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特集】KOKIA「白いノートブック」乐曲制作幕后!

2023-07-08 20:38 作者:KOKIA吧  | 我要投稿

2023年6月28日发行的KOKIA最新曲「白いノートブック」。


「白いノートブック(白色笔记本)」是Audio Renaissance的管理员·逆木先生从企划阶段到制作全程参与诞生的一首作品。


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将从「KOKIA的歌迷爱好者(纯粹的音乐FAN)」以及「音频发烧友」两方的视角来为大家介绍「白いノートブック」这首歌曲是如何创作完成的。

————————————————————


【制作初衷】


我在发布视频的同时开始使用被称为“空气录音”的方法是在大约3年半前。


空气录音当然需要声源。在开始这个的时候,总之抱着“绝对不会侵犯权利”的意识,以JASRAC的HP为首确认各种各样的信息,努力把握乐曲的动画利用的权利关系。


【但是,为了公开收录空气录音的视频,使用音源的权利关系是问题。具体来说,音源的“著作权”和“著作权邻接权(原盘权)”这两方面都需要解决。


作为一个例子,在使用JASRAC管理的乐曲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的情况下,关于“著作权”,JASRAC和YouTube(Google)签订了全面的使用许可合同,使用者可以单独使用。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但是,由于JASRAC不管理“原声权”,原则上使用者需要从个别的原声权拥有者(主要是唱片公司)取得许可。


https://audio-renaissance.com/news/kokia-shiroinotebook】


重新理解这一理所当然的原则的同时,在各种调查的过程中知道了Artlist这一服务,决定暂时使用它的音源。在音频的语境下,特别是作为试听曲使用,对乐曲的音质要素要求不少。在这一点上,Artlist可以利用“无损”的音源,满足了我最先要求的条件。


之后以Artlist的音源为中心,还使用了其他获得艺术家个人许可的音源进行空气录音。另一方面,在持续空气录音的过程中,“自己完美地把握作为参考音源的音质性的要素”,并且“自己以外的音频爱好者也没有权利关系的担心地使用”,那样的音源存在的必要性也慢慢地明白了。慢慢地有了感觉。


即使我一个人有空气录音的音源,对“空气录音文化”的整体影响也微乎其微。越是对音乐抱有最大的敬意,认真尊重音乐权利的人,越会在使用音乐的时候绞尽脑汁,为了在这种情况下打开风洞,音质的要素是理所当然的,在权利关系得到明确解决的同时,在使用的时候尽可能地采取措施。省略后续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


既然没有这样的音源,那就重新制作吧,产生这样的想法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要做就认真做。


长时间的讨论和“原本这种概念的乐曲制作是可能的吗?”在经历了这样的担忧和曲折之后,在2022年末左右我下定了决心。“作为粉丝,我想试着和我最敬爱的歌手KOKIA谈谈”。


说实话,怀着“不被接受才是常态”的同时也有一种诚惶诚恐的自觉。虽然期待着对方的回应,但终究只是淡淡的期待。


没想到KOKIA这边回来邮件“因为是非常有趣的企划,所以积极地讨论吧”。


就这样,对我来说梦幻般的时间拉开了帷幕。


————————————————————


【乐曲概念】


·「歌」

我认为被很多人接受和喜欢的乐曲还得是“歌(人声演唱的曲目)”。


·在说音频之前,它更应该是一首能纯粹享受的乐曲。

在说「声音好好听」之前,我更希望大家能体会到「这首曲子很好听」这样的感想。


·作为音频的试听音源最基本的音质/曲调需要保证

“声音的好”和“曲子的好”是不能划等号的。既然是作为音频的试听音源使用,那必须从收录到后续的混音、母带音质上严格要求保证高品质、高水平。

另外,为了确保声音传达出来的好坏,以现场录音和原声乐器为主体的构成肯定是最优选。


·录音和制作同时进行

hi-res不一定就能保证高音质,但从近年来的音频潮流来看,hi-res的录音和制作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另外,在后述的高分段音源的发行上也是必要的。配置方面并没有特别的指定,但是Amazon Music和Apple Music上可配信上限是192khz/24bit,所以我觉得应该配合这个规格比较好。


以上,是我最初向KOKIA发送企划书的时候设定的乐曲的概念。前面两点是基于“纯粹的音乐爱好者”的视角,后面两点是基于“音频爱好者”的视角提出的请求。作为参考乐曲从KOKIA的曲子中挑选了几首参考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孤独な生きもの(孤独的生物)」),另外还有Corrinne May的「Angel in Disguise」和Radka Toneff的「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之后,在讨论曲子的氛围时,还提出了「雪国的早晨」这一关键词。


