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重游记(3)
北碚的本源
“悠然见南山”这半句诗用来描述北碚实在是很贴切,因为走在北碚的街上目光总是能和远处的缙云山不期而遇(虽说缙云山是在北碚的西北边),而且心里并没有过多的不期而遇的惊讶,只有相看两不厌的欣喜。此外,看到缙云山云雾缭绕,我也想起了若干年前在山上吃过的竹筒糯米饭,现在想来依旧是回味无穷。哈!难道其实我并没有吃饱?

在由西部科学院旧址前往卢作孚纪念馆的路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北碚的嘉陵江。说来可笑,自诩不是北碚过客,北碚下半城和嘉陵江岸我却一次都没有来过。初显现的是嘉陵江小三峡的温塘峡口,论险要和壮美当然比不上长江三峡的夔门,可是比夔门看来更秀气。接着是一条延伸到江心的白石梁,因为是枯水季节,所以石梁还很宽阔,而江心处还有一神似龟鳖探头出水的孤石礁。石梁上净是些斜岩层,目测是一处背斜地貌的一部分。(文科生的自信?)

其实北碚本来指的就是这处背斜地貌,这条伸入江心的白石梁。它本名白鱼石或白碚,“碚”这个字古意为水从石头间蜿蜒流过,只是四川话里头读白为北,逐渐变为北碚。另有一说,指因为白碚在重庆以北所以改白为北,不过我想除了打麻将的时候,这一带的人对东南西北有那么了解嘛?石梁挺大,然而上面崎岖难行,就不下去近看了。

北碚的风貌
的确是认真地观摩了西部科学院旧址和卢作孚纪念馆,然而估计这个网站有一打以上的UP主介绍卢作孚经营实业和乡村建设的事迹比我讲的出色,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不过我想要说的是,那个年代乡村建设覆盖过的地方不少,然而不仅成功,而且其成果到今天也能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北碚大概也是仅有的几处地方之一吧。
北碚的下半城就是“你能品味的乡村建设成果”,尤其是街道布局,虽说建筑设施的“旧酒”早已被撇去,但街道布局这个“旧瓶”还在。街道都是四四方方呈直角交叉的,而且正因为街道圈出的街区小,才真可以被称为棋盘式的街道。以今天汽车文明的视角看,这些街道的确是窄了些,但想必当年这些四通八达的街道是断不至于水泄不通了。

据说北碚的街道布局模仿的是高度欧化的青岛。因而当后人决定推倒旧建筑,兴建起带有红砖骑楼,淡黄色外立面和小阳台的欧式楼房时,小巧的街道与这些楼房配合得天衣无缝,毫无违和感,就好像在规划建设这些街道的时候就已预料到了有一天会在街边建起“真正欧式”的楼房。

不过街道的名字还是中式的,比如“北京路”“上海路”,是抗战时期为了纪念沦陷的城市而改的街道名,和上海的情况大不一样。
信步走到朝阳路一带,见当年同样模仿青岛建起的街心花园尚存,街心花园里的梧桐树却是长的老高,在春天的和煦中招摇着它们嫩绿的新叶。街心花园里许多人或坐或站,不过我却一点也不觉得拥挤或者急迫。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