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康海燕:中医改变了我家庭的命运。近日,长篇报告文学《中医之道》问世,作者从普
作家康海燕:中医改变了我家庭的命运。近日,长篇报告文学《中医之道》问世,作者从普通人的视角探寻护佑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中医药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为什么要书写中医?长篇报告文学《中医之道》的创作故事要从康海燕儿时的经历开始说起。 “中医改变了我家庭的命运” 1992年,康海燕的父亲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送医住院大半年后生命垂危,“医院当时让回家准备后事。”父亲的突然病倒对于这个有5个孩子的农村家庭犹如晴天霹雳,“母亲心有不甘,她说一定要想尽办法救父亲,哪怕是个残疾人,他在家里坐着也是大家的主心骨。”也许是康海燕母亲的坚持得到了回报,多方打听后,一位自学中医的乡村教师给这个艰难困苦的家带来了希望,“还有希望活,但可能需要一两年才能恢复正常。” 半年后,康海燕的父亲被中医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我曾一度以为自己会成为流浪的孤儿,家里也已经做好了把几个孩子分给亲戚抚养的最坏打算。现在父亲早已恢复正常,亲手带大了5个孙辈。” 少时命运跌宕的经历在康海燕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那时起,我就有一个愿望,我受益于中医,一定要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感恩中医,我们都需要中医。”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刚刚完成《小康之路》创作的康海燕意识到,全民健康是比全面小康更宏伟的愿景,当健康成为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议题,寻找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此时,康海燕的心中再度响起一个强烈的声音,探寻中医,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答案。“中华民族的生存史,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战疫史。中医曾挽救了我的家庭,也在疫情之中救千万人于危难。世代生生不息,中医功在千秋。” 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康海燕踏上了寻访中医之道的旅途。 三年辛苦探寻中医之道 从新闻记者到报告文学作家,康海燕的写作一直以真实的案例和扎实丰满的素材为基础。面对中医药这一全新的领域,创作者首先要阅读海量的基础素材,快速高效掌握这一行业的大致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开启采访过程,实现同采访对象思想层面上的交流。 从2020年3月开始,康海燕访岭南、上高原、下西南、进企业、到医院,16个省市几十万公里的路程,她独自出行,既是司机又是联络员,既是摄影师又是记录者,采访400余人,形成记录笔记百万余字,拍摄数万张照片,“我只想了解最真实的中医。”她说。 通过访谈,康海燕发现,中医在祖国的版图上无所不在,在朴素的民间无处不在,在长久的历史中无时不在。“她是历史之花,民众之福。” 一路走来,许多次访谈联络遭遇阻碍,在高原访谈时遇到身体不适和意外。最危险的一次,她一人在火车站摔倒,鲜血直流,被火车站工作人员搀扶着送到候车室,工作人员问她,还要继续行程吗?康海燕思考片刻,已经联系好的行程不能耽误,还是得出发,她咬着牙忍着痛被工作人员扶到铺位上。 《中医之道》问世前,有6个月的时间康海燕几乎没有迈出家门一步,她几易其稿,不断修改删减,先后联络了6家出版社,最终得到了出版的机会。康海燕说,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令她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她突发面瘫,但也正是因为结缘中医,她的面瘫在针灸和中药治疗之后迅速好转。 “为什么要写,为谁而写,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就会无怨无悔。”康海燕说,在这种痛苦的求索中,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之道最宝贵的三个字:精、气、神。“中医的真谛就是医道天德。中医不是万能的,但她的确伟大。希望你健康快乐,理解生命之道,开始有质量的生活,是我这次创作的全部意义。” 中医精神也是时代风骨 回到在访谈中被质疑的问题,“有意义吗?有人看吗?”康海燕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肯定。一路走来,她被无数中医人的风骨而触动,被历代中医药人对中医药文化的虔诚热爱感召,“中医药是平民天使,是不忘初心的典型,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始终守护黎民百姓的健康。” 采访中,最让康海燕印象深刻的是曾获得“中国好人”称号的云南中医李伯藩。2006年退休至今,李伯藩在自家小院搭起简易诊室进行义诊,每天门庭若市,却不收费,只开方,不卖药。 “每天义诊上百人,十七年的时间,义诊了一百多万人,如果收费,这会是多么庞大的数字?”康海燕问李伯藩。李伯藩的回答很简单:“我就是喜欢把病人治好,别的没想太多。” 哪里有需要,中医药就在哪里。她一直是这样朴实低调地生长着,护佑着百姓健康。康海燕带着对中医药的拳拳之心完成了《中医之道》的创作发布,让更多的读者发现中医药原来一直就在身边,引发了中医药行业内外许多人的共鸣。 “这种精神和风骨一定要传播开来,让更多人看到。”在读完《中医之道》后,许多读者通过各种方式找到康海燕,目前她已累计帮助300余名读者。她说,创作的过程,就是与读者共同寻找中医之道的路。她对中医药的理解也如同书香一样播撒:中医是人类生命健康的实践之学;中医并不万能,但她的确伟大;坚定文化自信,客观评价中医;阴阳平衡,精神内守;健康之道就是维护精气神……在朴素的健康观传递中,引领大众理解生命健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