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九日读《美学散步》7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笔记: 1.现代德国哲学家在《西方之衰落》里曾经阐明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他的基本象征物,具体地表象它的基本精神。 在埃及是“路”,在希腊是“立体”,在近代欧洲文化是“无尽的空间”。这三种基本象征都是取之于空间境界,而他们最具体的表现是在艺术里面。埃及金字塔里的甬道,希腊的雕像,近代欧洲的最大油画家伦勃朗的风景,是我们领域这三种文化的最深的灵魂之媒介。 2.中国十八世纪雍正、乾隆时,名画家邹一桂对于西洋透视画法表示惊异而持不同情的态度,他说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3.中国画家采取“以小观大”的看法,从全面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中国画法六法上所说“经营位置”,不是依据透视原理,而且“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全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 4.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 5.宋画家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云: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所构的空间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趋向着音乐境界,渗透了时间节奏。它的构成不依据算学,而依据动力学。 6.空间的体验有如鸟之拍翅,鱼之泳水,在一开一阖的节奏中完成。 7.虚(空间)同实(实物)联成一片波流,去决流之推波。明同暗也联成一片波动,如行云之推月。这确是中国山水画上空间境界的表现法。 8.西洋人曾说中国画是反透视的。他不知我们是从远向近看,从高向下看,所以“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另是一套构图。我们从既高且远的心灵的眼睛“以大观小”,俯仰宇宙。 9.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 10.中国人对这无尽空间的态度却是如古诗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人生在世,如泛扁舟,俯仰天地,容与中流,灵屿瑶岛,极目悠悠。 11.老子说: “道即是无”、“大象无形”、“五色令人目盲”。 12.中国画家的“艺术意志”舍形而悦影,走上水墨的道路,这说明中国人的宇宙观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虚灵的,是出没太虚自成文理的节奏与和谐。画家依据这意识构造他的空间境界,所以和西洋传统的依据科学精神的空间表现自然不同。 13.“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王维诗句)神游太虚,超鸿濛,以观万物之浩浩流衍,也就是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 14.这是我们先民的创造气象!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我们山川大地不仍是一片音乐的和谐吗?我们的胸襟不应当仍是古画家所说的“海阔从鱼跃,天高任鸟飞”吗?我们不能以大地为素纸,以学艺为鸿钧,以良知为主宰,创造我们的新生活新世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