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文|重庆城轨快线列控系统选型分析

2023-08-03 07:49 作者:符-号-说  | 我要投稿

注:本文为期刊公众号简版,完整版已发群内自取。


刘实秋,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从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设计标准等角度,分析重庆城轨快线列控系统需求 ;从技术方面对比分析国铁制式、城轨制式中各可供选择的列控系统的优缺点 ;从经济方面对比分析典型列控系统(CTCS2+ATO、CBTC)在工程造价和维护管理上的差异。根据分析结果,给出重庆城轨快线列控系统选型建议。


关键词 :城轨快线 ;列控系统 ;CTCS2+ATO ;CBTC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为有效缩短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之间的时空距离,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简称“城轨快线”)规划和建设应运而生,在各系统中,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简称“列控系统”)制式的选择将直接制约线路运营能力及服务水平。


1、重庆城轨快线线网


2019 年 3 月,重庆市编制了《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9 ~ 2024 年)》,如图1 所示 , 规划城轨快线线网总长约482 km,远期形成主城区内“两纵四横”、主城区外“三射线”格局,对内承担快速运输服务功能,对外强化环主城地区与中心城区联系。最高运行速度 120 ~140 km/h,平均站间距 3.48 ~ 5.51 km,最小运营间隔 2.5 min,对照站间距与旅行速度的关系,旅行速度大于 65 km/h,可实现机场、火车站等重要门户枢纽设施与城市中心、副中心 30 min 直达。



2、列控系统需求分析


2.1 符合城市规划角度


2019 年 2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 :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在有条件地区编制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随即,重庆市提出推动国铁干线、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三铁”融合,构建全域“一张网、多模式、全覆盖”的轨道交通体系,主城区周边城镇组团构建“一环九射”铁路公交化路网。


从符合城市规划角度,重庆城轨快线处于“三铁”融合承上启下重要地位,应具备与市域铁路过轨运行条件。


2.2 促进行业发展角度


立足智能交通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轨道交通行业积极发展列车自动控制系统,重点突破轨道交通自动驾驶智能技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提出在 2021 ~ 2025 年突破全面感知的列车无人驾驶(GOA3),在 2026 ~ 2035 年,探索全自动无人驾驶(GOA4),实现铁路运营全面自主操控、无人化。


为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水平,实现互联互通、全自动运行,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发布了《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城市轨道交通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互联互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等系列规范,用以指导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


从促进行业发展角度,重庆城轨快线应积极应用 LTE-M 综合承载、CBTC 互联互通、全自动运行(FAO)等新技术,支持轨道交通智能化发展。


2.3 执行设计标准角度


国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规定,适用于快线的系统制式,可以是城轨制式,也可以是铁路制式。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编制的《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设计规范》规定,适用于最高运行速度在 120 ~160 km/h 范围内的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可采用CBTC、iATC、CTCS2+ATO 等系统。当远期最小运营间隔小于 3 min 时宜采用 CBTC 系统,大于 3 min 时宜采用 iATC 系统。当市域快轨与国家干线铁路网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运营时,采用CTCS2+ATO 系统。


中国铁道学会编制的《市域铁路设计规范》规定,设计速度 100 ~ 160 km/h,采用单相工频交流 25 kV 牵引供电的客运专线,可采用国铁 CTCS制式,也可采用城轨 ATC 制式,宜具备列车自动运行(ATO)功能。


从执行设计标准角度,重庆城轨快线兼具国铁和城轨特征,列控系统可选择国铁制式也可选择城轨制式。


重庆城轨快线最高运行速度 120 ~ 140 km/h,采用单相工频交流 25 kV 牵引供电,可选择的列控系统制式有 :CTCS2/3+ATO、iATC、CBTC、TACS 系统。


3、列控系统技术分析


3.1 CTCS2/3+ATO系统


1)CTCS2+ATO


CTCS2+ATO 在 CTCS-2 系 统 基 础 上, 具 备站间自动运行、车站定点停车、车门 / 站台门防护及联动控制等功能[9],可与国铁制式(CTCS0/2/3级)线路互联互通。2016 年 3 月,CTCS2+ATO 系统首次在珠三角城际线上运营。


该系统两端车载 ATO 不能信息交互,需要人工换端,只能实现半自动折返作业,时间较长(超过 5 min),无法实现最小运营间隔 2.5 min。


2)CTCS3+ATO


CTCS3+ATO 在 CTCS-3 系统基础上,具备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车站自动停车、车门自动开门 ( 防护 )、车门 / 站台门联动控制等功能。2019 年 12 月,在京张高铁正式线上运营。


与 CTCS2+ATO 相 比,CTCS3+ATO 车地无线通信交互功能由临时限速服务器(TSRS)实现,站台门防护功能由列控中心(TCC)实现,充分利用 CTCS-3 系统设备,降低了系统复杂度。同CTCS2+ATO 一样,只能实现半自动折返作业,无法实现最小运营间隔 2.5 min。


