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胶东民间故事:百年沧桑,浅忆前海栈桥

2023-06-30 01:16 作者:小可热点新闻解读  | 我要投稿

刘书章 /文

青岛的栈桥建成于1892年8月,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这是许多青岛人都知道的史实。但是,为什么要建栈桥,栈桥建成后的诸多变化,却是许多人都不知道的了。

其实,这要从1884年爆发的中法战争说起,战争中,法国军舰偷袭了福建、台湾、浙江等地,然后继续北上,妄图“由胶州进图北犯”京津。清廷急忙调兵遣将,加强防务,法军才没能得逞。中法战争后,有识之士纷纷上书要求国家建立新型海军并在沿海加强防守。清廷这才在派人多方考察、群臣谋议后,决定在旅顺、大连、威海设防建营。

鉴于胶澳(胶州湾)日益凸显的海防战略地位,1891年6月,清光绪皇帝批准了李鸿章(时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实地查看后写的“胶澳设防实为要图”的奏本,同时派调登州总兵章高元率兵四营移防青岛,其中炮兵营就设在现鱼山路海大老院区一带。于是,在炮兵营附近的前海,便兴建了一座装卸水雷、军械,和军用物资的专用码头,时人称之为“铁码头”,也就是后来的栈桥。

在此之前,清廷官员龚照玙已经负责督造了一座威海刘公岛铁码头,墩柱用厚铁板做成方形,边长四五尺,长五六丈,中灌水泥,直入海底,共有84个钢制墩柱,总长205米,宽6.9米,桥面铺设木板。青岛的这座铁码头与威海刘公岛铁码头类似,同为钢架木面,所使用的架桥钢材均来自始建于1883年的旅顺船厂,工程也由旅顺船厂的中国技术人员承担。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青岛守军驰援辽东战场,致使铁码头工程停止。待1895年战争结束后章高元所部再返青岛,工程得以继续并完成。

1897年,德军武力占领了青岛,并在栈桥上举行了阅兵仪式。此后德国人又对栈桥加以改建,将栈桥北端改为石砌,南段仍为钢架木面,桥身延长至350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8月27日,日军与德军激战后最终占领青岛后,也效仿德军在栈桥上举行了阅兵仪式。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1919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1922年12月,栈桥被中国北洋政府收回后,中国水兵也曾在此阅兵,以显示中国主权的收回。

三十年代,时任青岛市市长的胡若愚决定对栈桥进行改造。1931年9月,青岛市政出资25.8万元,由德国信利洋行承包扩建,桥身加长到440米。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34排桩通透结构,桥面铺以水泥,同时将桥面高度提高了0.5米。在栈桥北端沿海建成了栈桥公园,种植树木花卉。桥南端增建了箭头型的防浪堤,并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回澜阁。

1933年4月,工程于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期间竣工,因此时别处已经再建码头,故栈桥不再做水码头用了。同年7月1日,举行了重修竣工落成典礼,并于回澜阁内立碑纪念,由沈鸿烈书写“回澜阁”匾额。据资料显示,在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之后有过更换碑文的计划,但最终是换了碑文,还是只磨掉原文而没刻新的碑文不得而知。而今的回澜阁内仍存留着一块无字碑,磨掉的是民国碑文还是日人碑文也无人知晓。为什么磨掉了而又没有再刻新的碑文也无人知晓。至今还是一桩谜案。

1936年,全国许多大城市开展了评选“十景”活动,如“上海十景”,“北京十景”、“杭州十景”等,青岛市于此时也评选出“青岛十景”来,“长虹远引,飞阁回澜”便是其中之一。从此,栈桥成为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风景游览点。

上个世纪三十年,青岛市与上海、天津、北平、广州一样,被民国政府列为特别市,并以山海雄阔,洋楼幢幢,四季如春,市面繁华整洁而闻名于世。康有为来青后赠以8字评语“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成为经典名句。加之当时国立青岛大学初建之时,校长杨振声多聘国内著名学者任教,许多人都留下颂扬青岛的著名诗文,使青岛名声大振,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览客。

特别是盛夏时节,几个海水浴场,还有崂山风景名胜,前海的栈桥,更是游人如织。《青岛游览手册》中对栈桥便有介绍并有诗曰“海水苍茫夜色迷,渔舟晚泊栈桥西。乘凉每至黄昏后,人依栏杆水拍堤”。三十年代作家聂克也曾在其词作《鹧鸪天栈桥夜坐》写道:“暑尽桥游人散后,波平海爱夜深时。凝神细听蛟龙语,举目遥看灯火稀。”现代女文学家学者苏雪林在《栈桥灯影》中描述的更为详细——

