及北方的潜在敌人。待到下午1530,栗田舰队终于支撑不住,丢下武藏向西北方向的民都洛岛转向暂时撤离后,美军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北方海域进行索敌。原本哈尔西就一直疑惑航母到底在哪里,他以为侦察机一定能够发现日军航母,但现在,命运再次和日美的两个第三舰队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24日下午1400左右,小泽接到了上午时分栗田舰队遭遇空袭和武藏沉没的电报,心急如焚的他一面不断用明码呼叫栗田健男,一面放飞了数架侦察机希望能够引诱美军前来侦查并发现自己及时诱敌,然而小泽舰队派出的侦察机飞到了美军头上后却发现这里同样有大批友机,这正是大西泷治郎指挥的海航部队的的攻击队,他们从菲律宾吕宋岛上各处机场和航空基地起飞杀向了第三舰队的TG38.1大队,由于此时的第三舰队尚在与中央舰队交战,故面对日军空袭时稍显吃力。当天的空袭中海军陆基航空兵收获颇丰,击沉了普林斯顿号轻型航母。

哈尔西接到普林斯顿和TG38.1报告后立即要求空袭吕宋岛以打击海军陆基航空兵,而没有人对于悻悻返航的海航舰载机部队有任何注意,直到当天下午1630之后,来自刚刚休整补给结束的TG38.4大队放飞的侦察机向北索敌才发现了小泽舰队的踪迹。这下对于哈尔西来讲,局势一切都“明朗”了,真正的“主力”小泽舰队已经展现在他的眼前。然而由于天色已经转暗,哈尔西决定连夜北上迎击北路舰队的航母和战列舰并做好明天早上放飞航空攻击队的准备。

而小泽并不清楚敌我态势,他仍然认为栗田健男正在遭遇苦战,但他很快接到了栗田健男转向撤离的电报,这令小泽更加着急,更高频地明码呼叫栗田健男,希望能够联系上栗田健男并使电报能够为美军所截获。然而这时,美军侦察机终于破天荒的飞到了小泽头上,小泽当即命令舰队提速,令伊势日向在前,航空本队和外围部队在后相距十余公里向南疾驰而去希望能够尽早与美军接触,小泽认为栗田健男还有没有可以不清楚,但诱敌任务必须要完成。
24日入夜后,伊势日向两舰持续抵近第三舰队前沿,两舰一度确认了美军舰队的炮口闪光。这时的哈尔西一共调走了马克·米切尔中将指挥的除刚刚在空袭中遭遇损失的TG38.1大队外的的TF38特混舰队所有10艘航母和威利斯·李少将指挥的TF34特混舰队所有的6艘快速战列舰以及大批屏卫舰向北疾驰,哈尔西亲自乘上新泽西号战列舰拉满航速狂飙,希望在明天拂晓时分能够接近到炮战距离与小泽交战,如不行则使用舰载机,无论如何要将小泽舰队的四艘航母全部击沉。

25日0000-0400左右,伊势和日向已经与美军抵近至炮战距离,松田千秋当即电告小泽治三郎美军已经上钩,而此前,24日2000丰田副武就发布了全军通告要求各队继续前进。栗田健男并没有撤退只是向西北转向暂避空袭待24日夜间至25日凌晨再转向趁美军无法空袭之时突破圣贝迪诺海峡。
小泽立即命令舰队回转向北撤离引诱哈尔西向北走得更远,用四艘航母之死为栗田健男的四艘战列舰和其他的巡洋舰驱逐舰创造突破圣贝迪诺海峡进入莱特湾登陆场的窗口期,至拂晓时分,小泽舰队已于0700全队会合完毕并组织好了对空战斗轮型阵,各舰舰上官兵吃好早饭做好对空战斗准备。而舰队各舰已经大致抵达了菲律宾最北端的恩加诺角以西的海面,在这里,在1944年10月25日这一天,日本联合舰队引以为傲的机动战队将会迎来他们最终的覆亡。

10月25日0700,由于一整夜的机动和追赶,美军部队已经失去了对日军舰队准确位置的掌控,但哈尔西顾不得那么多了,即便不知道小泽舰队在哪,他仍然命令早已准备好的200余架舰载机编队于0725立即升空整理好队形向北飞去,边搜索边前进。很快,上午0830左右美军集群就抵达了距小泽舰队不远处,旗舰瑞鹤的二一型电探立即显示出大量光点,小泽当即命令机动战队放飞了最后的30架直掩机升空迎敌,这30架飞机中只有两架被击伤成功迫降于海面而为驱逐舰所救起,其余飞机全部被击落,而空战对于这次海战的结局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仅仅15分钟之后0845,美军的第一波空袭开始,空袭的重点当然在于四艘航空母舰,直到经过一上午的三波大规模空袭之后,秋月战沉,瑞鹤中创,千岁战沉,千代田大破弃舰,瑞凤失去航行能力,其余舰或多或少有些破损。

