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蒲松龄等诗人的诗

2022-09-29 12:33 作者:一曲陈情祭残魂DAYTOY  | 我要投稿

采莲曲(蒲松龄)

两船相望隔菱茭,

一笑低头眼暗抛。

他日人知与郎遇,

片言谁信不曾交。


浣溪沙(蒲松龄)

秋柳

旧向长堤缆画桡,

秋来秋色倍萧萧,

空垂烟雨拂横桥。


斜倚西风无限恨,

懒将憔悴舞纤腰,

离思别绪一条条。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中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出身在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少年时就聪明好学,十九岁中秀才,但此后多年参加乡试,始终没能中举,直到七十一岁才补为岁贡生。长期在乡下教书并进行文学创作。由于仕途失意和生活贫困,使他同情人民的苦难,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也有较深刻的认识。短篇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此外还写有一些诗词、俚曲、戏剧等。


出嘉峪关感赋(林则徐)

严关百尺界天西,

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

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

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殽函千古险,

回看只见一丸泥。

【作者简介】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进士出身,累官至湖广总督。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禁烟事。后被遣戍伊犁,释回,病死途中。有《云左房诗钞》。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谁是系铃解铃人(琼瑶)

问天何时老?问地何时绝?

我心深深处,中有千千结。

千结万结解不开,

风风雨雨满园来。

此愁此恨何时了?我心我情谁能晓!

自从当日入重门,

风也无言月无痕。

唯有心事重重结,

谁是系铃解铃人?


【作者简介】

  琼瑶(1938~)中国台湾当代作家。原名陈,笔名琼瑶、心如、凤凰等。湖南衡阳人。她生逢战乱,1949年随家迁台湾,就读于台北师范附小及台北二中。高中毕业后未能考取大学。16岁在台湾《晨光》杂志发表短篇小说《云影》。读高中时,先后发表200余篇文章。1963年自传式长篇小说《窗外》出版,一举成名。1963~1985年,共创作长篇小说《幸运草》、《烟雨闬闬》、《几度夕阳红》、《彩云飞》、《心有千千结》、《在水一方》、《月朦胧,鸟朦胧》、《雁儿在林梢》、《碧云天》、《冰儿》等42部。美化人生的爱情理想是她小说的主旋律;曲折新奇、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是她小说引人入胜的主要手段;具有浓郁诗意、雅俗共赏的文学语言是她小说独具魅力的重要特点。因此她的言情小说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并有大量作品被拍成电影、电视片。


纸船——寄母亲(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

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

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作者简介】

  冰心(1900~)著名作家。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1918年考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文系,并获奖学金,同年8月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抗日战争期间,迁居昆明和重庆,曾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年底去日本,在京都大学、东京大学讲授中国文学。1951年秋回国后,主要从事散文和儿童文学创作,并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曾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


  冰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早涌现的女作家。她在大学时代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开始文学创作,并加入文学研究会。先以一系列触及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现实的问题小说引人瞩目,继以清新隽永的哲理小诗《繁星》和《春水》饮誉诗坛,又以婉约清丽的抒情散文《往事》、《寄小读者》和《山中杂记》等系列性作品轰动文坛,成为新文学开创时期实绩显著、风格鲜明的重要作家。这一时期的各类创作,以人道主义的博爱心怀关注人生,探寻改良人生的方剂,讴歌母爱、童真和自然美。尤其是她的散文,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又出以亲昵流丽、婉约雅洁的抒情笔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吸引和感动了几代青年读者。20世纪30年代以后,她的创作以小说《分》和游记《平绥沿线旅行记》为标志,显示了视野的拓展,特别是40年代初以笔名「男士」发表的一组《关于女人》的散文特写,表明她的文风从柔细清丽转向苍劲朴茂。50年代后,著有散文集《归来以后》、《樱花赞》、《晚晴集》、《我的故乡》和儿童文学集《小橘灯》、《三寄小读者》等,文风变得朗阔劲健,晚年所作日趋凝炼老辣。绝大部分作品收入《冰心文集》。1995年8月出版的8卷本的《冰心全集》,按编年排序,收入冰心创作的全部作品。



送别(弘一法师)

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咏菊(弘一法师)

