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黑魔王养成记 ——阻止三国鼎立的最后稻草(二)

2022-10-28 09:15 作者:孤臣泪0208  | 我要投稿

公元189年8月28日,一股铁蹄扬起的巨大沙尘向着北芒山方向疾驰而来。汉少帝刘辩一行人还没来得及上山,就感受到了由内而外的恐惧。刘辩从小并非在皇宫中长大,“街溜子”般的童年从未见到过如此多的兵马,自从那一天被张让等人劫持,听到、看到的部队也没有如此庞大规模,于是这位小皇帝直接被吓得大哭起来。这也是陈留王刘协第一次看到东汉的地方正规部队。

以当时东汉政权优秀的匹配机制下,董卓这样的人是绝无可能登上国家最高权力阶层的。他并非世家大族,他的父亲叫做董君雅,是当时临近首都洛阳的豫州颍川郡轮氏县的军事长官。董卓就是父亲在此为官时出生的。故事继续发展,由于父亲是军事长官,那么小董卓就应该是在县里不说是横行霸道,也得是人人敬畏的“街溜子”吧。但在董卓懂事前,他的父亲离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陕西临洮,那里靠近凉州,是东汉的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且彪悍。这让小董卓几乎断绝了读书认字走上人生巅峰之路,反而十分羡慕起了游牧民族那种自由自在、豪迈勇猛的生活。从此,临洮多了一位颇有行侠仗义之风的少年,甚至很多羌人部落首领都非常喜爱这个男孩。

正是由于董卓侠义,且武功高强、力大无双,又和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关系不错,成年后的董卓便来到陇西郡府担任负责地方治安的最高长官。他的官职一开始就比父亲高,可谓高起点、高姿态。公元166年,也就是何进被杀23年前,董卓遇到了自己职场中的贵人。

公元166年,鲜卑人勾结了南匈奴、乌桓人同时进攻东汉的北部边疆,随后的公元167年,东羌、沈氐、先零等民族也加入了整个北方边境的骚扰作战。这次叛乱发动非常突然,规模也很大,可见来势汹汹,不是轻易能够了结的。如果你细了解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少数民族的进攻仿佛就像今天因疫情居家隔离了三个月,好不容易没事了走出家门还不得好好玩玩的那种憋坏了的心情是一样一样的:这些北方少数民族都已经有将近4年时间不敢触及东汉的国境线了,只因为一个人:张奂。

此时鲜卑人的盟友中,属南匈奴与东汉的关系最为微妙,前有王昭君出嫁和亲,现在虽不比当时,但张奂成功地让南匈奴认清了:噢我们祖宗为什么当年要向东汉和亲称臣了。在张奂54岁时,南匈奴发兵7000人进攻张奂驻守的安定郡三水县,张奂到职不久,且营垒里只有200士兵。在众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张奂把所有汉军都驻扎到长城上,并派人招降了东羌人,并指示其他汉军切断了南匈奴与东羌之间的龟兹。这让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认清了形势,反过来帮助张奂打南匈奴,最终逼降了反叛首领,把南匈奴人打得溃不成军。

三年之后,57岁的张奂成为了负责东汉朝廷对南匈奴事务的最高军事长官使匈奴中郎将,就在南匈奴的领土上办公。又是刚上任没多久,南匈奴在首领休屠各的领导下联合乌桓、鲜卑攻掠东汉的北部边疆。这不禁让我感叹坑张奂的难道是自己一头的朝廷。张奂手上虽然有一定数量的汉军,但身处南匈奴统治范围,又是突发,让汉军倍感惊恐。令人意外的是,张奂居然没有首先做部署,而是开始在军帐中给弟子讲儒家经典。汉军将士不了解的是,眼前这位主将当年举贤良出身,在汉桓帝面前对策拿了第一名。所谓对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儒家经典加时事政治。原来文武双全说的就是您啊,汉军见张奂沉稳讲学,不安定的心也逐渐定了下来。

接下来,看张奂如何庖丁解牛。他先用和平手段诱降了乌桓,然后斩其首脑,对南匈奴的休屠各部展开偷袭,群龙无首的南匈奴只得投降。接下来,张奂带着南匈奴各部突袭击败了鲜卑人。驱人之兵而得胜,大概就是这个节奏吧。东汉王朝北部边疆再次安定。从此直到166年,一直相安无事。有心的小伙伴会发现,公元166年叛乱的各部,在之前都被张奂收拾过,为什么再次叛变了呢?

