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海军大型战舰介绍——伊吹号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对美战争,旧日本帝国海军制定了《昭和16年度战时舰船建造计划》,由于该计划是作为出师准备计划要领中的急速实施计划,因此被略称为丸急计划。其中列入了两艘12200吨级新型重巡洋舰——300号舰和301号舰。

由于新的重巡洋舰建造工作十分紧急,因此舰政本部决定直接利用最上级三、四号舰——“铃谷”、“熊野”的方案进行建造。

1942年4月24日,300舰—伊吹号在吴海军工厂开工,而其后的301号舰也于6月1日在三菱长崎造船厂开工。但就在伊吹号开工之后的一个半月之内,连续爆发了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日本海军在两场海战中接连损失了5艘航空母舰(重创1艘,战沉4艘),精锐航空兵力折损大半。为了快速恢复实力,日本海军发动了航空母舰紧急增势计划,造舰资源开始向航母倾斜,两艘伊吹级的建造工作于6月30日停止,刚刚开工不到一个月的301号舰被迅速解体以便腾出船台建造天城号航空母舰,而伊吹号则比较幸运,日本海军允许将该舰舰体完工,其后再下水腾空船台。

1943年5月21日,伊吹号在开工13个月后下水,在进行了两个月左右的舾装后,工程在7月停止,其整个舰体也被拖到了吴港以外。在7月到8月间,军令部为该舰进行了数次会议,讨论将其改建为高速给油舰或者轻型航空母舰的可能性。原先由于伊吹号的舰体较小,计划中要搭载的新式舰载机很难在伊吹号上起飞,因此并不适合改造成航空母舰,不过由于后期经过讨论决定在伊吹号上首开先例安装弹射器,使这些新式飞机也可以从较小的飞行甲板上起飞。而同时军令部也由于航母的缺乏坚持要求舰政本部将伊吹号尽量改造成航母。最终在1943年8月25日,伊吹号被决定改造成轻型航空母舰。

由于担心改造后重心提高过多,两舷安装了新的防雷突出部。但即使如此,伊吹也还是只能在最上甲板以上安装一层机库,预计将携带15架“烈风”舰战和12架“流星”舰攻。

因军令部对最大航速的要求降低到了29节,原先的4座主机被拆除两座,使最大功率降低到了72000轴马力,而腾出来的空间则用于布置增加续航力的重油燃料库和航空燃料库,并在后者周围填充水泥以减少殉爆可能。由于之前的改造轻型航母设置在舰首最上甲板上的小型罗经舰桥并不实用,伊吹号也改用了正规航母所采用的右舷舰岛式舰桥,相对其余轻型航母大幅提高了航海和航空指挥能力。

但因原计划安装的弹射器研制进度十分缓慢,已经不可能在伊吹号完工前投入使用,因此只能加长飞行甲板长度。最终整个飞行甲板被设计为205米长、最大宽度为23米,在前部和后部各设置一座大型升降机,同时在飞行甲板两侧的平台上安装两座九八式双联装76毫米高炮和17座三联装九六式25毫米防空炮,后期还计划增加4座28联装喷进炮。除此以外,伊吹号还安装了反潜使用的三式水中探信仪和四式水中听音器,以及30枚深水炸弹和相应的投放轨道。

基本性能
舰员编制:1015人
标准排水量:12500吨
满载排水量:14800吨
舰艇尺寸:205m×21.2m×6.31m
装甲防护:主装甲带100毫米,甲板装甲25毫米
主机功率:72000马力
续航力:8000海里/18节
航速:29节

武备:
两座双联装九八式76毫米高射炮
(三年式7.62厘米高炮的后续型,发射速度26发/分、最大射程13600米和最大射高度9700米比起以往三年式7.62厘米高角炮较为优秀,但因后座力过大、弹著散布太差而生产少)
17座三联装九六式25毫米高射炮
4座28联装120毫米对空喷进炮
15架烈风式舰载战斗机
12架流星式舰载攻击机
4架彩云式舰载侦察机



在完成了设计方案后,在1943年12月21日至23日,迅鲸号潜水母舰将伊吹号的舰体从吴港拖到了佐世宝海军工厂以便得到空余的船渠进行改装,计划在1945年3月完工。但由于战时施工并不顺利,计划竣工日期被拖延到了8月份。

1945年3月16日,由于战局发展已经不允许日本继续建造大型舰艇,公事遂被取消,到此已经完成了整个工程的80%。其后即被拖离佐世宝海军工厂,日本投降后从1946年11月22日至1947年8月1日在佐世宝海军工厂七号船渠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