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时隔33年,《大唐狄公案》即将再次登上大荧幕

2019-08-21 20:08 作者:奥兹翔动  | 我要投稿

几年前,随着狄仁杰电视剧的热播,一句“元芳,你怎么看? ”传遍网络,成为网民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然而,就在半个多世纪前,一位荷兰外交官高罗佩,在狄仁杰的侦探形象塑造上功不可没,正是他的一系列 《大唐狄公案》小说创作,在译介回中国之后,影响了国内影视剧的创作,成为“墙外开花墙内香”的典范。4月20日,“高罗佩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学者们在会议中揭开了一位天才外交官、小说家和汉学家的神秘面纱。

从西方归来的《狄公案》:“狄仁杰就是我”

高罗佩第一次接触到有关狄仁杰的故事,是在1942年战争爆发后匆匆离开日本所乘的“龙田号”轮船上,当时他随身携带的书籍中有一本晚清无名氏写作的《武则天四大奇案》,尽管一年之后他才翻开这本书。

高罗佩当时在日本做外交官,他从中学时代便开始学习中文,并且给自己起了 “高罗佩”这样一个中文名字。 1949年,在中国待过3年,又从美国重新回到日本之后,高罗佩开始写作有关狄仁杰的小说。最初,他翻译了《武则天四大奇案》的前30回,自费出版了这本书,没想到小说非常畅销。于是,他决定继续创作狄仁杰探案集,就像高鹗续写《红楼梦》一样。他最先写作的是《铜钟案》,却没有受到出版商的青睐,最早出版的是第二部作品《迷宫案》。 《大唐狄公案》的创作几乎持续了高罗佩的一生,他先后共写作了15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总共约130万字。

1967年罹患肺癌之后,高罗佩依然在创作最后一部狄公故事 《黑狐狸》,就在病情恶化的前一夜,他写完了最后一页,书在他去世后出版。

“高罗佩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间隙,对中国白话小说深有研究的哈佛大学教授威尔特·伊德玛告诉记者,《大唐狄公案》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西方非常流行,他高中时代非常迷恋狄公案,每出版一部,他都会迫不及待地一睹为快,“周五,我到图书馆把新出的《大唐狄公案》借来,必须要在一天之内看完,因为到了周六晚上,我父亲就催着我要看小说。 ”高罗佩的狄公故事虽然发生在唐代,但是从社会环境、细节刻画来看,小说更多反映的是明代的社会背景。伊德玛教授认为:“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文人普遍认为清朝文化受到禁锢、停滞不前,明代是个更为正统、也更理想化的社会,高罗佩受到当时文人的影响,对明代的历史文化投注了更多热情。 ”

高罗佩创作的“JudgeDee”形象令当时的西方读者感到耳目一新,狄公案不同于西方侦探小说的故事。

为啥现在的狄仁杰影视剧不根据以前著名的公案小说《大唐狄公案》和《狄公案》改编?而非要原创?

1986年根据《大唐狄公案:四漆屏》改编的狄仁杰首部电影《血溅画屏》问世,如今时隔33年,《大唐狄公案》即将再次登上大荧幕!



时隔33年,《大唐狄公案》即将再次登上大荧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