接着,由于此时萨马岛海战的消息传来,哈尔西抽走了包括全部战列舰在内的部分舰队,不过参战的TF38.2、3、4的10艘航母并未被全部调走,剩余部队自下午1300开始一直到傍晚1740日落美军一共发动了两次空袭,最后的两艘航母瑞鹤和瑞凤双双战沉,这两舰自从1942年8月24日-25日的东所罗门海战中开始并肩作战,到今天最终一起沉没在了恩加诺角以西的菲律宾海的海底。瑞鹤与1430沉没而瑞凤沉没于1526,瑞鹤第四任也是最后一任舰长贝塚武男大佐(死后追授少将)和航海长随舰同沉。1500美军第四波空袭结束后,部分巡洋舰和驱逐舰编成了TG30.3分舰队向北清扫残余日舰,威奇塔号重巡洋舰于1730左右对已经弃舰的千岁号轻航母执行了炮击处分并将其击沉,至此,机动战队彻底覆灭。
然而,伊势和日向二舰在美军数百架次的空袭之下却没有受到一点损害。而即便是对于机动战队来讲堪称末日的10月25日的五波空袭,伊势日向二舰仅仅只在第四轮空袭中遭到了一枚美军航弹直击,两舰总计仅仅伤亡70余人,在五波空袭900多架次的地狱恩加诺角,伊势日向却几乎是全身而退,下面我们便来讨论一下伊势和日向在恩加诺角所完成的几乎是整个二战期间联合舰队的最佳防空战斗。

目前市面上包括我自己认为的伊势日向表现优异原因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日军自身原因
1.雷达在此次作战中的引入
2.伊势级的防空炮布置密集,火力密度相对较高
3.新型防空设备如120mm二十八联装防空喷进炮的引入
4.伊势日向后甲板空旷所加装的防空炮
5.松田千秋第四航空战队所研究出的非必要不机动转舵战术
6.松田千秋所决定采用的“弹幕防空法”
7.伊势日向二舰舰长的优秀操舵水平
8.舰队中人员对于防空作战的熟练度高
(2)美军方面原因
1.美军主攻是四艘航母而非伊势日向二舰
2.由于在前几轮空袭中耗尽了鱼雷导致对四航战空袭时没有进行雷击
3.经历数轮空袭后美军飞行员体力消耗严重
4.美军新锐年轻飞行员实力和经验不足
5.下午时哈尔西主力舰队已经南撤前往支援萨马岛海战,空袭力度相对薄弱,并且TF38.1本来就没参与作战
这些是我个人认为的原因,市面上也基本是这些观点,我本人没有时间查阅更多更详细的资料,所以没有提出比较多的个人见解。

事实上,雷达和防空火箭炮在此次作战中的引入其实对于结果影响不大,很显然,虽然日军确实使用雷达发现了美机,但防空准备其实早已完成,且雷达和战斗机指挥对于防空作战最重要的一点是为直掩机和CAP、ASP等机组预报敌机来袭方向和高度并为他们占据有利高度和有利位置的行动提供指引,然而在恩加诺角海战时,美军拥有绝对制空权,小泽舰队的30架直掩机只不过是杯水车薪,飞蛾扑火的悲壮之举罢了,何谈成体系的在雷达引导下的直掩机外围防空作战呢?并且日军虽然使用了二一型电探发现敌机,但是日军并没有防空炮的火控和射击指引雷达,防空火炮依旧是以人眼发现并追踪目标,所以对于小泽舰队来讲,有没有雷达已经差别不大了。

在发现敌机后,伊势级立即装填了防空喷进炮和主炮的炮弹,显然,伊势级的356mm火炮也是拥有三式对空白磷弹的,在美机群靠近之时,这两款武器的作用便是用弹幕驱散美机的攻击阵型,喷进炮全部安装在舰尾,其最大作用就是利用火箭炮发射时呼啸而过的声响和密集到出乎意料的弹幕来吓走试图攻击的美机,迫使其放弃攻击或是改变进攻方向,这使得伊势级在面对美军空袭时可以使用喷进炮所打出的弹幕“封闭”舰尾美机来袭方向,这使得美军被迫放弃惯用的舰尾滑翔投弹,转而自两舷俯冲投弹,然而这样的投弹方式很显然命中率大大降低,并且还有一个歪理论认为喷进炮封闭后方俯冲路线迫使美机从舰体两侧进攻,这从某种意义上增加了两舷来袭美机密度,变相是进攻位点窗口内的敌机更密集,使防空炮命中率提高。

