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022-03-19 11:01 作者:同心居士  | 我要投稿

卡·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86]



                                上传者说明


        为方便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将陆续上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012版的全部文章。


        在编辑过程中,为了便于阅读,特作以下处理:


        (一)书中脚注与篇末注编‍‍号,以红字加半角方括号标之。引文处单用半角方括号;


         (二)书中加着重号处,以蓝字标之;


        (三)书中共用同一脚注处,则分别插入相应脚注; 


        (四)书中文字不便表达之处,则以图片代之。


        受水平所限,不免有遗漏、错误与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并提宝贵意见。


        上传者按本人将陆续上传《马恩选集》2012版除审核不通过外的全部文章。


        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012版第1卷第133—136页。





⒈关于费尔巴哈

           [马克思1845年的稿本。——编者注]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路·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1841年莱比锡版。——编者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87]问题。


                                        三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七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11]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卡·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

原文是德文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99—502页





马克思论费尔巴哈

      [恩格斯1888年发表的稿本。——编者注]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消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七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中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卡·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

第一次作为附录发表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版单行本

原文是德文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3—506页





    注释



[8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笔记,这篇笔记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同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为创立新世界观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这个笔记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者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实践作用的主要缺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说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见本卷第134、135、136页)。马克思还批判了旧唯物主义者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见本卷第135页),从而把对人的认识置于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上。


        这篇笔记写在1844—1847年的笔记本中,标题为《⒈关于费尔巴哈》,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单行本时把这篇笔记作为附录首次发表,标题为《马克思论费尔巴哈》。恩格斯在该书序言中说:“我在马克思的一本旧笔记中找到了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现在作为本书附录刊印出来。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见本选集第4卷第218—219页)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和德文版编者根据恩格斯在这篇序言中的提法,将这一笔记定名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恩格斯在发表这个《提纲》时对个别地方作了文字上的修改,本卷将马克思1845年的原稿本和恩格斯修改的稿本一并收入。


        《提纲》的中译文最早发表在1929年上海沪滨书局出版的林超真翻译的《宗教·哲学·社会主义》一书,在以后出版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多种中译本中都收有这个《提纲》。——133。


[87]    经院哲学也称烦琐哲学,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学院中形成的一种哲学。经院哲学家们通过烦琐的抽象推理的方法来解释基督教教义和信条,实际上把哲学当做“神学的婢女”。——134。



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