答案很简单,那一年,张奂被任命为九卿之一的大司农,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高负责人——他被调离了。一看北方不稳,张奂又被调回了边塞。当听到这个消息,南匈奴和乌桓人迅速决策:拖家带口,赶紧投降。显然东羌与先零人得到消息比较慢,但他们主要在凉州地带侵扰,张奂便运筹帷幄,不必亲自上阵。公元167年,担任羽林郎即皇家禁卫军军官又出身西北边陲的董卓得到了来自张奂的命令:“羌人进攻三辅(长安周边),照我的安排,干掉他们!”董卓在此次作战中立有大功,因此升为郎中。公元168年,战事结束,但也是在这一年,一个12岁的孩子间接改变了张奂的一生。

公元168年正月,年仅12岁的刘宏登基,是为汉灵帝。我们都知道东汉优秀的匹配机制,在新皇登基时会发生什么事。张奂发现与少数民族斗智斗勇气容易,与朝廷这帮虫豸谈治国理政太难了。刚回来洛阳,就被宦官集团的曹节用一封假诏书骗了,帮助宦官集团消灭了外戚窦氏集团。这可是个极其不得了的事,因为窦氏集团在整个汉朝都是不一般的:他们的祖先曾帮着西汉高祖刘邦打下了天下,帮助东汉光武帝刘秀争夺了天下,一直延续至今,可谓外戚集团的天花板,就因为一封假诏书告别了历史舞台。这不禁让读者唏嘘,也让张奂深刻地认识到这皇宫是黑的,是地狱,是杀人的利剑。公元168年,张奂决心辞职,回到弘农,安心教书,不问政事。

董卓不仅升为郎中,朝廷还赏赐九千匹缣给他,这些上档次的绢都被他分发给了一起征战的将士。此后,董卓先后担任并州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史料记载,从此以后,董卓因一些原因丢掉了官职。在史书中曾记载,董卓派自己的兄长董擢给隐居的张奂送去了一百匹缣,在那个时代,人若想升官发财,有张奂这样的名人认可甚至推荐,是最快速的道路。这就是汉朝的“举孝廉”的游戏规则,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也是这个套路发展出来的。是张奂在国有危难的时候提拔了他,董卓没有任何理由在升迁后不有所表示。可是,张奂拒绝了,理由是他对董卓的人品表示厌恶。这样一个少年侠义的董卓,为官后做了怎样的事情搞坏了自己的风评呢?

史书中没有记载,也许可以通过张奂拒绝董卓看出一二。董卓的人生与少数民族尤其是羌人密不可分,两者之间关系非比寻常,他的部队中也多少数民族加入。在平定叛乱中,董卓面对的主要对手就是反叛的羌人,如今无法判断他们之间究竟有多少纠葛,若有纠葛,董卓所得战功水分就比较大。朝廷赏赐的九千匹缣,被他分给了士兵们,这时张奂应该发现这不是东汉朝廷的部队,是董卓自己的部队。拥兵自重这种事对于一生为公的张奂来说在道德上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他判断出董卓的升迁完全是出于私心,与他根本不是一路人,更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因此无论董卓担任何职,他一定是在不断培养自己的势力,从并州到益州,再到西域,董卓实际上将东汉的西北边陲逐步收入囊中。这种人通常不会顾及百姓死活,对反对者更是残忍至极。因此,董卓极有可能将自己的魔掌伸向了东汉的子民,剥削与残害,就连腐朽的东汉政府都无法忽视,将其革职。

虽被革职,但西北已离不开董卓。熹平年间(约为董卓丢官后1-6年左右),当时朝中负责国家土地与子民的司徒袁隗做了后来导致自己身死的决定:重新启用董卓。随后,董卓出任了梦寐以求的东汉封疆大吏之一的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到此为止,无论从作为,还是到势力,以及实力,董卓没有一步是正经作为,黑魔王初步养成了。

从公元184年到公元188年,董卓遇到了这辈子从未那么恨的人:张奂后东汉最有才华的将军皇甫嵩。俩人在风雨飘摇的局势下开启了“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同袍“友谊”。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这场没有中国人不知道的农民起义被董卓视为攀上权力巅峰的关键,他替代的是作战不力的北中郎将卢植,接管了天下九州中最关键的冀州的战事。董卓显然玩儿漂了,他没有攻打张角所在的广宗县,而是直奔弟弟张宝据守的曲阳县。他打的算盘非常容易看出来:张宝更弱,更容易一举获胜,还不至于过于损兵折将伤了本钱。结果打了俩月愣是没打下来。朝廷震怒,把董卓不仅撤职了,还送上军事法庭,判了个死缓。戏剧的是,军事审判四个月后,东汉朝廷居然大赦天下了,真是谜一样的操作,把董卓又操作活了。为什么呢?因为黄巾起义被镇压了,皇上是真高兴啊。立下头功的,就是替代了黑魔王的那个人:皇甫嵩。