而三式对空白磷弹则更加凶狠,其在空中会炸开一大片章鱼形状的炮幕,一旦有飞机接触到,当即会在白磷自燃的火焰中被点燃起火,美机不得不散开避让,从而使美机阵型被打乱,拖延和干扰敌机对本舰的攻击。在恩加诺角海战中喷进炮一共击落敌机1架(此数据也有待商榷),三式弹无法统计,美军当日总计损失舰载机事实上仅13架。尽管很多人因此般战绩而嘲讽日军这两款武器的防空效率低下,但事实上这两款武器设计初衷便不是用于击落敌机而是驱散并搅乱地方阵型,在没有vt引信以前这已经是非常有效的远程防空手段,当然日军防空问题相关我不在此赘述。

事实上,我个人认为伊势级在此次作战中表现突出的最重要原因在于舰队长官松田千秋的明智指挥和两舰舰长的高超操舵技术,松田千秋战后自己都回忆称伊势日向二舰的舰长其操舵水平“堪称联合舰队最厉害的”,而松田本人提出的两种战法更是关键。“弹幕防空法”一改往日联合舰队的“狙击枪”式防空,反而是用弹幕驱散敌机,这表明伊势日向在此战中的防空目的不再是击落多少敌机而是驱散敌机使自己免受其伤害,在没有直掩机的情况下,要想仅依靠防空炮击落敌机不太现实,所以防御性作战中不追求战果其实是正确的。如果说的好听一点,那就可以叫做松田颠覆了联合舰队一味注重进攻不看重防御的理念,事实上来讲,防空作战本来就该这么打。

很多人总喜欢以击落敌机数量作为防空作战是否成功的标准,但事实上我们应该衡量的标准是到底防护目标被保护得如何,这才是正确的看待了一场防空作战,就比如很多人常常诟病基座行动中的德意英三方空军无能才导致了一场无意义的防空消耗战,但是英军却最终将所有飞机和物资送达了马耳他,德意空军无能吗?当然不,如果无能德意空军怎能拥有四艘航母的英军舰队陷入绝境,而英国海军航空兵无能吗?那更不,否则怎样才能把勇敢号上的飞机放飞到马耳他,怎样才能让运输船和物资损失轻微地进入马耳他港。所以对伊势级在莱特湾的防空作战亦然,我们可以看到伊势级在整场海战中几乎毫发无损,这就是一场成功的防空作战。
除了弹幕防空法外,非必要不转舵也很重要,这样能使各舰防空火力发挥到极致,不到最后一刻不机动可以让舰上防空炮疲于转炮追踪目标而可以从容地使用弹幕应对敌机。在外加上伊势级本来防空炮数量就多,还临时加装了后甲板上布置的防空炮,能够发挥出比较有效的防空弹幕体系。
而美军方面就更好说了,对伊势级主要的空袭都是在航母战沉之后的事了,鱼雷耗光和飞行员疲劳其实挺正常了,更不要提美军新锐飞行员那低的离谱的雷击爆击命中率。(一上午100多条鱼雷就中了9条)并且经过了自开战以来两年多的磨炼之后,现在的联合舰队地勤人员以及各舰的防空炮班组经验确实丰富了许多,在面对空袭时防空力量有了极大改观。

莱特湾海战后,随着“神武”作战以云龙满载着樱花殉爆沉没而结束,多号作战和礼号作战等相继结束,莱特湾海战及其后续反应基本平复了下来,美军在菲律宾稳扎稳打步步紧逼,相继占领宿务岛,民都洛岛等锡布延海周边岛屿和菲律宾南部。而在印度洋战场,英军以斯里兰卡为基地组建皇家海军太平洋舰队,将光辉、可畏、胜利、不挠、独角兽等大量航母以及R级和英王乔治五世级等各型战列舰自海上战事已经基本结束的欧洲战场调往太平洋,并开始逐步向马来亚等地反攻,紧逼荷属东印度并对泗水等多地发动了空袭,对于日军来说,西南太平洋局势岌岌可危。

