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总趋势下降,房市热度为何不降?开发商大拆大建,未来卖谁
去医院产科扫楼推销婴童摄影的朋友,吐槽说新生儿一年比一年少,生意越来越难做。
这并不是一种错觉,《中国统计年鉴2021》的官方资料显示,去年我国人口出生率跌破1%,创43年来历史新低。
既然人口总趋势在下降,那是不是不需要太多房子了?可城市依旧拥挤,施工工地层出不穷,开发商大拆大建整这么多房子,未来要卖给谁呢?
1 人口断崖式下降的深层原因
关于人口问题,数据最有说服力。以2020年为例,这一年出生人口总数仅有1200万人,其中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只有1003.5万,出生率为0.852%,首次低于1%,我国同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145%。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人口总数依旧保持骄人的14多亿,但这是相对于他国而言,对比本国人口基数来说,从2010到2020,整整十年只多了7206万,增长率相当低。
前一段时间,安徽连续四年人口负增长的话题引发众多关注,数据库显示,2017年起,安徽人口年增长率均为负数,平均为-14.3%,2020年达到-17.8%,且仍有下降趋势。
不仅是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众多省份,都呈现人口连续负增长。这种断崖式下降,令人心惊。
在人口负增长的热搜评论区,有一条扎眼的评论:“民不聊生”,似字面调侃又似语带双关。
现代人为什么不愿生孩子?主要是因为生活成本的提升,一对夫妇结合到孕育一个生命,这中间有无数隐形门槛,彩礼、婚宴、房车、教育、医疗……成本高压力大,所以生不起,不敢生。
一份工作,实习大学生两千块就能干,还干得认真干得好,这无形中就给资本方更多的选择与挑剔机会,你不干别人干,岗位不需要太多人,那必然有人失业。
内卷一旦形成,劳动力成本跟着下降,消费不振,失业率拖低社会平均工资。
社会平均工资覆盖偏低,是人口负增长最深层的原因。工作竞争与生存压力已经令人焦头烂额,以至于大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劳动力再生。
2 人口下降,房市热度为何不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5月,我国房屋新开工面积达到了74349万平方米,增长6.9%。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就是明证。
按理说,既然劳动力再生速度放缓,人口总趋势就会下降,那就不需要那么多房子了,开发商还热衷建房怎么解释呢?
首先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中国人对房子是有执念的。
所谓生活成本,具象地落到衣食住行方面,衣食、交通可以从简,但“住”却是个大问题,一处可供栖身的房子,是很多人毕生的追求。那么既然买方市场活跃,卖方市场必然有热度。
再看一下,人口增速下降,富余出来的房子在哪里?这里涉及到一个人口往哪流动的问题。
如果你去乡村走走就会发现,乡村地广人稀,大部分年轻人不会选择在村里居住,节衣缩食去城镇买房安家,而城镇的居民,又会尽己所能去市里买房。
这样一波一波,人口资源整体从下往上流动,直到聚集到核心一线城市。 道理也很简单,大城市就业机会多,平均收入高。
打个比方,同样是做保洁或月嫂,大城市和小乡镇能一样吗?工资翻两三倍都很正常,更不要说一些高精尖行业的人才了。
既然人口流向大城市,必然存在购房需求,所以一线城市的房产是永远不愁客源的,最多是价高价低的细微波动问题,人口出生量降低又怎样,大家都想去一线,这里的人只多不少,稀缺地段的好房子肯定是供不应求的。
二三线前景比较好的城市,房源也十分紧俏。同样以安徽为例,安徽连续四年人口负增长,但安徽市区的房价依然在上涨,尤其是省会合肥的房子,价格不断攀升。
热门的省府板块楼盘,一百套房源五六千人登记,优质房源抢都抢不到,中签率极低,摇号摇了个寂寞。
相反,没有经济增长价值、资源枯竭的地区,房子会大量富余,比如鹤岗,人口大量迁出,房价一跌再跌,几万元也无人问津。乡村更是如此,人口外流,造成大量空房旧房。
而大城市变得更加拥挤,刚需人群买房自住,一般不太可能抛售,有些人则是囤房投资,坐等升值赚钱。
央行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镇家庭住房拥有率高达96%以上,平均每个城市家庭拥有房产数量达到1.5套以上。
从这些因素看,人口总趋势下降,房产整体上确实呈过剩现状,我国楼市的库存量是非常大的。
城乡两极分化,好房不愁买主,但买房的门槛比较高的,它需要长期的巨额的现金流捆绑,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几十年的收入,大家更关心的是,未来的房价会怎样呢?
3 三条红线之下,房市何去何从
房地产三条红线政策的出台,对房市不亚于一场山崩海啸。红线一是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红线二是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红线三是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
触线三条,即为红色档,代表性的房企比如恒大、融创。触线两条为橙色,负债年增速不得超过5%;触线一条为黄色,负债年增速不得超过10%。只有三条线都不触碰的房企,才是绿色,但负债年增速也不允许超过15%。
显而易见,房企监管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三条红线约束之下,不少房地产公司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
而对潜在的购房者来说,这倒是一个好消息。这是因为,很多开发商拿地、买材料盖房的资金都是借来的,负债率甚至在百分之八九十,只有把手上的房子尽快售出,让资金回笼,才能降低负债率。
房价和地价之间有必然联系。如果房企资金充裕,会拼命抢地,造成土拍市场哄抬市价,相应的,二手房挂牌价也会跟着上升。
而如果房企资金不充裕呢,不免出现土拍市场流拍,一旦房价下跌幅度超过地价幅度,开发商的利润空间受限,就不愿拿地盖房。
所以,三条红线的出台,给精明的开发商出了个难题,他没办法再大规模囤地,也没办法把好楼盘捂在手里不卖了。
为了降负债,各大房企减少拿地、加速销售回款,地价稳定了,也给躁热的房市降了降温。
扰乱房市的另一波人,就是炒房客。他们囤积房子待价而沽,搞得刚需者买不起房,而多余的房子又白白闲置。这本身就是不正常不合理的现象,国家的政策信号,比如限制银行信贷、限制购房资格、楼市大力整改,对他们也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一旦开发商急着卖房子,炒房客手中的房源有了强有力的竞争,房子囤在手上也难以变现,失去投资价值,就不想再囤再炒,那么房价自然会变得平稳,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会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关于未来的房市,有这几点是明显的趋势。
其一,人口增长放缓,房子过剩是存在的,但过剩的是乡村或缺少发展前景的城镇,大城市的房子并不富余,至少还有十至二十年的活跃度。而这个不平衡的问题,将会随着人口流动率、以及国家的城市化进展慢慢改善。
其二,城市人口集中,房子越建越高,小区容积率大,我国人均住房面积比起欧美国家明显要少,居住环境也不尽人意。
随着经济发展,80、90这一代人手头宽裕些,会有一波置换改善需求,这种需求至少维系五到十年,那么开发商的新楼盘就会有销路。
其三,城市房市仍有活力,但不等于可以囤房炒房,从国家出台的三条红线等相关政策看,国家的监管力度加大,开发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动作会收敛,连锁效应之下,房价会渐趋平稳。
诗人杜甫的作品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未来房子卖给谁?要卖给真正需要它的人,因为房子这东西,本身就是给人住的,实用属性总要大于经济属性,缩减贫富差距,房住不炒,才能物尽其用。
作者:玲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