————————————————————


【版权所属】


“在收录了空气录音的视频中可以使用”的事从最初这边提到的概念中就包含了。


但关于具体的权利的所属和实际乐曲的处理等,因为我自己对整个音乐界不太了解,所以在推进的过程中给多方面添了很多麻烦。不过,幸运的是“用于空气录音,广泛地使用。”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得到了理解。所以最终,乐曲的著作权归艺人KOKIA所有,原盘权归逆木所有,双方达成协议后,同意“在收录空气录音的动画中使用”。


举个例子,想要在YouTube上上传使用市售音源的空气录音的时候,因为YouTube和JASRAC签订了包括合同,如果是JASRAC管理的乐曲的话,只要通过著作权(原盘权)同意(当然为此需要得到唱片公司等个别许可)就可以不再经过与歌手的交流直接使用音源。


另外,完成的乐曲因为不是作为Audio Renaissance的主题曲,而是作为KOKIA的新曲由Victor Entertainment这边发行。


————————————————————


【实际制作】


和KOKIA共享概念,参与乐曲制作到最终「白いノートブック(白色笔记本)」完成的整个过程,作为爱好者来说能得到这样的机会真的是万分荣幸。


而从音频的角度来看,因为“想要了解、掌握乐曲制作的全部制作工序”,所以从一开始也传达了可能的话希望可以和工程师一起参加歌曲全程的录音、混音、希望主控现场同席倾听工程师这边发表的评价、建议等的想法。


这样一来“这首曲子是怎么来的?”这样的技术部分作为企划者可以负起责任,“hi-res音源真的是hi-res制作吗?”这一音频爱好者的疑问也得到了答复。从一开始就打算以纪录片的形式公开乐曲制作的全部过程。


「白いノートブック(白色笔记本)」的制作以“注重音质”为前提,加上KOKIA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录音混音母带的全部工序都在Victor工作室进行。录音和混音以192khz/32bit的格式进行,最终主音还是决定以192khz/24bit的格式制作。


以前,Nicogi的「イキルチカラ(生存的力量)」的录音现场我也曾同席,但摄影棚的制作现场参与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我确信,这将成为我今后在音响领域继续活动的巨大精神食粮。


————————————————————


【录音开始】


2023年3月30日,在Victor工作室的「Studio 302」录制了「白いノートブック(白色笔记本)」。


一开始是同步录音,所有人都听,然后全员一起回听,在此基础上再同步录音……如此反复,之后各部分的录音也不断重复进行着这样的步骤。

这种时候无法表现出录音现场的微妙之处,自己的音乐素养之差连我自己都感到悲哀。在试听阶段反复听了一遍又一遍的「白いノートブック(白色笔记本)」。从各个部分乐器的现场生演奏,再逐渐叠加再一起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变成“歌”的模样,现场听得我身体整个颤抖不已。


作为热衷且专注于音响这一爱好的人,对于“听”音乐这件事,我自觉比别人更在意、更执着也更投入热情。虽然很重视这点但通过这次的经验,我又再次强烈地感受到从前就抱有的那种感情:只从音频的角度单方面地谈论音乐是怎样的是不够的!


另外,虽然监听室里安装了GENELEC的大屏幕,但当天并没有使用,基本上都是使用GENELEC的「8341a」。因为音量相当大,包括低频在内足以完美捕捉到如流血一般生动的演奏。

尽管中途一度暂停中止,但录音还是一直持续到深夜。这天的微妙之处终究不是我能写完的东西,不过,对我来说成为了出奇珍贵的体验的同时,只有对最终的音源的完成抱有无限确信的事能清楚地表达。


————————————————————


【混音工作】


2023年4月17日,在Victor工作室的「Studio 302」进行了「白いノートブック(白色笔记本)」的混音工作。

混音用的监听器也是GENELEC 8341a为主。

当天,工程师林氏在确认事先完成的混音时,也会陪同出席。

混音确认的情况


“因为是作为音响的试听音源使用的曲子”,所以我只提出了一个需求——“希望混音后成为一首能明快地感受到立体声意义,想要马上带回家用自己的系统来听的作品”。


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录音当天所感受到的“活着的音乐(诞生瞬间)”这一感觉的同时,通过混音巧妙地营造出主唱和各乐器在舞台上演奏声音的形象。作为音乐爱好者和音频爱好者的同时,更是作为KOKIA的爱好者打心底觉得成果相当满意。

混音现场还有学生时代憧憬的Grace Design耳机放大器。


混音的确认以“某种程度上一般的再生环境”为设想,也在Victor的WOODCONE(木质振盆)上进行了试听。

来自录音与混合工程师林宪一的对谈


——请谈谈「白いノートブック(白色笔记本)」的录制方向、意图、目标。

在以小编制乐器为中心的包围中,KOKIA的歌声舒展地回响着…以那样的音像为印象,为KOKIA小姐及音乐家们能够心情舒畅地演奏这一环境而工作。


——这次的企划是“拘泥于音质”的事,制作也是从一开始就以hi-res为前提进行的,不过,在进行实际的录音和混音上,有特别注意的点等吗?