在民都洛岛战役基本结束之后,美军岸基航空兵以圣何塞等机场为基地自1944年12月以来空袭吕宋岛各地,重点空袭目标是马尼拉和菲律宾最大的航空基地——克拉克航空基地。TF38的舰载机自1945年1月3日起也对台湾再次进行空袭打消其驻军南下增援菲律宾的可能。1945年1月9日上午,美国陆军第6集团军4个步兵师于林加延湾登陆,吕宋岛战役正式打响。山下奉文大将率兵撤至吕宋岛北部马尼拉等地顽抗。伊势日向由于航速过低,故两舰并没有参加此前要求军舰灵活性的的礼号作战。而两舰在越南金兰湾结束莱特湾海战后的休整后,她们开始向菲律宾运送陆军人员和器材,任务完成后进入新加坡的实里达港驻泊,此时港内尚有高雄号重巡洋舰。两艘4万吨巨舰和1艘2万吨大舰高大的舰影(违章建筑)在这座并不大的军港中驻泊,依稀还有一点联合战舰全盛时期的荣光。不过,战局的发展却与这悠闲的时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军进兵吕宋岛之后,菲律宾事实上战局已定,马尼拉失陷只是时间问题,而美海军TF38已经封锁了中国南海和菲律宾海北部湾等用于连接日本本土和南洋资源地带的重要航路。故联合舰队下令以第4航空战队和结束了礼号作战的第二游击部队残舰组成一只运输舰队,运用主力战舰突破美军封锁,在菲律宾战事完全崩溃之前将南洋的重要战略物资运送回日本本土用于本土作战的准备。

伊势日向闲置的机库和航空甲板以及大淀号可以容纳6架水上侦察机的水上飞机机库以及第二水雷战队的3艘驱逐舰朝霜号,霞号,初霜号三舰的底舱全部用于运送本土稀缺的战略物资,此前我们已经有所提及,伊势级宽大的航空甲板和机库是运送人员物资的绝佳地点,于是在此作战前联合舰队对伊势级的机库进行了改造使其变成货舱而能够适应运输作战。由于军令部已经制定了用运输船搭载物资回国的南号作战,这个以主力战舰运送战略物资回国的作战就得到了“北”的代号。负责执行任务的运输部队代号完部队,以第四航空战队司令官松田千秋少将为指挥。物资运输统计如下:
伊势、日向装载航空汽油4994(5200)桶,航空燃料库内装载航空汽油100吨,舰用重油普通油桶326桶,橡胶1750吨,锡820吨(1750吨)、钨144吨、水银24吨。技术人员440人(551人)。其中括号外数据为日向,括号内数据则为伊势
大淀装载人员159,橡胶50吨、锡120吨、锌40吨,钨20吨、水银20吨,航空汽油86桶,航空燃料库内装载航空汽油70吨。
三艘驱逐舰合计装载橡胶、锡140吨。
事实上,这些物资也就是一艘普通运输舰的载货量,但对于联合舰队来说,南号作战的惨败让军令部意识到了慢速运输船突破封锁之困难,因此,虽然在物资载重方面不佳,但他们也许能够平安回到日本本土,这也是北号作战发起的原因之一。

1945年2月10日1700左右,满载物资的完部队驶离新加坡实里达,这支舰队上下堆满物资,航速缓慢,机动性则更是无法保证,但即便如此,也比极速连这个舰队满载航速都比不过的慢速运输舰队好多了。松田担心白天会遭到美军B-29或其他轰炸机的攻击,因此选择傍晚起航趁夜出发。而11日恰巧是日本的传统纪元节(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即位日,战后改为建国纪念日),舰队全体于清晨在舰首设台置酒,遥望本土方向三拜,祈祷神明保佑。然而好运却似乎并没有到来,1442,正当舰队于菲律宾以西海域北上,突然遭遇一艘正在上浮换气的英军潜艇。至此,舰队的行踪已经暴露,盟军的大规模截击即将到来。12日,海面刮起强劲的季风。日向号为了避免发生危险,将甲板和上层舱室装载的物资向下方转移,这使军舰重心降低,航速更加缓慢,机动性大大降低。两艘伊势级此时由于搭载了大量油罐,连主炮的回转都显得很困难。没有装甲防护的机库一旦被命中则会直接殉爆没有生还机会。1135,朝霜号发现一艘美军潜艇并进行攻击,午后1600,东方海平面上又出现一艘正在上浮换气的美军潜艇。50分钟后,伊势号又发现了升出水面的潜望镜,大淀号立即起飞1架零式水侦进行反潜哨戒巡逻并压制美军潜艇的行动。

此后,松田舰队的好运便源源不断的涌来,好似真的是神武天皇庇佑了这支舰队一般。由于舰队有零式水侦进行空中警戒,在附近集结的美军潜艇虽然已经发现目标却无法进入合适攻击阵位。松田下令舰队对潜艇警戒,密切观察海面,并做Z字机动。13日凌晨0018,日向号电探在左前方捕捉到水上目标,舰队全体立即一齐向右转舵规避。2小时后,霞号又发现水上目标,全队再度紧急机动回避。由于待机的美军潜艇燃料不足,经过一夜跟踪始终无法进行攻击,只得放弃追击后撤补给。舰队有惊无险地平安通过潜艇封锁线。

