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实体唱片和数字唱片的销量问题

实体唱片和数字唱片在统计时有所不同。
正常情况下(不考虑违规和作弊),每个人对任意作品最多只能购买一份数字唱片。而对实体唱片却无此限制,理论上可以购买无数份。因此在统计上,实体唱片统计的是销量没错,但数字唱片的销量也可以看做购买人数。
为什么实体唱片和数字唱片的待遇如此不同,或者说,为什么要对数字唱片的购买加以限制呢?
或许因为技术问题,实体唱片不容易做到限制购买。但根本原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因为他们的商品属性完全不同。
数字唱片售卖的是音频文件,而音频文件自带无限拷贝属性。只要得到一份文件,就可以0成本复制无数份(不考虑电费和内存),在所有需要用到的地方可以同时使用。
而实体唱片售卖的是其载体本身。一张CD或是磁带,要么在车里播放,要么在家里播放,不可能同时在多个地方使用。如果要复制,就必须要再次购买载体。
所以,数字唱片理论上每个人只需要购买一份(不小心损坏之类的情况属于售后问题),而实体唱片则根据不同实际情况有不同需求。

在衡量音乐作品的流行程度时,销量曾经是第一标准。而销量这个指标有个优点,它天生就兼顾了覆盖范围和喜好程度。
什么意思呢?覆盖范围是指传播的人数,比如有100个人知道这首歌,那么就覆盖了100个人。但每个人对这首歌的喜好程度不同,知道的人当中,有的仅是知道,有的是喜欢,有的甚至是厌恶。喜好程度不是毫无用处的,假设有两首歌同样覆盖了100个人,但一首歌是被这100个人讨厌,另一首歌是被这100个人喜爱。那么理论上后者比前者更流行。销量是覆盖范围和喜好程度的综合表现。
衡量喜好程度很不容易,就算让每个人自己对听过的歌打分也不见得就能如实反馈情况。但是销量却可以做到,因为消费者购买实体唱片时会自带喜好分级。购买第一份时,大多数是为了满足基本的试听需求。但若对某一作品格外喜爱,则会希望这首作品融入自己的生活,在各个地方都能听到。家里要听,车里要听,办公室里也要听。就产生了超出一份的需求。这种购买需求的不同恰好反应了喜好程度。
现在的问题在于,曾经的实体唱片是听录音室音乐的几乎唯一途径,所有想要听音乐的人都需要实体唱片。所以实体唱片销量的覆盖范围就可以代表整个市场的情况。但如今,不论实体唱片还是数字唱片,都已经不是听录音室音乐的首要途径,也不是最佳途径,甚至不是主要途径。在线流媒体点播取代了它们。实体唱片和数字唱片的受众群体变小,小到它们的销量越来越不能体现覆盖范围了。覆盖范围和喜好程度的比例失调了,代表的更多是喜好程度。现在的实体唱片几乎只剩下收藏功能,而数字唱片几乎只剩下工具功能(如闹铃、剪视频等),除此之外它们都沦为了粉丝对歌手表达喜爱的途径。
在线音乐流媒体点播的形式,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预示了实体唱片和数字唱片的末路。因为它同样兼顾了覆盖范围和喜好程度,而且更加直接。每个人听的次数即喜好程度,听过的人数同样通过播放次数体现。
最后是我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实体唱片和数字唱片的销量还是有其价值的。粉丝对歌手表达喜爱对歌曲也会爱屋及乌,这一部分销量也算是变相的反应了对歌曲的喜好程度。一首歌曲的流行程度只看主动点播过于狭义,歌曲的所有用途都是它流行程度的组成部分。包括实体唱片的收藏用途,包括数字唱片的闹铃和视频剪辑等用途,也包括电台的播放。但是如何协调各方权重,就需要权威机构去衡量了。(国内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榜单足够权威)(国外可能也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