虽然不知道hi-res是否等于高音质,但是在Digital录音中,如果想要记录更多音源所拥有的信息,提高采样频率、增加比特数是手段之一。这次是用192khz/32bit float的格式录音,在进行Mix。


——请告诉我录音时的规格。

192khz/32bit float。


——请告诉我录音时使用的器材。

见图。

——请告诉我为什么使用GENELEC的8341a作为监听扬声器。

带宽平衡,相位,输入输出功率etc…我认为无论哪一个都是有着相当高水平的扬声器。

声音的上升追随快速声源的速度感,对于作为录音工程师的我来说,已经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是其他的扬声器,多少会给人留下不够的印象。

另外,因为好的尺寸能带入各种各样的现场,多亏音响补正软件GLM尽可能抑制了房间·声学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优点。

再者,我自己从开始做工程师的时候开始,就是听着GENELEC长大的,所以在我的心目中,GENELEC是最容易理解的扬声器。


——请谈谈混音的方向性、意图、目标。

如果能将录音时,表演者的诸位编织的音乐,那个时候在录音棚全员听着的那个音像原封不动地传达给听众的诸位…以这样的地方为目标进行了Mix。


——请告诉我混音时的规格。


使用Pro Tools(2023.03)HDX2的系统,全部在Pro Tools内Mix了。


——请告诉我混音时使用的器材。


监听器扬声器genelec 1035(large)

近场GENELEC 8341a

JVC EX-HR 10000(迷你组合)

Pro Tools内支持192khz的各种插件(AVID、waves、FabFilter、Plugin Alliance、Softube etc…)


——如果有面向听众推荐的话,请一定要告诉我。

如果能一边感受全体成员同时演奏的跃动感、紧张感、呼吸等,一边享受这美妙的乐曲就太好了。

————————————————————


【母带处理】


混音的第二天,2023年4月18日在Victor工作室「FLAIR」进行了母带处理。

母带与混音的形式相同,工程师川崎先生在确认事先完成的成品时也在场。

我个人对母带处理有着相当的紧张感。老实说,因为昨天听到的很棒的混音,不就是变成了瞄准所谓“市场需求”的吗……因为有这样的担忧。


这样写的话,对从事音乐制作的各位可能会觉得很失礼,但如果是音频爱好者的话,应该能理解我的意思。


但幸运的是,这种担忧最终成为了杞人忧天。

根据川崎先生的说法,因为在混音阶段就完成度很高,所以不需要太大的修正就完成了。即便如此,母带前后给人的印象也大不相同,最突出的是KOKIA的主唱更有实体感。动态范围也保持得很好。


“如果艺术家和工程师都同意的话,我没有什么可说的”说完,192khz/24bit的主文件被写了出来,「白いノートブック(白色笔记本)」的制作完成了!


来自母带处理工程师川崎洋先生


——请谈谈「白いノートブック(白色笔记本)」的制作方向、意图、目标。

为了能传达KOKIA的帅气来(笑)!


——这次的企划有“作为音频的试听音源使用”“拘泥于音质”这样的主题,制作也从一开始就以hi-res为前提。这样的企划意图,对实际的母带进行产生了影响吗?


这次的企划因为“作为音频的试听音源使用”所以十分在意音质,制作也从一开始就以hi-res为前提进行。请问对实际的母带处理上产生了影响吗?

没有什么影响。

只是因为没有outboard的效果器,所以不能用平常的方法。


——这次最终的master的规格是192khz/24bit,用这样高的规格制作音源的时候,音质上有什么样的优点呢?

成为更接近自然界状况的容器(格式)。

但是,我想用好的录音,好的混音,好的母带最大限度的去展现音乐诞生瞬间的“真实”。


——请告诉我母带使用的器材。

Sontec MES-432B(模拟EQ)


——请告诉我为什么使用GENELEC的扬声器作为监听扬声器。

20多年前工作室改装时,所有音响、音频设备都是最好的。

现在也一边维护一边持续发出最高的音质。


——如果有面向听众的消息的话,请一定要告诉我。

大家应该能听到KOKIA声音最细微的部分,连同乐器演奏的动作都能“鲜活”的传达出来。

————————————————————


【来自KOKIA的新曲介绍】


您好,这里是KOKIA。在我创作的歌曲中久违的又做出了这么一首,相当难得、清新的作品来。


起初接受到作曲委托的时候,收到了“雪国的早晨”这样的关键词。


在听到的一刹那,脑海中不自觉浮现出“晴空万里的空气、蓝天、沁透头顶的冷空气所带来的活力”这样的声音与景色。


那时正好是乐曲创作的时期,也恰逢展望这个春天即将迎来出道25周年这一节点,回顾迄今历程,思考今后未来发展的时期。所以写下了这首“对自己一路走来的辛苦,充满了鼓励与声援般气氛的歌”。