“这座栈桥,位置于青岛市区中部之南海边沿,正当中山路的终点,笔直一条,伸入青岛湾,似一支银箭,射入碧茫茫的大海。”“栈桥的北端,又有一座栈桥公园,比起中山公园的规模,这只算袖珍式的,但景物幽茜可人意,设铁椅甚多,给予晚间来此纳凉的市民以不少的方便。”“栈桥两边立着两行白石柱,每一柱头,安设一盏水月灯,圆圆的,正像一轮乍自东方升起淡黄色的月亮。”“两排灯光,映在海波上,跃荡着,拉长着,空中的珠光与水中珠光融成一片,变成万条纠缠一起的珠链了。我们立身桥上,尚觉景色如斯美妙,从远处瞻望我们的人,哪得不将我们当作跨着彩虹,凌波欲去的仙子?”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拨款对栈桥进行维修和改建。栈桥南端的双层飞檐八角亭“回澜阁”,阁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周围建有24根圆形亭柱,阁内为两层环形亭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登楼远眺,前海景色尽收眼底。

改革开放后,青岛市政府多次斥资对栈桥进行维修,将桥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桩改为16排桩,同时将桥入口处的6根挡车石柱拆除,两侧围以铁索护栏,12对欧式桥灯相峙而立,外铺花岗岩石台阶。桥身按抗风浪50年一遇标准、回澜阁基础按百年一遇标准加固。栈桥北段侧墙采用浆砌蘑菇石镶面,整个桥面用机刨花岗岩板铺装。此次维修既达到防风浪、防腐蚀,保持原有的风韵的要求,又与两侧护岸设施相匹配,使栈桥本身及其周边更加宏伟亮丽。

如今的栈桥,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已然成为青岛市著名旅游景点。来到此处,每每看到打着小旗的外地游客,徜徉于栈桥之上,或于南端的回澜阁内参观鱼类标本,或欣赏名人画展,或观看青岛发展图文展,或者用高倍望远镜观望海岛和军舰游船,看累了就出来到防波堤处透透风看看海景:远处岛屿房舍草木依稀可见,近处堤上有几位老者在跳水,一跃而入海中,海面上游艇汽艇往来穿梭。走出栈桥,站在海滩和浅水之间,海鸥翔集,遮天蔽日。

许多游客和儿童抛食空中,引来海鸥挣啄食物。先前前海一带也有海鸥飞舞,但是没像现在这样多。早在90年代初期,在《青岛晚报》与青岛市林业局的积极倡议下,在青岛湾的栈桥东侧投放饲料,率先在全国沿海城市开展了“挽留海鸥行动”。经过多年来的人鸥亲近,海鸥已经和青岛市民成了好朋友。20多年过去了,每当冬季来临,海鸥就自动跑到栈桥附近与人们相会,人鸥相戏成为岛城海滨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里附带说一下栈桥白酒,在我的童年时代,记得父亲喝白酒一般是散装的,只是在年节和有客人的时候才让我去买一瓶栈桥白干回来,觉着这是很有面子的事。栈桥白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此年,青岛著名爱国企业家王宣忱创办了华北酒精厂,这是山东省第一家酒精厂。

1949年6月,青岛烟酒管理局将华北酒精厂定名为沧口酒厂,开始生产酿制白酒。1953年,沧口酒厂和青岛实业酒厂合并后改称青岛酒精厂,1957年试制成功62度白酒,注册“栈桥”牌。1963年,栈桥白酒被山东省评为地方名酒,年产量达到2000吨。在当时,栈桥牌白酒是青岛市民喝白酒的首选。再说”白干”的来历,当时许多市民也喝一种用地瓜干酿出的白酒,俗称“白干”酒。后来叫顺了嘴,干脆把所有的白酒都叫做“白干”,栈桥牌白酒自然也被称作“栈桥白干”了。

20世纪90年代,青岛市工业结构调整,生产栈桥白干的青岛酒精厂和青岛齐鲁春酒厂合并。当时“栈桥”品牌被作为扶贫项目转至开发区一村办企业,栈桥白酒从此逐渐淡出人们视线。2000年,对栈桥品牌一直念念不忘的齐鲁春酒厂完成企业改制,斥资回购了栈桥品牌,“栈桥白酒”终于重出江湖。

声明:本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文仅用于分享传播,如侵自删!胶东五市协同发展,共筑美好家园——魅力胶东。



胶东民间故事:百年沧桑,浅忆前海栈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