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伟主任:我如何打造博士数量最多的科室


“医疗,最终靠的还是人的大脑思维!”

知乎有一个热帖:“大学学了不喜欢的专业是怎样的体验?”
一位题主的切身体会成为高赞答案。
她说经过抗争,她最终苦闷的接受了这个结果,从此郁郁不得志,她说,“大概终于被驯服了”。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
与这位题主不同的选择,现任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与医学美容科主任的张伟,却用自己的默默耕耘,告知年轻人,出身尘埃不可怕,一时失意也不可怕,只要不坠青云志,一定能织就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人生水墨画。
懵懵懂懂从了医
张伟主任是七零后,他年轻时并未把“医学”认定为自己的人生第一选项。
在他看来,当时的自己还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懵懵懂懂中选择了“医学”。
父亲那辈人“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他,这成为他“不抛弃、不放弃”的最主要动力。

身为基层工人的父亲,一直是张伟主任的榜样,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不辞辛劳地养活着一家人。
他清楚地记着,上世纪80年代,爸爸的工资只有40多块钱;进入90年代,每个月工资也还未超过200块钱。
社会没有消磨父亲的棱角,他用自己的坚守守护着自己的梦想。他在单位辛勤付出,回到家无缝衔接为好父亲。

在张伟主任的记忆中,爸爸虽然工作辛苦,却对儿女要求严格,“他不仅自己干净整洁,干练细致,也会同样的标准来要求我们。如果我们做错事,脾气火爆的他还会揍我们。”
同时,爸爸也有柔情的一面。他下班回家后,总是会买一些水果、零食犒劳家人,温暖家人。

爸爸这种对自己要求极高、做人做事又极其细致的性格,都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张伟,并伴随了他一生。
搞科研拼勤奋
现在,提起来张伟主任,大部分人都会把他和“巨乳缩小”画等号。

“巨乳不单单是美观的问题,巨乳是病,巨乳症是一种病症。”
许多网友经常开玩笑地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同时很多人感觉这类患者似乎过于“矫情”。

张伟主任反驳说,我通常会提议他们把两袋盐带到胸前,让他们去感受。
“你走路都不方便,更别说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啦!”
不过,大家并不知道的是,张伟主任的科研一直在关注脂肪干细胞领域。

“之前,我曾经想过科研的转化,投资人找好了,甚至公司名、股权分配这些都安排过了,然而,疫情来了,这一切都停滞啦。”
虽然产业化受阻,然而关于脂肪干细胞、外泌体材料的基础科研,他一直未停歇。
众所周知,外泌体是指包含了复杂 RNA 和蛋白质的小膜泡 ,现今,其特指直径在40-100nm的盘状囊泡。多种细胞在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均可分泌外泌体。

张伟主任有他坚持的理由,“这个囊泡装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就像一辆大卡车,又像一个快递员,他从工厂(也即靶向目标的器官)拿到身体需要的东西,再和受体结合,达到治疗和修复的作用。干细胞能大量提取和量产,囊泡是可以多次利用,同时可以定点投放,不会栓塞血管,携带的抗原抗体不会导致免疫反应,还能预防干细胞的风险,所以比较有前景。”
为此,近十年时间里,他一直在默默专注着这方面的基础科研,始终没有转移。
“基础研究非常枯燥,又同时需要苹果砸中牛顿的运气,所以,我得时时刻刻准备着。”

博士最多的科室
性格平和、待人温柔的张伟,绝不像一个管着十几位医生的科室主任。历史却将他推到了现在的位置。
时光回到2010年,当时的他,来到医院之后,发现这里虽然有着所谓的“医学美容科”,却没有太多的技术能力。

据介绍,2000年初,在国家号召之下,医院成立了“医学美容科”,并购买了一些激光设备,主要开展除毛、胎记、纹身等基础治疗。
“我来了之后,才开始真正开展一些眼、鼻等部位的、真正的整形美容手术。”
没有手术量,自己就放低身价去找;没有条件,就去求助于别的科室。

整形美容外科一直是一门与其他外科界线不太清晰的领域,与其他外科有很大的雷同。
“我们当时也没有什么病区,就去找普外科、五官科帮忙。”张伟主任感叹道,“反正这十多年,都是靠别人支持过来的。”
不仅如此,为了科室发展,天生并不擅长社交的他,还积极地去游说院领导,得到医院领导层的关注。
他“笨拙”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如今,已经成为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比较重要的科室之一,人才队伍也颇为庞大。
他自豪地说:“现如今,我们已经是医院博士学位数量最多的科室,放在整个西北地区,我们的实力都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