新年还没过,凉州就发生叛乱了,北宫伯玉、李文侯、韩遂、边章等人以“讨伐宦官”为名,向长安城周围地区发动进攻。满朝文化人儿,谁对凉州熟悉呢?朝廷想到了刚被赦免的董卓,一个这个活儿交给他一定不让人放心的男人。于是,朝廷派皇甫嵩出征,董卓为中郎将辅佐他。由于镇压黄巾起义的功劳实际上被皇甫嵩抢走了,可以想到董卓一定非常不乐意,俩人的配合就很有问题。军心不稳,战局不利。打了四个月,局面毫无进展。董卓用“不配合”战法成功让朝廷罢免了皇甫嵩,换来了根本不会打仗的掌管全国土木工程的司空张温总览全局。张温派六路大军出击,最后被凉州叛军打得大败,只有董卓这一路不仅回来了,而且是全须全尾地胜利归来了。朝廷因功封董卓为斄乡侯,封邑一千户。

公元188年,凉州叛军卷土重来,直奔董卓驻地右扶风,攻打要地陈仓县城。朝廷为董卓派来了援军,部队到了董卓一看,带头的人他认识:这不是皇甫嵩吗?他现在已经是五星上将级别的左将军,俩人相视也只能尴尬地一笑。虽然将近两年没见了,你还是那个我讨厌的样子。皇甫嵩这次明显才能升了好几级,作战中始终坚持两大原则:不听董卓的,不带董卓玩。简单说过程,就是原计划俩人各带2万人分头进攻,你董卓不是也想保存实力吗?那就保存吧,我自己带兵就能搞定。结果公元189年年初,皇甫嵩趁叛军久攻陈仓县城八十日而疲惫撤退时迅猛追击,斩首万余级,叛军的少数民族首领也在逃走后不久病死了。荣耀归于皇甫大人,董卓一点好处都没得到。从此他就更嫉恨皇甫嵩了。

就在前线作战时,朝廷内部到了暗流涌动的时刻。这一年5月,汉灵帝驾崩了。就在他重病不起安排后事时,董卓先后接到了朝廷两道诏书:这一年2月,第一道是征他为少府,就是掌管皇家财政的九卿之一。朝廷如此看重他,换来的是董卓的断然拒绝。董卓的理由是自己的士兵拦着他不让走,他只得留下来。朝廷看到了回复真如无语对青天,一通痛骂此人拥兵自重。这一年4月,第二道是委任他为并州牧,看似是让他成为了地方最高长官,但地方的军权在刺史手中,所以大家可以认定东汉是忌惮他的部队的,也是记他上道诏书回复的仇的。董卓的回应比上次更简短:“上任可以,让我带着士兵去上任。”当时与董卓共事的皇甫嵩也颇为无奈,便把董卓不交兵权的事上报了,又引来了董卓的怨恨。这也可以理解,按照当时的规矩,士兵要交给中央,谁是中央的代表呢?当然是皇甫嵩,这是董卓绝对不乐意的。看到了董卓的回复,已虚弱不堪的汉灵帝起身痛骂,亲自给董卓写诏书谴责他。可想而知一个帝王的回光返照竟是为了骂人,也是为了国家的未来。这是多么地可悲可叹啊。

汉灵帝驾崩后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经非常清楚,我们直接把时间转到公元189年8月25日,那时大将军何进准备对宦官们动手了,于是借朝廷之笔,给了董卓一道密诏:

“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

董卓即刻出兵,向洛阳进发。但事情的发展远远出于他的想象,给他下这道密诏的何进是整个政治风波中第一个被杀的。8月27日,走到雒阳的董卓看天上浓烟滚滚,才知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8月28日天还未亮,董卓在显阳苑派人打听,才知道密诏中说的张让带着皇帝往北芒山跑了。

这时候的董卓,内心应该是无限“黑化”了。他想想自己迄今为止的人生,任侠仗义、孔武有力,随着他官儿越来越大,这些统统没有帮助他的仕途走得那么一帆风顺。董卓知道,这不怪他,因为他的升迁路游走在东汉优秀的人才选拔机制边缘,靠着部下的英勇作战才走到了今天。但是今天,应该就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只要追上皇帝,勤王的大功就是我的!这才是我董卓梦寐以求的。

董卓决定向着北芒山继续急速进军。

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何进给了董卓密诏后很快就反悔了,极有可能是听说了这黑魔王的事迹,毕竟政府文件里对他的风评一致地差。但董卓不断辩解,大致意思是“朝廷需要,我也出发了,我忧国忧民,必须得有所贡献,没有回头路。”笨如何进,也能想到董卓的部队里“蛮夷”居多,这要是进了首都恐怕局面和影响都是不可控的。何进立马找到了监国的黑王后何氏:赶紧下诏罢免了宦官们吧!这样董卓进军的理由就没有了。在当时帝国的一个小官种劭当面的斥责下,董卓才被阻止在了雒阳,否则的话,就不止是死了何进和宦官们这么“小”的事了。

不久,黑魔王董卓就站在了刚刚逃离了黑王后宫中的小皇帝一行面前。

黑魔王养成记 ——阻止三国鼎立的最后稻草(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