就这样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在白色笔记本上几经涂改,写下自己想要做到,以及已经实现了的人生大事。怀着这样的想法最终完成了歌曲的创作。


考虑到这次是为了高音质录音项目与销售的企划邀请。我想如果能成为一首能欣赏到声音范围和声色差异的曲子就好了,脑海中自然浮现出的是过去曾多次在一起合作共事的浦清英先生的编曲。 


浦先生的编曲一直以来有着细腻的感觉,“明明很有气势,但绝对不会过分抢眼。 ”这样的印象不知能否借助他来为我传达?


有了这样的支持,也为我的歌留下了很好的感觉。这样的声音制作真的很重要,这次我想创作一首能让人感受到其“强大”与“纤细、细腻(清晰)”的乐曲。


也希望透过这首歌曲告诉大家,在每个人都有的“白色笔记本”上,只有自己才能设计出独属于你的人生。

————————————————————


【歌曲制作】


「白いノートブック(白色笔记本)」


·作词·作曲:KOKIA

·编曲 & 键盘:浦清英(Kiyohide Ura)

·打击:高桥结子(Yuko)

·吉他:小金坂荣造(Eizo Koganezaka)

·贝斯:佐藤恭彦(Yasuhiko Hachi Sato)

·弦:室屋光一郎弦(Muroya Koichiro Strings)

·大提琴:水野由纪(Yuki Mizuno)


·录音与混音:林宪一

·母带:川崎洋


————————————————————


【从音频的角度】


尽管这次参与到歌曲的录制以及混音、母带的工作中,也提出了个人的想法、建议。但始终是在最大限度尊重艺术家和工程师两方的基础上提出的。特别是与工程师林先生和川崎先生两位横跨音频界和音乐制作现场的对话,给了我极为宝贵的经验。


最终,包括KOKIA在内的制作方也感受到了“原来逆木说的音频就是这样啊”的感觉。

这样完成的「白いノートブック(白色笔记本)」从结果来看,从音频的角度来看,我想都算得上是非常有趣的音源。


我本想当场就「白いノートブック(白色笔记本)」的音频发表自己的分析和解释,但转念一想,既然有艺术家和工程师本人的评论,事到如今我也没必要再补充什么了。


总之,只要听了,就会觉得“原来如此”。「白いノートブック(白色笔记本)」没有因为不希望的理由而遭到横加干涉,真正完成了艺术家和工程师想要的声音本身,这是录音、混音、母带所有现场同席参与了的我可以向大家保证的。


————————————————————


【最后的最后】


虽然我是企划者,音响的业界暂且不说,在音乐业界我完全是个门外汉,我常为自己的定位而苦恼,到底应该介入到什么程度,还是不应该介入到什么程度。


如果做了超出或者出格的事导致企划整个失败的话,打击是无法估量的。但是,特别是从音频的角度来看,有很多部分又必须严格对待。即使内心如履薄冰但我始终想踩下去。实际上,由于我自身的认识不足,给相关人员带来麻烦的事情也不止一次、两次。


尽管如此,从根本上来说,我还是对艺术家和相关人员怀有深深的敬意,从结果上看,这也促成了企划的成功。


18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KOKIA的歌曲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果我对我说“将来会和KOKIA一起创作歌曲。”你会相信吗?


对我来说,在漫长的旅途中诞生的「白いノートブック(白色笔记本)」,暂且不提音频性的问题,只希望KOKIA歌迷和普通音乐爱好者能够纯粹地享受它。在此基础上,希望从音频的意义上传达音源的优点,也希望以“可用于空气录音”的形式,对音频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如果通过「白いノートブック(白色笔记本)」,KOKIA的歌迷和音乐迷们“想用更好的声音听自己喜欢的音乐”那该有多高兴。


在开始发布视频的同时,我也开始自称“音频视觉演示者”,「白いノートブック(白色笔记本)」是我送给音频世界的一份名副其实的礼物。虽然这么说有些夸张,也有些不好意思,但这是我的真心话。


「白いノートブック(白色笔记本)」实现了我的一个梦想。而且,那也是梦的途中。


(完)


翻译:森清流

时间:2023年7月8日

【特集】KOKIA「白いノートブック」乐曲制作幕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