3.2 iATC系统


点(连)式 ATC 系统(iATC),是在固定闭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列控技术,已在温州市域铁路S1/S2 线、南京 S1 线应用。iATC 可实现列车自动驾驶、精确停车、站台门车门联动、站台区域防护、无人自动折返等功能,适应初、近期中运量运营需求,可平滑升级至 CBTC。


iATC 系统运行调整功能较弱,只能在车站、设有车地通信设备的信号机处实现运营调整,技术相对落后,不适应重庆城轨快线智能化发展。


3.3 CBTC系统


基于无线通信的移动闭塞 ATC 系统(CBTC),已广泛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理论上可实现 90 s 追踪间隔,实际实现 2 min 最小运营间隔。从 2014 年开始,重庆 4、5、10 号线、环线开展了CBTC 互联互通研究和尝试,至今已取得多项重大技术成果。为进一步加强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在 CBTC 基础上实施 FAO 系统,已在国外大量应用。FAO 在 CBTC 基础上新增功能配置,实现系统控制的远程化、自动化,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017 年 12月底,北京燕房线 FAO 系统开通试运营,至今国内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已开展FAO 线路建设或规划,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未来发展趋势。


从满足运营需求、技术先进性及系统成熟度来看,基于 CBTC 的 FAO 系统,符合重庆城轨快线智能化发展方向,宜为首选列控系统制式。


3.4 TACS系统


CBTC 系统技术虽然已十分成熟并广泛应用,但其系统接口过于复杂,不利于维护,且车 - 地通信数据流量较大,难以进一步缩短通信时延,近年来,多家科研单位已开展基于车 - 车通信的新型列控系统—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的研究。


与 CBTC 相比,TACS 系统架构进行了优化,将传统车地两层列控系统与车载网络控制、牵引、制动等系统高度融合,形成以智能列车为中心的分布式控制系统[16],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同时降低了成本。青岛已建成 5 km 长的 TACS 试验线,并结合青岛 6号线示范工程实施,预期 2022 年开通运营。


从技术先进性来看,TACS 是列控系统发展方向,但还处于研发阶段,成熟度较低,且如何与其他系统关联实现全自动运行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太适合立即在重庆城轨快线上广泛应用。


4、列控系统经济分析


目 前, 应 用 于 市 域 范 围 列 控 系 统 主 要 有CTCS2+ATO 和 CBTC,从系统功能及架构上看,二者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正线系统,以及因系统原理差异引起的土建工程和维护管理定员差异较大。


4.1 系统费用分析


CTCS2+ATO 在 CTCS-2 系统基础上,增加了车载 ATO 功能,对于地面正线系统来讲,工程费用同 CTCS-2 差别不大。以重庆东环线机场支线为例,信号投资 5500 万元,正线系统 (不含无线通信) 指标约 192.98 万元/公里。


铁四院在总结国内数十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经验后,以南京 4 号线一期工程为例,建立了 CBTC标准模型, 扣 除 无 线 通 信(WLAN) 部 分 约150 万元 / 公里后,正线系统指标约 577.81 万元 /公里。


站间距对正线系统投资影响较大,通常来讲,站间距越大,指标越低,成反比关系。重庆城轨快线站间距介于国铁和城轨之间,按以下公式套用上述 CTCS2+ATO/CBTC 指标,结果如表 1 所示。


正线系统指标 = 正线系统指标(参考)× 站间距(参考)÷ 站间距 


从表 1 可以看出,采用 CTCS2+ATO 正线系统(不含无线通信)费用约为 CBTC 的 1.7 倍。


4.2 土建费用分析


CTCS2+ATO 在信号机前设置列车安全保护区段,CBTC 在信号机后设置,控制方式不同,导致土建工程造价存在差别。保护区段按 60 m计算,CTCS2+ATO 相较于 CBTC,有岔地下站两端开挖断面增加至少 120 m,按照 25 m 跨度开挖 0.86万元 / 平方米指标估算,土建工程造价增加约2580 万元/站。


4.3 维护管理分析


就 CTCS2+ATO 和 CBTC 维 护 管 理 内 容 而言,主要区别在于区间区段占用检查设备不同,CTCS2+ATO 采用轨道电路,而 CBTC 采用计轴(点式后备模式),进而导致维管工作有区别。


CTCS2+ATO 区 间 轨 道 电 路 一 般 按 每 双 线15 km 配置 1 名维护人员,该标准是按照平均每1.2 km 设置一段轨道电路制定的,考虑到重庆城轨快线大部分为地下线路,道砟电阻条件较差,为保证轨道电路可靠性,宜按每 0.6 km 设置一段考虑,约每双线 7.5 km 配置 1 名维护人员,即 0.13人 / 公里。


CBTC 按照点式后备模式 6 min 追踪间隔配置计轴设备,约 2.4 km 设置一处,即双线 0.83 处 / 公里。参照国铁“四显示自动闭塞(主要为轨道电路)年换算道岔组数为 0.84 组 / 公里,计轴为 0.75 组 /处”,根据二者维护工作量比值,可计算出计轴需每 34 处配置 1 名维护人员,约每双线 41 km 配置 1 名维护人员,即 0.024 人 / 公里。


综上所述,CTCS2+ATO 维管定员约为 CBTC的 5.4 倍。


5、结论及建议


从系统需求、技术、经济等角度分析,均表明CBTC 是重庆城轨快线列控系统最佳选型,既能满足对内承担城市快线服务功能运营需要,又能支持轨道交通智能化发展。但要实现城轨快线与市域铁路贯通运营,推动“三铁”融合,还需研究 CBTC车载系统兼容 CTCS-0/2 制式技术。


来源:RT轨道交通

论文|重庆城轨快线列控系统选型分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