亭亭菊一支,

高标矗晚节。

云何色殷红,

殉道夜流血。


【作者简介】

  弘一(1880-1942),近代佛学大师。俗姓李,名广侯,号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市。工诗文词赋书画篆刻,曾留学日本习西洋画及音乐,创春柳社为新话剧运动先驱,曾任教天津多所学院及做报社编辑及于浙江师范学院授国画及音乐等七科系,所作诗词多附曲谱。四十岁于杭州灵隐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整理完成」戒相」、」华严十回向品初回向章」等经文佛典,被专称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沙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等。生于浙江金华,1996年5月5日卒于北京。1928年考进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自学绘画兼习法文,并大量阅读哲学和文学著作。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的诗作,给他后来的创作留下深刻的影响。1932年回国,途中写了《那边》等忧国忧民的诗作。同年5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囚徒生活促使他从绘画转到诗歌创作,在狱中写下《芦笛》、《透明的夜》、《巴黎》、《马赛》等诗作,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使艾青一举成名。作品赞美养育自己的农妇,为其凄苦的命运抒发悲愤与不平,表达了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深刻同情。1935年出狱,曾到常州武进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半年,继又流浪到上海。1936年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上海到武汉、临汾、西安、桂林等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翌年去延安,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9年出版诗集《北方》,至1945年共有《向太阳》、《火把》、《献给乡村的诗》等诗集12部。作品从滚滚烽烟中汲取诗情,表现了进取、乐观、昂奋的战斗精神。1945年9月,率华北文艺工作团从延安到张家口。1949年1月,以军代表身分参与接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同年10月起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1950年出版诗集《欢呼集》。同年夏访问苏联,后出版诗集《宝石的红星》。1956年出版诗集《春天》。次年被聘为《诗刊》与《收获》编委,出版诗集《海岬上》。不久被错划为「右派」。1976年10月,重新获得写作权利,开始第二个创作高潮。1979年错案平反,同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出版诗集《归来的歌》、《彩色的诗》,1983年又出版《雪莲》。这些作品更为练达圆熟,形象更简洁明确,语言更质朴纯净,除继续保持真实与想象相结合的特色,又增添了深沉的思考和睿智的哲理。其中《光的赞歌》、《鱼化石》、《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诗篇影响较大。1991年5卷本《艾青全集》出版。著作还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艾青论创作》,散文集《走向胜利》、《绿洲笔记》,译诗集《原野与城市》,以及《艾青选集》(1~3册)和多种版本《艾青诗选》等。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诗人。


再看见你(陈梦家)

再看见你。十一月的流星

掉下来,有人指着天叹息;

但那星自己只等着命运,

不想到下一刻的安排

这不可捉摸轻快的根由。

尽光明在最后一闪里带着

骄傲飞奔,不去问消逝

在那一个灭亡,不可再现的

时候。有着信心梦想

那一刻解脱的放纵,光荣

只在心上发亮,不去知道

自己变了沙石,这死亡

启示生命变异的开端,──

谁说一刹那不就是永久!

 我看了流星,我再看你,

像又是一闪飞光掠过我的心,

瞧见我自己那些不再的日子:

那些日子从我看见了你,

不论是雨天是黑夜

我念着你的名字,有着生,

有着春光一道的暖流

淌过我的心。那些日子

我看见你,我只看着

看着你在我面前,我不做声。

我有过许多夜徘徊在那条街上

望着你住的门墙,一线光,

我想那里一定有你;我太息

透不进你的窗棂。只有门前

那盏脆弱的灯好像等着,企望

那不能出现的光明!更惨的

那一声低的雁子叫过

黑的天顶,只剩下我

站立在桥下。那些日子

我又踯躅在大海的边岸,

直流泪,上帝知道我;

海水对我骄傲,那雄壮

我没有,我没有;我只不敢

再看见青天,横流的海,

影子跟着我走回我的家。

 这些我全不忘记,我记得

清楚,像就在眼前的一刻──

那时候我愿望

是一支小草,

露珠是我的天堂;

但你另留下一个恍惚,

踟蹰的踪迹,我要追寻,

我不能埋怨天,我等着

等着你再来,再来一次。

就算是你的眼泪,你的恨。

可是到了秋天,我才看见

一个光明再跳上我的枯梢

雪亮,你的纯洁没有变更。

我听到落叶和你一阵

走近我的身边敲我的门:

你再要一次的投生。

 我本来等着冬来冻死,

贪爱一个永远的沉默;

这一回我不能再想,

我听到春天的芽

拨开坚实的泥,摸索着

细小细小的声音,低低地

「再看见你──再看见你!」


【作者简介】

  陈梦家(1911~1966)中国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浙江上虞人。1932年于中央大学毕业后,在青岛大学、燕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4~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并收集流散在欧美的商周青铜器资料。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调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他的治学道路是因研究古代宗教、神话、礼俗而治古文字,再由研究古文字转入研究古史及考古学。在甲骨学、西周铜器断代及简牍研究方面多有创见。其论著有《殷墟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汉简缀述》等。



故乡(戈壁舟)

故乡是美丽的,

从前我是那样的厌恶你。

你象一颗明珠,

深深陷在污泥里。

我在你的怀里生长,

没有丝毫自由呼吸。


我毅然离开你,

去迎接狂风暴雨,

在多少次生死关头,

也决不回头迟疑。

现在你象一朵鲜花,

在朝霞中那样美丽。


现在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展开披满霞光的羽翼。

山是那样青,

水是那样绿,

城市是那样灿烂,

陌生人都成兄弟。


我象一个初恋者,

沉醉地投入你的怀里。

现在我才明白:

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你;

过去的厌恶,

正是太过于爱你……




【作者简介】

  戈壁舟(1915-1986)四川成都人,一九三六年参加革命,一九三九年赴延安,写了不少民歌体诗歌。解放后,出版诗集《别延安》、《轻松翠竹》、《沙原牧女》等。一九八六年三月五日因肺癌在成都逝世。



蒲松龄等诗人的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