0717,天空刚转晴,日向号的雷达就在右侧100公里处发现空中目标。0830,嘹望哨确认目标是1架B-24。显然,这只是一架侦察机,很快美军空袭机群接踵而至。此时天气已经变阴,空中布满雨云。1030,在东南偏东方向探知美机大编队,舰队提高航速,伊势日向的356mm主炮迅速装填了三式对空白磷弹,准备对空战斗。不过舰队的好运到来了——来袭的美机是以小编队组合出现,正当他们要发起进攻时,舰队却驶入了云雨区再次规避了空袭。舰队在云层的遮掩下进行蛇形机动持续了30分钟,而云层上方的40架B-24或B-25和48架P-51则努力寻找攻击机会,试图突入云雨区,但最终失去耐心的美机向东折返,松田立即下令停止蛇形机动,以20节航速恢复北上。午后,电探再度发现敌机编队,但不过是虚惊一场。1330,伊势号发现雷迹,于右舷130度方向2500码外有6枚鱼雷接近中。伊势舰长中濑大佐立即操舵规避来袭鱼雷。伊势号全速左满舵,6枚来袭鱼雷有3枚失去目标自舰首前方通过,2枚自右舷擦过,最后1枚向舰尾冲来但被放平射击的高射炮的击毁爆炸,于是,伊势号规避了全部来袭鱼雷,舰队继续回转方向北上。

2月14日,大淀号再度发现雷迹,全队紧急机动回避。1200瞭望哨又发现来袭的美机群,不过因为天气恶劣,美军再度折返。15日,舰队通过香港海面,随后贴近海岸隐蔽航行。期间舰队两次发现大队舰艇,伊势号上一片骚动,不过后来证实只是帆船队。1900,舰队进入马祖泊地并接受补给,16日0000,舰队全体在深夜再度起航。12时,嘹望哨发现1架巡逻的B-24,不过并无后续空袭。2100,舰队在舟山岛泊地北方下锚修整。17日0700,经济州岛以西北上。18日。舰队以20节航速通过长竹水道,入夜后,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昌善岛东面近海停泊。2月19日早晨0700,再度起锚进发,以18节的速度经对马海峡以北返回本土,1730,舰队抵达六连岛下锚,2200再度出发完成最后航行。通过关门海峡后于20日1030抵达吴港,历时11天,总航程3350公里的北号作战终于胜利结束了。

而完部队拼死拼活带回来的那批物资则变成了以大和号战列舰为旗舰的那支特攻舰队的燃油,伊势和日向带回来的重油和伊势日向二舰燃油库中的残余燃料被全部抽干注入到大和以及第二水雷战队各舰的油库中,他们会在1945年4月的菊水特攻中将联合舰队的荣光最后一次洒满冲绳的洋面然后沉浸在第58特混舰队的舰载机、航弹与鱼雷海之中发出最后的怒吼。
伊势级两舰被退拽到了广岛吴港参与防空作战,舰上高炮拆走不少,两舰系泊在岸边变成了浮动防空炮台,接下来,我们便要进入伊势级故事的最终章,伊势的传奇也将在那里结束,并执行联合舰队的最后一次主炮开火。
伊势与日向,最终落幕。
(五)最终落幕:吴港空袭与最终拆解——伊势级的最终归宿与转世重生
关于吴港空袭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偷懒),我在这里放一些照片,本文的主要内容就结束了。
伊势级传奇而又平庸的一生从她们出生之际便已决定,出生即落后的第一代超无畏舰,航速慢而吨位大的无奈,中途岛海战的命运转折,战争末期的回光返照,伊势级的一生与间战到战败的日本联合舰队一生27年差不多长,她们见证了联合舰队的兴起,鼎盛,衰竭最后覆亡,而她们自己也在这洪流之中被裹挟着走上了未知的道路。时间会为我们沉淀一切,当70多年后的我们回首这段往事也不禁唏嘘,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我想以明代大才子杨慎的一阙《点绛唇》来结束这篇文章:
暮鼓晨钟,春花秋月何时了
七颠八倒,往事知多少
昨日今朝,镜里容颜老
千年调,一场谈笑,几个人知道










全文完
2022/08/12 00:53于重庆巴蜀中学
ps:公众号“燃烧的岛群”中相同投稿也是我自己进行的投稿,并无任何侵权或抄袭问题,请勿随意举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